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型药膳食养探讨

2024-03-24 06:17杨雅琴范文昌刘卫海卢素宏
食品界 2024年3期
关键词:食养食药药膳

杨雅琴 范文昌 刘卫海 卢素宏

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疾病,可简易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等。目前众多高脂血症人群需要长期服用具有降脂功效的西药才能保持血脂处于范围内的水平值,但药物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停药后易出现体检数值反弹且患者长期使用调脂西药,经济负担较大。中医药膳食疗是以“辨证施膳”为主要核心,强调辨证论治和三因制宜的原则,针对性地制定不同食养方案,在阴阳调和、气血平衡、疾病调养等方面效果显著。药膳作为传统医学简便廉的“寓医于食”的方式被现代人认可。现以中医证型药膳食养的角度,探讨高脂血症的调理及应用。

随着现代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上升,但工作繁忙,压力增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使血脂异常的人群占比越来越多。据统计,我国成人血脂异常占比率为40.4%。长期的血脂异常会引发动脉硬化疾病,也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并引发胰腺炎的发病率,导致血尿酸数值增高,从而进一步引发癌症。高脂血症,又称血脂异常(Dyslipidemia),是血清中胆固醇(CholesterolCH)、甘油三酯(Tri- 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数值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HDL -C)数值降低。据研究,低年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也存在血脂异常的趋势,体检数值异常存在逐年增高趋势,有必要开展健康饮食教育,并进行有效干预。

目前研究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干脂质或糖类摄入过量;②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及代谢(糖代谢)紊乱;③基因缺陷问题等。针对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临床上用药有贝特类、他汀类、烟酸类、依折麦布、胆酸鳌合剂、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等,还是有一定疗效,但患者出现的明显毒副作用的问题也显著存在。因此,研究药膳食养来调理高脂血症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合理使用药食同源食材是未来食养的趋势。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高脂血症的有药物方案、运动方案、饮食方案等。药物方案确实见效显著,但许多降脂西药都存在共性问题就是不良反应。据研究,目前的降脂疗法对特定患者人群也无法达到预期疗效。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发布的很多药食同源物品具有降血脂的功效。由此可见,要根据不同体质针对性地结合食养,将食药物品与新食品原料合理融合,对降血脂药物减毒增效、促进高血脂调理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3年1月首次推出《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主要发挥现代营养学和传统药膳的各自优势,中西医结合各取所长,为指导成人高脂血症人群食物选择、对不同证型食谱及食养方进行举例,提升膳食指导适用性与可操作性。本《指南》提出,居民的血脂异常与日常膳食和生活习惯都密切相关,控制血脂必须从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做起。因此,对高脂血症人群进行健康宣教的两点基础措施就是要坚持控制膳食和保持正确的生活方式。

1.中医理论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祖国医学没有“高脂血症”病名,归为“痰湿”“脂膏”“血瘀”等,引发高脂血症的病因有内因、外因。外在因素归为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过逸少劳、情志问题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痰凝、湿浊、瘀血等病理之物,出现水液代谢紊乱,最终致病;内在因素归为于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以痰瘀为标,正虚为本,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

证型可分为:(1)痰浊内阻;(2)痰瘀互结;(3)气滞血瘀;(4)气虚血瘀;(5)肝肾阴虚;(6)脾虚湿盛。各证型临床表现见表1附录。

2.高脂血症中医证型分类的关联性

研究显示,高脂血症和中医辨证分型分布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脾虚湿盛和痰浊内阻型这两种证型均出现较高的TG水平。脾虚湿盛型出现高TG及低高密度脂蛋白(HDL);痰浊内阻型、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可伴随有高TC、高非HDL-C和高低密度脂蛋白(LDL),且气滞血瘀型除具有较高的TC、LDL水平外,同时表现较高水平的脂蛋白a [Lp(a)]。人群血脂水平分层见表2附录。

基于历代医家观点和现代研究结果,通过对高胆固醇血症及高甘油三酯血症疾病机制、证型、用药等的总结,提出高甘油三酯血症治疗宜以清热化湿、祛瘀活血法为主;高胆固醇血症治疗宜以健脾益气、化痰降浊法为主,为临床中医治疗和科学食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3.中医高脂血症食养原则和建议

