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MMYT小麦种质资源在黄淮麦区引种的遗传多样性综合评价

2024-03-25 17:58金艳马红珍宋全昊宋佳静赵立尚陈杰白冬周宝元朱统泉
江苏农业科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遗传多样性引种农艺性状

金艳 马红珍 宋全昊 宋佳静 赵立尚 陈杰 白冬 周宝元 朱统泉

摘要: 为了解新引进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小麦资源在黄淮麦区的遗传多样性及性状特点,挖掘利用价值,拓宽现有种质基础,以40份新引进的CIMMYT小麦资源为材料,对株高、穗下茎长、穗下节长、旗叶长与旗叶宽、穗长、穗粒数、分蘖数、生物量、产量、千粒质量等11个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以及籽粒水分含量、吸水率、蛋白含量、面筋含量、硬度、沉降值等6个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農艺和产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7.56%~32.55%,平均值为18.00%,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87~2.05,平均值为1.95;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94%~7.86%,平均值为4.56%,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87~2.03,平均值为1.96。所有17个性状可简化为5个主要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5.65%;聚类分析将材料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包含8份资源,占比20.00%;类群Ⅱ包含9份资源,占比22.50%;类群Ⅲ包含3份资源,占比7.50%;类群Ⅳ包含20份资源,占比50.00%;第Ⅱ类群材料的蛋白质含量与面筋含量最高,与其他类群相比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且硬度与沉降值最大;第Ⅲ类群材料的产量和生物量最大,株高最高,穗下节长、穗下茎长与穗长最大,穗粒数与分蘖最多。本研究明确了该批小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特点,以及其农艺、产量、品质性状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关键词: 资源评价;CIMMYT;小麦;引种;遗传多样性;农艺性状;品质性状

中图分类号:S512.10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4)02-0046-05

遗传多样性是小麦新品种选育的关键基础[1-2]。亲本的遗传多样性越高,后代中获得优异等位变异的机率就越多,更易于获得目标性状,因此遗传多样性是育种改良的重中之重,种质资源的评价对于研究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种质资源十分关键[3]。近年来国外小麦品种资源的引进、鉴定评价和筛选利用,丰富和拓宽了中国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基因,对提高我国小麦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抗性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6]。科研人员通过从印度、非洲及美国引进部分小麦种质资源,将引进的种质资源运用到具体的育种实践当中,加快育种进程,培育出一系列新品种,为利用国外种质资源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7-9]。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引进的小麦种质对我国小麦育种及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利用价值[10-11]。引入国内后其适应性、产量、品质、抗病性及一些主要性状的表现先前已有诸多研究[12-15],明确了CIMMYT小麦种质在分蘖能力、穗数、穗粒数、蛋白质含量、抗病性、适应性等方面的优良特性[16-18]。前人已有将引进CIMMYT资源的抗病基因等转移到我国的小麦新品种当中的研究,并育成了一批小麦品种,创制了中间桥梁材料[19]。因此,进一步引进小麦资源,进行种质评价及利用,可作为突破当前小麦种质材料匮乏、遗传基础狭窄、亲本来源单一的有效手段[20]。自2019年以来,本研究从110份CIMMYT引进资源中筛选出40份生长发育适应黄淮麦区气候的材料,对其农艺与品质指标的遗传多样性特征进行综合评价,探明其可以利用的性状特点,以期提高引进新种质在黄淮南片麦区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创新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2019—2021年先后引进CIMMYT普通小麦材料110份,通过对材料的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估,从中筛选出适宜黄淮麦区生育进度,且一致性好的小麦资源40份进行调查分析。

1.2 试验设计

试验材料于2020—2021年、2021—2022年连续2个年度种植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站试验田中(32.59′N,114.2′E)。试验点选取肥力均匀的地块,行长2.00 m,行距0.30 m,株距0.10 m,随机3个重复,每个重复各材料种植3行,单粒点播种植。其余田间管理措施同大田生产。

1.3 农艺性状测定

成熟后每个重复的每份材料随机选取10株,调查并计算材料的株高、穗下节长、 穗下茎长、旗叶长与宽、单穗穗粒数、单穗穗长、每株分蘖数、植株生物量、收获产量、千粒质量等主要农艺及产量性状11项。

