浅谈信息技术2.0背景下幼儿园的“惑”与“获”

2024-03-23 08:05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云台里幼儿园徐佃伟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4年2期
关键词:领域幼儿园信息技术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云台里幼儿园 徐佃伟 龚 扬

教育部于2019年颁布的《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全面促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以达到“减负、提质、增效”的目的。随着《意见》的颁布与相关政策的落实,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化模式成果不断、百花齐放,然而幼儿园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却存在教育部门对教师培训和指导力度不大、教师面对实际操作无从下手等现状。基于此,笔者主要分析幼儿园开展“信息技术2.0”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及信息技术与五大领域融合创新的新思考。

分析现状及寻找对策

一、精准把脉现存的问题

1.现状:自我认识缺失

幼儿园层面存在对本园所开展信息技术研修的基础分析不透彻,缺乏具体的方向和抓手的问题,此外,还缺少对信息技术1.0开展后现状、成效和问题进行分析的意识。

2.对策:“工具”策略

基于S W O T 工具,即从优势(S)、劣势(W)、机遇(O)和挑战(T)四方面对幼儿园信息技术研修的现状进行分析。例如,优势:自信息技术1.0落地施行后,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了很大的提升——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和研训活动;劣势: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方面遇到瓶颈;机遇:恰逢“信息技术2.0”基于课堂、基于应用的背景,以微能力为导向,可以形成基于课堂实际、创新教学模式的融合创新园本化课程;挑战:教师之间的信息技术能力差异较大,必须发挥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引领其他教师协同发展的作用,同时,借助“信息技术2.0”的专家资源、姊妹园资源,结合本园常态化的园本研修模式,开展信息技术融合教育教学的课程实践。

二、靶向应用认识不清的问题

1.现状:目标认识不清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1.0”实施以后,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得以不断提升,其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手段和方式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2.0”的实践应用目标认识不清晰,认为“信息技术2.0”只是重复走“信息技术1.0”的老路,更有甚者将其当作是一种工作负担和上级布置的任务。上述现象反应了教师对待“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的消极心态,而“信息技术1.0”与“信息技术2.0”的目标有着本质区别——1.0是从工作环境中脱离从而学习一些信息技术,缺乏实际场景的应用;而2.0则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大胆尝试和推动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实践。

2.对策:“从简”策略

信息技术不是越复杂越好,反而越简单越有效。通过对“信息技术1.0”和“信息技术2.0”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信息技术2.0”不再关注教师个人技术能力,而是以整体发展、应用驱动为主。因此,幼儿园必须基于园本现状将教育目标简单化、具体化,让教师理解起来更加通俗易懂,操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此外,还可以在幼儿园里建立学习共同体,各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信息资源可以共享,从而让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一线教学。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较弱的幼儿园,应弱化技术层面的要求、强化教师的应用驱动,鼓励教师用新技术做出自己的特色成果。

三、对“护眼问题”矛盾冲突的徘徊

1.现状:护眼问题的矛盾

当今一代的幼儿是信息技术的原住民,他们被称为“滑一代”,幼儿生活中充满着接触手机、iPad、电视、电脑的各种机会,从而导致近年来儿童的近视率不断攀升。幼儿的近视防控问题亟待解决,随着国家、各省市文件的要求,近视率逐渐成为幼儿园健康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在面对“信息技术2.0”文件要求以及预防儿童近视的相关文件要求中,教师的心里总是充满着矛盾,常常在两者之间如何取舍犹豫徘徊。

2.对策:“效率”策略

幼儿园层面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明确每一个活动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以及一天中使用电子产品的总时长,进而降低电子产品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使用频率。例如,通过对相关文件进行解读,可以规定中班和大班每一个活动使用电子产品不超过15分钟,一天总时长不超过30分钟;小班每一个活动的使用时长不超过10分钟,一天总时长不超过20分钟。这样一来,既能够提高教师使用电子产品的效率,又能够确保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质量,把握好“护眼问题”与“使用电子产品”之间的度。