3.1辨证论治

高脂血症的外在因素是过食肥甘、醇酒厚腻,导致痰浊内生;内在因素是脏腑功能失调,气不化津,痰浊阻滞或气机不畅,脉络瘀阻,往往出现有虚有实,虚实相兼。实证以痰浊、气滞、血瘀为主,虚证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病位与脾、肝、肾三脏有关。中医食养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即虚证采用补虚疗效的食药物质与食养药膳,实证选取祛邪疗效的食药物质与食养药膳。如痰浊内阻证,选择具有祛湿化痰作用的食药物质与食养药膳;痰瘀互结证,选择具有活血化痰作用的食药物质与食养药膳;气滞血瘀证,选择具有理气活血作用的食药物质与食养药膳;气虚血瘀证,选择具有补气活血作用的食药物质与食养药膳;肝肾阴虚证,选择具有滋补肝肾作用的食药物质与食養药膳;脾虚湿盛证,选择具有健脾祛湿作用的食药物质与食养药膳。

3.2“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原则之一。高脂血症的治疗依据不同体质、性别、年龄等,考虑季节、地理环境等因素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式。

因人制宜是以患者体质、性别、年龄、生活方式、职业等方面来综合考虑食养的原则。往往男女老幼因年龄不同则生理状况和气血盈亏也有差异,治疗方式是区别对待。在体质方面,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都有差异,个体素质也强弱不均,因此我们在食养调理时,主要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采用针对性的保健方式,摄取适合自身体质的食物。

因时制宜是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制定防治疾病的法则和策略。中医认为,养生防病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统一,使精神内守,身强体健。血脂在不同季节存在差异。据研究,血清胆固醇水平与季节有一定的相关性,最高水平出现在秋季,最低水平出现在夏季,而血清甘油三酯的最高水平出现在春季,最低水平出现在秋季。

因地制宜是指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四季环境气候不同,以及民众的生活习惯不同,来制定相应的治则和方药。高脂血症的食养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地理位置有东南西北中之分布、高下燥湿等不同。例如,东南沿海地区潮湿温暖,西北高寒干燥;不同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特殊的饮食习惯,如西北地区偏好大热大温之品,东南沿海偏好甘温燥湿之品,不同的饮食习惯形成不同的高脂血症体质。因此,应根据不同地理环境、饮食习惯来形成适宜的调脂食养方案。另外,不同地区有当地独特的道地食材,就地取材不仅保证所用材料的质量和新鲜,且其疗效多针对治疗地方病,如岭南药多苦寒,可除体内湿邪。

3.3饮食有节

长期摄入脂肪类和甜甘类的食物易使人出现内热、胸中胀满,引发身体肥胖,导致疾病问题。高脂血症人群需特别注意饮食问题,日常饮食不宜过烫、过凉,尽量控制寒温适合,这样人体的正气才不会过度消耗,不轻易被病邪侵犯。一日三餐或两餐,规律饮食,勿饥饱不均。五味对于五脏各有所喜,我们日常食养适宜,可以达到调养、滋补的疗效。若患者肝血虚,喜食酸味,因酸能入肝;若患者脾虚,则喜食甘,因甘能入脾;若肾虚患者,则喜咸,因咸能滋肾;若患者心火盛,则喜苦,因苦能泄火。

结语

高脂血症人群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各异,为了更好地发挥食养作用,需辨证施膳。即便是同一地区的高脂血症人群,也应以个体差异,采用不同药膳方案,辨证施膳是精准食养的主要途径。

综上所述,研究总结高脂血症中医证型辨治规律,可以提高民众对高脂血症的正确认知,进一步为高脂血症预防与改善提供食养指导。

基金项目

广东省中医药局项目《基于广东中医药膳食疗特色优势,开展“成人高脂血症粤式食养指引”研究》(项目编号20241219);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双高计划”科研项目《药食同源降血脂的药膳汤包及预制菜的开发研究及应用》;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科普项目:国家卫健委《成人高脂血癥食养指南科普》(2022KP05)。

作者简介

杨雅琴(1987-),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医养生保健药膳食疗。

*通讯作者

范文昌(1984-),男,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膳食疗。

猜你喜欢
食养食药药膳
北京卫视《食养中国》探索健康美食背后的故事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等4项食养指南
营养学科视域下“传统食养”研究的切入与思考*
可缓解干咳的两款药膳
能让你越喝越瘦的药膳方
湿气不可怕,药膳起居健康行
改善消化不良的两款药膳
食药舆情
食药舆情
食药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