1.4 籽粒品质性状测定

收货后种子自然晒干,使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仪(DA7200,Sweden)测定包括水分含量、吸水率、蛋白含量、面筋含量、硬度、沉降值等6项籽粒性状,每个重复每份材料测定4次。

1.5 数据分析

以2年的数据均值作为基础数据,利用Excel进行基础数据及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利用SPSS 26.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RStudio进行资源的聚类分析作图,利用SAS 9.2对聚类后不同类群的结果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特点及多样性分析

对40份材料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2)表明,11个性状变异系数的范围为7.56%~32.55%,平均18.00%,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2.55%,另有生物量(28.71%)、穗下茎长(24.79%)、分蘖数(22.50%)、穗粒数(19.19%)4个性状的变异系数高于平均数;株高的变异系数最小(7.56%),变幅为69.75~105.05 cm,均值为89.76 cm。多样性指数变异范围为1.87~2.05,平均1.95;产量的多样性指数最大(2.05),生物量(2.03)、穗下茎长(2.00)、千粒质量(1.98)、旗叶宽(1.97)、穗粒数(1.97)等5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平均值。穗下茎长、植株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的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较大,说明这批资源在这3个性状上变异程度较大且遗传类型丰富。

2.2 品质性状特点及多样性分析

对籽粒品质的6个指标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2)表明,性状的变异系数分布范围为1.94%~7.86%,平均值为4.56%,沉降值最高,为7.86%,其余依次为面筋含量4.91%、硬度4.88%、蛋白质含量4.43%、吸水率3.32%、水分含量1.94%;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为1.87~2.03,平均值为1.96,蛋白质含量(2.03)、硬度(1.97)、沉降值(1.99)3 个性状高于均值。沉降值的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较大,说明其变异范围和多样性较为丰富。蛋白质含量的变异系数中等,但是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

2.3 主成分分析

对调查测定的11个农艺及产量性状和6个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3)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5.65%,它们的特征值均大于1,可以作为小麦资源评价的综合指标。第1主成分特征值为5.44,贡献率为32.03%,对应影响较大的特征向量为产量(0.85)、生物量(0.79)、分蘖数(0.67)、蛋白质含量(-0.89)、面筋含量(-0.86)、沉降值(-0.84)、吸水率(-0.62);第2主成分的特征值为2.53,主要贡献率为14.91%,特征向量以穗长(0.77)、穗粒数(0.70)、穗下节长(0.69)、水分含量(-0.53)影响为主;第3主成分的特征值为2.19,主要贡献率为12.91%,以硬度(0.67)、吸水率(0.57)、旗叶长(-0.74)为主要影响因素; 第4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48, 主要贡献率为8.68%,对应的主要特征向量以株高(0.58)、穗下节长(0.43)、穗下茎长(0.40)和旗叶宽(-0.52)为主;第5主成分特征值为1.21,主要贡献率为7.12%,对应特征向量以穗下茎长(0.63)为主要影响性状。碎石图(图1)反映了特征值与因子的相互关系,前5个主成分代表了参试材料的17个性状的大部分信息,进一步说明了主成分分析的有效性。

2.4 聚类分析

根据测定的所有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数据对材料进行聚类分析,40份引进小麦材料可分为4个类群(图2)。类群Ⅰ包含4、7、24等8份资源,占比20.00%;类群Ⅱ包含15、22、23等9份资源,占比22.50%;类群Ⅲ包含9、37、40共3份资源,占比7.50%;类群Ⅳ包含1、2、5、6等20份资源,占比50.00%。多重比较结果(表4)表明,农艺及产量性状方面,株高、穗下茎长、分蘖数、产量和生物量在不同类群间具有较大差异且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穗下节长、旗叶长与宽、穗粒数和穗长在各类群间的差异较小。品质性状中,水分含量、吸水率、硬度在不同类群间差异不显著,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沉降值在不同類群间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第Ⅰ类群材料的性状特点是旗叶最长,旗叶宽最小,千粒质量最低,株高稍低。第Ⅱ类群材料表现为株高最低,穗下节长和穗下茎长、穗长最短,穗粒数、分蘖数、产量和生物量最低,蛋白质含量与面筋含量最高且与其他类群达到差异显著水平, 硬度与沉降值最大。第Ⅲ类群材料的产量和生物量最大,株高最高,穗下节长、穗下茎长及穗长最大,穗粒数最多,分蘖数最多,旗叶长最小,但旗叶宽最大;品质方面,水分含量最大,蛋白质含量最低,硬度和沉降值最小。类群Ⅳ的株高、穗下节长、单穗粒数、分蘖数、穗长、生物量和产量仅次于类群Ⅲ,但籽粒吸水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籽粒硬度、沉降值都高于类群Ⅲ。整体上,类群Ⅲ材料在产量方面具有优势,类群Ⅱ的籽粒品质最好,在资源的改良应用中,可根据相应特点进行利用。