四、“园本研修”聚焦实际的脱离

1.现状:实际常态脱离

当前大多数幼儿园所开展的“信息技术2.0”与教师的日常备课、教学、教研、科研等活动相脱离,这种单独的、非常态化的技术型培训活动对教师而言产生了“增负减效”的负面效果——如果幼儿园层面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表,或者没有应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协同发展模式,则会导致“信息技术2.0”的研修过程脱离实际、形式单一,进而造成教育教学、学习共同体和教学资源三者之间互相孤立的状态。

2.对策:“聚焦”策略

“信息技术2.0”给幼儿园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和问题,例如,幼儿园的自主空间变大、主体作用增强,但幼儿园之间却存在着实际情况与发展目标差异过大的问题。因此,各幼儿园必须聚焦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解决园本问题的特色做法。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聚焦研修成果,即思考基于成果的方案该如何实施;第二,聚焦能力点,即让教师可以选择几个信息技术能力点,并针对这几个能力点进行研修,以提高教师的学习效率和教学兴趣;第三,聚焦教育教学活动,即让教师在进行园本研修时可以将多个能力点融入到同一个活动中,而不是一个活动单独表现一个能力点;第四,聚焦微处突破与创新,鼓励教师从细小之处入手,在某一个小点上思考与实践,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做法。

基于融合创新的新思考

幼儿园普遍存在“聚焦技术优先”的问题,即用技术的先进性、技术的使用量来评价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水平。对此,将信息技术“回归教育的本源”是当下必须思考的问题。技术赋能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就必须抓住五大领域融合信息技术的独特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减负、提质、增效”的良好效果。

一、科学领域

从“难融”到“适融”。科学探究应该注重对幼儿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科学探究的核心方法是实验法,所以仅仅用信息技术呈现虚拟实验是不适宜的,会造成两者的“难融”。因此,我们可以进行两方面的思考:一是信息技术是否可以为幼儿科学领域的学习服务?二是是否可以在科学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其他方法?例如,科学领域的核心方法是实验法,然而目前的信息技术并不能真实地做各类实验给幼儿观看,因此,信息技术不能为科学领域的教学教学活动服务。那么教师可以思考在科学领域的教学教学活动中能否运用其他方法,例如,导入环节常用的情景法是演示法,即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展示图片或视频。因此,教师在科学领域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教学活动时,可以先从核心的方法入手,再看其他方法能否够借助信息技术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同时教师还要做到情境导入与现实操作相结合,即形成“虚拟+现实”的双情境模式,这样才能做到两者的“适融”。总之,教师要从自己的需要、幼儿的兴趣出发适宜地使用信息技术,这样才能让科学领域与信息技术从“难融”到“适融”。

从“抽象”到“形象”。获取数学认知经验的核心方法是操作法,即让幼儿感受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当前的数学教育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会通过让幼儿操作数学学具的方法引导幼儿习得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实际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化、形象化来破解抽象的数学难题。例如,在数学活动“二级分类”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采用蝴蝶采花蜜的动画和游戏来构建情景让幼儿操作——先按蝴蝶颜色进行一级分类,再按照大小进行分类,形象与直观的动画和游戏展示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易于被幼儿理解。这种基于信息技术赋能的操作法不单是纯实物的操作,而是在动画情景下的操作,从而形成“形象印记+实际操作”的模式,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设计的形象印记打印并制作相应的学具让幼儿亲手操作。

二、艺术领域

从“欣赏”到“分享”。艺术领域注重幼儿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作。在美术活动的导入环节中可以通过电脑播放图片、录像以创造美的氛围;在教师示范环节,还可以将教师操作的部分拍成录像展示,避免出现现场展示幼儿看不到、看不清、记不住的问题;在活动分享环节,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及时把幼儿的作品上传到电脑屏幕上让幼儿分享与评价;在最后的总结评价环节,教师可以将自己拍摄的幼儿操作榜样与大家一起分享。此外,还有部分AI或VI绘画软件也能让教师和幼儿体验虚拟立体绘画。

