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舞表演中“歌”与“舞”相结合的应用途径

2024-03-24 08:03徐子雯
当代音乐 2024年3期

徐子雯

[摘 要] 现代流行歌舞表演是一种歌唱与跳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其中的“歌”是指在表演过程中歌唱的状态,并非单指歌曲。而“舞”则是指在保持歌唱的状态下配合歌曲来跳舞,也非单纯意义的舞蹈。歌舞表演中,“歌”与“舞”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歌与舞相互融合,会极大地增强演出的视听效果,是深得现代观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与普通的流行音乐演唱不同,流行歌舞表演对于表演者的要求更高。作为流行歌舞表演者,既要能歌善舞,还要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通过流行歌舞表演吸引更多的观众观看。本文首先对流行歌舞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别探讨“歌”与“舞”在流行歌舞表演当中的重要作用,最后结合流行歌舞表演的实践需求,探索在流行歌舞表演当中,“歌”与“舞”相互结合的有效应用,希望为促进流行歌舞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流行歌舞;表演实践;“歌”;“舞”;结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 J6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3-0109-03

流行音乐包含了艺术、商业及娱乐等多种元素,无论从其诞生、发展的历程而言,还是从观众审美的角度分析,流行音乐都不仅是“流行”与“音乐”的简单叠加。随着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再加上欧美日韩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观众对音乐的审美需求也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不再只满足于“独唱”这一传统的表现形式,而是开始追求视听结合的多重感官体验,流行歌舞也由此诞生。相比于传统的流行音乐表演形式,流行歌舞表演通过“歌”与“舞”的结合,从视、听两个层面着手,为观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体验,带给人新颖独特的感受,从而实现对传统流行音乐表现形式的突破,成为当下观众最喜爱的表演形式之一。

一、流行歌舞表演的起源及发展

流行歌舞表演产生于近代,最早出现的现代歌舞表演产生于19世纪美国百老汇的舞台上。在当时美国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众多人口的迁徙也为当时音乐剧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文化及艺术元素。当时的百老汇舞台融合了黑人民间歌舞、乡村音乐、爵士音乐、爵士舞等艺术元素,在众多文化聚集的创作下,也就产生了最初的流行歌舞表演。[1]歌舞表演的形式流传至今,尽管其内容已经发生巨变,但其根本却从未改变。当代流行歌舞的产生和发展与各种现代化的媒介密切相关,流行歌舞表演形式日益多元化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流派,比如日韩流派、欧美流派等等。流行歌舞表演歌手大都拥有十分鲜亮的外表、极强的肢体表现力,极具感染力的舞台表演效果。[2]

随着现代音乐市场压力增大,对表演者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相比于传统的音乐表现形式,流行歌舞表演本身具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正因为如此,各种不同风格的歌手组合也由此诞生,从20世纪中期开始,乐坛相继诞生了多个流行歌舞组合及歌手,如:迈克尔·杰克逊、蔡依林、张艺兴、EXO等等。不同的组合及歌手,所唱歌曲与表演的舞蹈有所不同,但从整体上讲,都是通过“歌”与“舞”组合表演,诠释歌曲的内涵,强化表演的感染力,甚至成为众多观众心中的“青春回忆”。

二、流行歌舞表演中“歌”的重要作用

(一)诠释作品含义

在流行歌舞表演当中,“歌唱”是极为重要的构成基础,演员可以通过自己的歌声,诠释歌曲的内容,帮助观众理解表演作品中的含义与想要表达的精神。比如迈克尔·杰克逊演唱的《Earth Song》,通过独特的旋律以及运用自身的混声技巧、吟唱技巧和结尾的撕裂音,来表达在自然环境中动物植物生存状态的艰难,这些都是源于人类的破坏,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也正是这样超高的演唱难度和深厚的歌曲内涵,使得歌曲在德国、瑞士、拉脱维亚、英国的音乐排行榜上均夺得了第一名。《Earth Song》也见证了迈克尔·杰克逊作为原创音乐人,利用音乐为大自然发声,引领世界的超高音乐修养。

(二)表现歌曲情感

流行歌曲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巨大魅力,与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情绪感染力有着密切关联。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歌曲,流行歌曲的歌词往往更为直白,旋律朗朗上口,能够清晰地表达演唱者内心的情感。在演唱歌曲时,演唱者自身情感会更容易与歌曲作品的情感相融合,进而通过歌声传递给观众,引起观众共鸣。流行歌曲的题材较为丰富,但大部分歌曲以表现情感,或者个性化的情绪为主,风格通常都比较张扬,与当下社会主流审美较为贴合。流行歌曲的歌词也是歌曲情感的载体,可以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人们的情感诉求,因此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在流行歌舞表演当中,“歌”必不可少,真正优秀的流行歌曲,其歌声不仅具有艺术审美性,还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以音乐直击观众内心。