3 讨论

3.1 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特点

对引进资源开展评价、筛选、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0,12,21-23]。本研究在黄淮麦区,通过对 40 份CIMMYT引进的小麦新种质的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分析,表明11个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7.56%~32.55%,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87~2.05, 产量和生物量的遗传类型丰富,可为今后小麦育种产量改良提供资源基础。但这批材料的变异系数低于课题组前期从CIMMYT引进的一批异源附加系种质的农艺、产量、品质的变异系数(25.17%)[24],但与张婷等研究的黄淮麦区263份小麦种质材料[25-26]相比,穗长和穗粒数的遗传类型较为丰富,提示我们在今后育种过程中应加大拓宽小麦亲本的遗传多样性,提高黄淮麦区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品质方面,6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 1.94%~7.86%,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87~2.03, 高于张会芳等对黄淮南片品种的多样性指数的研究结果[27]。鉴于前人研究的黄淮麦区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度偏低、遗传基础较为狭窄[28],本研究开展的CIMMYT资源的评价工作,可对下一步创新种质及黄淮麦区小麦产量和品质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3.2 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将作物的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的几个主成分,能够科学地对材料性状进行综合评价,是资源评价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小麦的资源评价中广泛应用[24,29-30]。本研究将 17个性状简化为 5个主要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5.65%,反映了这批小麦种质资源大部分的性状信息,表明产量、生物量、分蘖数等可以作为小麦评价的综合指标,在资源的应用中可以根据需求按照主成分的特点进行筛选。第1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向量是以生物量、产量、分蘖数的正值和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的负值影响较大,提醒在考虑某一成分对应的性状时,需要协调其他性状综合利用材料,在注重产量较高的材料时其品质可能受到负面影响。聚类分析可以明确看出类群间的亲远关系,聚类后的多重比较可以进一步明确各类群其相应性状特征[30-31]。本研究中40份资源可分成4 类,第Ⅱ类群材料的品质最好,蛋白质含量与面筋含量最高,硬度与沉降值最大;第Ⅲ 类群材料的产量和生物量最大,株高最高,穗下节长、穗下茎长与穗长最大,穗粒数与分蘖数最多。本试验中引进资源的千粒质量在各类群中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且整体较低,这与课题组前期评价的异源附加系的结果[24]以及李艳丽等对美国的资源评价结果[32]较为一致。分析认为部分材料灌浆不充分,且个别材料的脱粒性差, 可能对千粒质量、产量和生物量及产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4 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40份CIMMYT小麦新种质在黄淮麦区的农艺、产量、品质等方面的遗传多样性特征,筛选出产量、生物量、穗粒数、分蘖数等农艺性状作为种质资源评价的重要指标。根据性状特点将材料聚为4类,明确不同类群材料的特点,指明利用方向。表明这批引进资源的产量及生物量类型丰富多样,品质的多样性高于黄淮麦区,可为提升黄淮麦区小麦产量与品质提供资源基础。接下来课题组拟结合前期的研究结果,进一步开展资源的抗病性调查分析,开展育种利用,并进行后续的分子鉴定与评价。

参考文献:

[1] 董玉琛. 小麦的基因源[J]. 麦类作物学报,2000,20(3):78-81.

[2]任欣欣,姚占军,岳艳丽,等. 黄淮海麦区四省份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 华北农学报,2010,25(1):94-98.

[3]程西永,陈 平,许海霞,等. 不同国家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2009,29(5):803-808.

[4] 宋全昊,金 艳,宋佳静,等. 5份新引进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农艺及生理性状的评价[J]. 麦类作物学报,2022,42(8):969-979.

[5]李秀绒,柴永峰,孙来虎,等. 几个国外优质小麦品种的鉴定和利用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2013,41(4):307-310,316.