从“固有”到“灵活”。教师在设计音乐活动时,不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编辑音频或视频,还可以在导入环节展示生活化场景、故事或游戏,从而推动音乐故事情节发展,甚至可以运用电脑游戏与幼儿进行音乐游戏互动——把编辑好的音乐、视频等数字化资源供园所教师轻松共享和使用。受个人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审美鉴赏角度都不同,而信息技术资源让幼儿的学习方式更加开放和自由——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情况选择音乐学习内容,并形成独特的音乐品位和审美观念。

三、健康领域

从“认知”到“体验”。健康领域内的教育活动往往缺乏现场感和情境体验,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幼儿可以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学习和表演健康领域的内容。故事、儿歌都是幼儿学习的有效形式,可以再现健康和疾病的场景,让幼儿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学到健康知识。广泛采纳一些具有启示性、趣味性的童话和儿歌,这对于幼儿而言有很多积极影响。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自己所教授的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例如,绘本故事《鳄鱼怕怕牙医怕怕》适合换牙期的幼儿阅读,教师在教授时可以使用儿歌、故事等形式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

从“估测”到“精准”。体育活动主要通过练习的方法达到锻炼的目的,不能“光说不练”。教师可以通过运动手环等自动测试设备监测幼儿的脉搏,从而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活动的密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数据意识,要学会采集数据、分析数据,进而发现数字背后所蕴含的规律。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计数跳绳、体前屈等AI游戏以及体感互动游戏等赋能幼儿在健康领域内的学习,因为这些运动不仅能够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还能自动收集数据便于教师科学判断幼儿的运动情况。

四、语言领域

从“图画”到“意境”。在语言领域,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呈现故事情节、画面和意境,从单一的图画到动态的情景,能更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语言领域最注重幼儿的听、说、读能力,例如,在看绘本、听故事的环节中,教师采用信息技术在关键环节不断提问,从而启发幼儿主动讨论、主动阅读。此外,信息技术还能呈现出绘本或故事之外的相关资源,以弥补原始教学资源的不足,这时,教师还可以将这些收集到的资源变成幼儿语言区角活动的材料以供幼儿进行练习和表达。同时,对于幼儿而言,语言领域最关键的要素是倾听、表达、阅读等——在倾听和表达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语音识别和语音测评的技术,让幼儿在语音交互的过程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在阅读方面,我们可以利用互动绘本和电子书等技术,为幼儿提供更加生动、趣味的阅读体验。由此看来,信息化设备如点读笔、录音设备等,都能为幼儿的语言学习提供全新的获取途径。

五、社会领域

从“封闭”到“开放”。获取社会领域核心经验的最优方法是实践法,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其他领域融合社会领域的目标去运用信息技术。社会领域活动常常受各种条件限制,导致幼儿无法到现场参观实践,这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还原社会场景,通过视频或动画等方式让幼儿判断社会交往、社会适应等相关的行为是否合理,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教师建设幼儿的“生成性资源”——用简单的技术记录幼儿活动时的美好瞬间。现在各园所越来越重视对幼儿园周边课程资源的利用,而运用观察、游玩、讲解等方式能让幼儿更好地了解自然和社会,以及不同文化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这种将社会实践和信息技术的虚拟场景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真正打破了原有资源的限制,拓展并丰富了幼儿在社会领域的学习。

如何破解“信息技术2.0”开展的困境已成为幼儿园教师普遍的呼声,我们需要从教师自身和园所现实出发,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现实中“信息技术2.0”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只有聚焦领域、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科学认识、技术从简,才能真正解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进而达到“减负、提质、增效”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领域幼儿园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我爱幼儿园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欢乐的幼儿园
领域·对峙
爱“上”幼儿园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