三、流行歌舞表演中“舞”的重要作用

(一)塑造鮮明的舞蹈形象

流行歌舞表演当中的“舞”,和其他形式的舞蹈有着显著的差异,相比于古典舞、民族舞、芭蕾舞,流行歌舞表演的“舞”来源于街舞。顾名思义,街舞是更为自由的,但是这种“自由”并不是毫无章法,而是与作品的主题密切相关。[3]表演者在唱歌的同时,会通过旋转、跳跃、甩头等动作,配合歌曲和音乐,打造表演者独树一帜的演出,塑造鲜明的形象。比如张艺兴推出的作品《莲》,就在演唱歌曲的同时,通过男子群舞、独舞等多种舞蹈形式,以及高难度的舞蹈动作,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成功地将古典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融合为一体,以现代人的思维对历史人物“西楚霸王项羽”进行重构和解读,通过现代化的音乐元素再现人物的传奇经历和情感世界,从而引起了大量观众的共鸣。

(二)增强表演视觉冲击力

流行歌舞表演之所以更受观众青睐,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表演者在歌唱的同时,通过韵律感十足、极具中毒性的舞蹈,带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力。这种丰富的视觉体验可以将观众带入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之中,增强观众的沉浸感,从而最大程度上缩小观众和作品中人物角色的距离,甚至让观众发自内心地体会表演者表演过程中的变化,进而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在观看流行歌舞表演的过程当中,观众不仅可以从表演者的歌声之中,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还能够从强有力的肢体动作当中,感受表演者的演出氛围,进而在心理上与表演者产生强烈共鸣。

(三)烘托演出氛围

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分析,感官刺激是观众欣赏音乐,并从中获得体验的重要途径。当观众处于音乐氛围之中,可以通过感官从音乐当中获取大量的信息,进而产生极佳的音乐体验。流行歌舞表演大都在极具歌曲氛围的舞台空间中进行,而这种现场歌舞表演与纯粹的演唱不同。纯粹的演唱者所有的表情与演绎,都源于音乐,歌手只需要演唱出歌曲的起伏和情绪就好。而流行歌舞现场表演时,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是最为重要的,当“歌”与“舞”作为整体呈现在观众面前时,舞蹈是除听觉之外,能够带给观众强烈感官刺激的另一重要元素。有了“舞”的加入,观众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音乐的丰富内涵。因此,“歌”与“舞”相互结合的表演形式,也成为观众最喜爱的,最能丰富音乐体验的艺术形式之一。风格独特的舞蹈能够极大地增强现场的音乐氛围,让所有观众都沉浸在音乐带来的情境之中,尽情地感受音乐魅力,从而将演出现场的氛围推向高潮。

四、流行歌舞表演中“歌”与“舞”

相互结合的具体应用

流行歌舞表演既不同于传统的歌舞表演形式,也不同于早期的流行音乐表演。在演出时,流行歌舞表演者不仅要注意“歌”的运用和“舞”的设计,还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契合程度。表演者要结合作品的主题,以及自身的个性特点,通过“歌”与“舞”的结合,再加上现代舞美技术的配合,为观众呈现华丽的视听盛宴,从而牢牢地抓住观众的眼球。[4]

(一)通过“舞”强化“歌”的感染力

在流行歌舞表演当中,“歌”相对比较抽象,单纯的歌曲对观众的冲击力略有不足,而“舞”可以强化观众的视觉体验,增强歌曲的感染力,通过丰富的舞蹈动作、舞蹈队形的变化,来表现歌曲的情感,诠释歌曲的内涵。以迈克尔·杰克逊的《Smooth Criminal》为例,这首歌曲中迈克尔·杰克逊运用了自创的舞步——“月球漫步”和45度倾斜舞步。为了在歌曲中使用这种“反重力”舞步,迈克尔·杰克逊还专门申请了专利。同时也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欣赏舞蹈动作,迈克尔·杰克逊还专门为这首歌的表演设计了闪亮的手套和袜子。从此这样的装扮也成为迈克尔·杰克逊演出的标志性装束。这两种观众从未见过的舞步,也使得这首歌在全世界范围内一炮而红,个性鲜明的舞蹈不仅形象地诠释了歌曲的内涵,也体现了迈克尔·杰克逊本人的魅力,在全世界引起了模仿热潮,获得了众多观众的支持。可以说,迈克尔·杰克逊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音乐成绩,他精心创作、编排的舞蹈功不可没。