[6]邱时桃. 国外优异小麦种质的引进利用[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6-39.

[7]张红杰,邓中印,陶 姝,等. CIMMYT新引进合成小麦株高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21,22(4):1054-1067.

[8]郭 超,张爱玲,张 军,等. 部分印度小麦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及抗病性评价[J]. 麦类作物学报,2014,34(11):1508-1515.

[9]伍 玲,朱华忠,邓 丽,等. 1997—2007年通过四川省区试审定的小麦品种述评[J]. 西南农业学报,2008,21(3):562-569.

[10]  张一铎,胡立芹,张 明,等. 405份CIMMYT引进小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5,16(5):961-967.

[11] 王佳荣,董 瑞,张梦宇,等. 40份CIMMYT小麦品系苗期及成株抗叶锈病基因鉴定[J]. 华北农学报,2022,37(2):201-210.

[12]王美芳,雷振生,吴政卿,等. CIMMYT小麦种质农艺及品质性状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2018,38(1):28-34.

[13]孙道杰,王 辉,郝元峰. 摈弃“累赘”,保障生长发育的顺畅高效:未来小麦改良模式探讨[J]. 麦类作物学报,2016,36(3):263-267.

[14]朱传杰,安旭尧,连俊芳,等. 利用CIMMYT资源创制小麦抗病及农艺新种质的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2015,35(3):317-323.

[15]王 亮,穆培源,劉 丽,等. CIMMYT普通冬小麦新品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2007,27(2):241-244.

[16]张 勇,吴振录,张爱民,等. CIMMYT小麦在中国春麦区的适应性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06,39(4):655-663.

[17]韩 烨,何中虎,夏先春,等. CIMMYT小麦材料的苗期和成株抗叶锈病鉴定[J]. 作物学报,2011,37(7):1125-1133.

[18]袁虹霞,张福霞,张佳佳,等. CIMMYT小麦种质资源对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河南许昌群体的抗性[J]. 作物学报,2011,37(11):1956-1966.

[19]何中虎,兰彩霞,陈新民,等. 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成株抗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1):2193-2215.

[20]白玉路,孙 权,张春宇,等. 美国西北部59个小麦品种(系)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检测及对中国条锈菌系抗性鉴定[J].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6):1147-1155.

[21]李怡鑫,陈向东,张雪宁,等. 47份外引小麦种质中矮秆基因的检测及其降秆效应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2021,41(5):561-568.

[22]胡喜贵,吴晓军,张海惠,等. 47份外引小麦种质资源Waxy和HMW-GS分子检测与品质性状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21,22(2):371-379.

[23]  李小康,吴崇宁,王 维,等.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耐盐种质资源的筛选及评价[J]. 麦类作物学报,2021,41(12):1487-1495.

[24]宋全昊,金 艳,宋佳静,等. 61份小麦异源附加系种质的表型多样性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22,50(16):79-86.

[25]张 婷,逯腊虎,杨 斌,等. 黄淮麦区4省小麦种质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J]. 作物杂志,2019(6):20-26.

[26]刘丽华,庞斌双,刘阳娜,等. 2009—2014年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2016,36(2):165-171.

[27]张会芳,冯丽丽,段俊枝,等. 基于14个性状的118份小麦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J]. 江苏农业科学,2022,50(18):99-108.

[28]杨艳红,尹华燕,高 雨,等. 黄淮麦区主要推广小麦品种(系)DNA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9(3):371-378.

[29]魏晓羽,刘 红,瞿 辉,等. 158份春兰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22,23(2):398-411.

[30]胡标林,万 勇,李 霞,等. 水稻核心种质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J]. 作物学报,2012,38(5):829-839.

[31]王亚飞,李世景,徐 萍,等. 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及其聚类分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0,28(3):395-404.

[32]李艳丽,孙树贵,武 军,等. 部分美国及我国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2012,32(6):1066-1071.

收 稿日期:2023-03-23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03)。

作者简介:金 艳(1983—),女,河南开封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育种与栽培。E-mail:421156341@qq.com。

通信作者:宋全昊,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育种与栽培。E-mail:songmanl.2005@163.com。

猜你喜欢
遗传多样性引种农艺性状
茄子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节节红板栗引种表现及其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西藏野核桃的表型特征及其保育措施
从农艺性状及化学成分测定分析远志药材商品品规和良种选育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