(二)统一“歌”与“舞”的风格

对流行歌舞表演而言,“歌”和“舞”需要与音乐相融合,音乐的节奏、情感都会制约表演者,要想使“歌”与“舞”的风格保持协调统一,表演者就必须深入地理解作品,把握音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使“歌”与“舞”相互一致,融合于歌舞表演中。因此,演唱者所塑造的声音形象要紧贴音乐的色彩。与此同时,“舞”的加入也是为了满足舞台表演的需要,而不是形式上的装饰。所以,在设计舞蹈时,一定要将音乐的风格作为基础,还需要考虑具体演出现场的限制,这也是流行歌舞表演编排的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歌”与“舞”的风格一定要保持统一,两者之间始终保持统一,才能为观众呈现一场优质的视听盛宴。以蔡依林的《舞娘》为例,歌曲采用4/4拍的节奏,在流行音乐曲风中加入拉丁元素,使得旋律活泼轻盈的同时又带着一丝神秘,以及一种妩媚的风情。为了与音乐的风格保持统一,更好地塑造“舞娘”这一形象,创作者在舞蹈编排中以爵士为基础,加入了芭蕾、民族舞元素的高难度动作,展现“舞娘”独一无二的风情。歌曲的节奏与舞蹈的韵律高度统一,生动地诠释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极大地增强了歌曲本身的感染力。[5]

(三)确保“歌”与“舞”律动协调

在流行歌舞表演当中,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律动,这种律动无法为视觉所见,却能被人所感受。当二者的律动达到一致时,会有效的强化流行歌舞表演所呈现的美感。因此,创作者必须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在音乐的基础上,通过精密的编排,使“歌”与“舞”在整场表演当中始终保持协调,从而获得最理想的表演效果。以张艺兴的作品《面纱》为例,作品一开始通过二胡、走位与舞美之间的配合,来营造出神秘的氛围。在表演进行过程当中,伴舞演员的每一个动作,都与张艺兴的歌曲律动一一对应,当歌声进入间奏时,演唱声音暂时休止,但律动不停,所以舞蹈动作反而在这时进入高潮,也就是专业人士所说的killing part。也就是说声音的暂时休止,反而给舞蹈带来了大幅度的表演空间,也正是这样的配合,造就了众多歌舞表演作品为观众所熟悉的经典段落。

(四)通过新技术将“歌”与“舞”融合为一体

在当代歌舞表演中,为了达到最高水平的创作呈现,演出形式也不仅仅止于现场表演。更多无法在现场所达到的配合,创作者都放在了音乐MV中,MV(Music Video)即音乐视频、音乐影片。优质的MV不仅能够诠释音乐作品,还能够展现一个有剧情的音乐世界。自从MV出现以来,观众欣赏流行音乐的习惯也逐渐从单纯的听觉体验开始延伸到视听一体的感官体验。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平台也逐渐成为流行歌舞表演传播的重要途径,流行音乐产业与观众之间逐渐形成良性循环,这一模式也为流行音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为了更好地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流行歌舞表演的创作者更加注重视觉呈现效果,不仅通过“歌”与“舞”之间的配合,为观众提供多重感官体验,也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化影像、3D全息立体投影等多种新技术,打破了时间、空间对于音乐、歌舞表演的限制,进一步丰富流行音乐的文化内涵。[6]比如组合EXO在2021年发布的MV《Dont fight the feeling》,和其他作品不同,这首歌是组合阔别了五年之后的全员大合體。在作品当中,打破了成员身处异地的限制,采用中韩两国异地录制的方法,利用CG特效技术,将张艺兴与其他成员一起呈现于舞台之中。通过“歌”与“舞”的呈现,再加上炫酷的数字化影像技术,使得舞美与特效多重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一种仿佛成员真的身处宇宙中心的场景视角,再加上九人的不同音色,真正做到了现场表演所达不到的表演者与“歌”“舞”的紧密结合。

结 语

当代流行歌舞表演凭借其丰富的内容,多变的风格、多元化的舞蹈编排,引领了流行音乐审美的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亦歌亦舞的艺术形式会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对创作者而言,探索流行歌舞表演当中“歌”与“舞”相互结合的规律,巧妙地运用不同艺术手法,使“歌”与“舞”保持统一和协调,可以显著地提高流行歌舞表演的质量水平,从而为丰富流行音乐创作技巧和呈现形式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刘艺娇.浅论音乐对舞蹈的重要性[J].尚舞,2023(12):134-136.

[2] 张雷.浅析音乐在舞蹈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J].戏剧之家,2023(10):141-143.

[3] 王佳佳.流行音乐唱跳组合表演中的舞蹈编创[J].艺术大观,2022(33):100-102.

[4] 闫晋.谈舞蹈创作与音乐创作中的同质性思维[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22,20(03):27-34.

[5] 付苏,李安隆.舞蹈表演在音乐美感中的升华[J].艺术大观,2022(15):100-102.

[6] 高艺璇.流行音乐组合表演的实践与创新[J].艺术教育,2018(19):101-102.

(责任编辑:韩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