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小说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024-03-25 12:03丁元林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3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人物形象小说

丁元林

【摘 要】 在小说教学单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把握小说的特点,紧扣语言细节,关注小说的语言特色,品读小说的人物形象,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审美能力 小说 语言 人物形象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与学应围绕文学作品展开,旨在培养学生文学鉴赏与文学创造的能力,着力提升学生“审美创造”的素养。笔者认为,审美能力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应然追求。

“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是读小说的重要方法。品读小说时,教师可以将人物形象的品读作为学习核心,以环境描写的品读为穿插辅助,以文章情节的品读为整体关注,三者有机统一,这样的小说课堂才有了新的模样,人物形象才会丰富饱满,深入人心。品读小说的情节、环境及人物形象的描写,教师可以从小说文本中找到核心字词,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品读学习文本语言及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下面,笔者以《桥》一课的教学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小说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品读环境描写,感受人物的形象之美

环境描写是人物形象依存的场域,文中描写暴雨和洪水的句子比较多,成了环境描写的主体部分;同时,整个故事就是在这样暴雨与洪水交织的氛围中一步步发展的,人物和情节都在此情境中发展。学生以此为抓手,品味环境描写的主要内容,由情入境,有话可说。

学生先从文章整体发现暴雨越来越大,洪水越来越急,形势越来越紧张,再从具体的语句感受环境描写的独特表达,如作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洪水的势不可当;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洪水的步步逼近。在抓住具体词语品悟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通过想象画面进一步展开,洪水的可怕形象跃然纸上,学生的朗读也入情入境了。

本课教学的难点就是文章特殊的表达方式。独词成句,独句成段,作者为什么用这种表达方式?学生在体会的过程中,比较品读,通过“像倾盆”“像瓢泼”与“像泼”“像倒”之间的比较,能感觉到简短语言的短促有力,更适合营造这样紧张的氛围。由此,学生感受全文语句的简短有力,进一步认识到独句成段是为了营造紧急危险的氛围。

环境品读与人物形象的品读孰前孰后?笔者认为,环境描写是铺垫,人物形象是核心,集中品读环境描写是为了更好地凸显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环境场域中的主导者,品读人物形象是品读小说的重点,品读完人物形象后再回到环境描写的回读,将两者交叉起来朗读体会,从而感受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烘托人物形象的整体作用。

二、品悟焦点细节,发现人物的形象之美

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是人物形象的焦点,品读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是抓住人物的焦点细节描写。品读人物形象必须结合小说的环境描写及情节设计。

因为山洪的爆发,情况特别紧急,文章对老汉的外貌及心理均没有展开细致的描写,这是符合文章的写作环境和整体氛围的。结合文章的情节,学生聚焦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通过三重视角批注老汉的人物形象。学生自由批注,是与课文、作者深度对话的过程,这是设计的初衷。在课堂进行时,教师首先要统计一下学生在哪里做了哪些批注,整体关注批注的概况。学生汇报批注时,应该遵循自己的想法,批注了什么就说什么,给其自由品读语言和人物形象,发现人物形象美的空间。

三、聚焦神态,品悟人物的形象之美

“他像一座山”——为什么把老汉比作一座山?这句话的品读应该贯穿全文,联系全文的语境:平时大家拥戴这位老汉,他是人民群众心中的大靠山;洪水刚刚到来的时候,老汉的巍然屹立,面对乱哄哄人群的威严,就像一座大山;洪水逐渐上涨时,老汉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逃生,铁面无私地拽出自己的儿子,也像一座大山;木桥快要坍塌时,他奋力推子,拯救自己儿子的那一刻,默默无言的父爱就像一座山。品读小说中的人物神态时,要抓住典型的特征,“他像一座山”就是典型的神态特征。在小说学习中,学生自然想到了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哈尔威船长——“他像一座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这是读小说时人物形象的同类联想,是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的心灵印记。

四、聚焦语言,体会人物的表达之美

品读人物的语言就是揣摩人物的特色表达。在山洪暴发的危急时刻,在村民慌乱逃生的情境中,老汉沉着镇定的指挥藏在老汉坚定的话语中:“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语言短促有力、字字千钧,学生读懂了老汉的心声:“桥窄”是客观情况,“排成一队,不要挤”是逃生的唯一方法,“党员排在后边”是对党员提出的特殊要求。可见,老汉在指挥前已经沉着镇定地思考过全局。虽然是老汉沙哑的喊话,但是每一句话都是一道命令,每一道命令言简意赅,直指人心,振聋发聩。

除了沙哑的喊话,老汉的两次“吼”成了学生品读批注的重点:一次是无比生气的怒吼,一次是飽含父爱的急吼。学生能轻松地发现两次“吼”的不同并且思考了两次“吼”的原因,但是两次“吼”的语气不容易读出来。这时,可使用角色代入情境的形式。第一次怒吼的情境是在人民群众和党员之间的选择,老汉选择的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群众,把危险留给党员——他揪出的是一位年轻的党员,揪出的是自己的儿子。这样的言行举止向大家宣告,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放在第一位,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能破例。学生尝试着以这样的角色心理读起来,读出了老汉心中的愤怒,读出了老汉不徇私情的人物形象。

读好第二次急吼的语气,可使用环境铺垫、角色体验的形式。第二次急吼前的环境是“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情况如此危急,人物的语言需要用急切的形式表现。角色体验的情境是老汉在儿子和自己之间,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我们由此感受到了老汉的父爱如山。这是一种出于父爱的急切的吼、负责任的吼、操心的吼,学生吼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吼出了伟大的父爱。

五、聚焦动作,认识人物的壮举之美

读好两次“吼”的语气,还可以采用人物动作助推法。一边做动作,一边读,更能凸显人物的语气:老汉怒吼时的一揪,饱含了对年轻党员不听指令的愤怒;老汉急吼时的一推,凝聚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爱。通过对比读,深入读,可以读出不一样的人物语言表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心中一直要有这个信念:不能割裂环境描写、情节推动与人物形象的品读。教师等学生全部汇报完再整体穿插环境描写的品读,学生自然会关注环境描写的特点,环境不断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了聚焦,才有了清晰的人物形象透视,这样的批注品读才有深度和精准度。

六、回读全文,深刻感悟人物的形象之美

课堂尾声,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关注全文描写桥的句子,再表达自己对“桥”的深刻理解,这是一次创造性的表达。有的学生说这已不是一座窄窄的木桥,而是一位共产党员在我们心中架起的希望之桥。有的学生说这是党支部书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不朽的精神之桥。有的学生说在危急时刻,老汉将生的机会留给了儿子,这是一座父爱之桥。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座生命之桥,如果没有这座桥,群众的生命就遭到了威胁。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座连心桥,老汉和群众之间架着一座桥,心连着心。

学生对桥的理解,建立在自身对小说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品读之上。品读丰满的人物形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题,理解“桥”的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感受人物形象,二者相辅相成。什么是党员?党员为什么要排在最后面?以前学生不清楚,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老汉的人物形象给了学生一个完美的答案:党员应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老汉的舍生忘死、铁面无私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座桥是党员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是一座党员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精神之桥。人物的形象得到了升华,人物形象的美深入人心,小说的育人价值、审美价值充分体现在这里。

形象的语言是有画面感的美的语言,是灵动的语言,是带有文体特色的小说语言;语言的形象是通过语言塑造的美的人物形象,是有血有肉、带有个性化理解的人物形象。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握小说的特点,紧扣语言的细节来品读小说,关注小说的语言特色,实现小说的审美品读,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真正实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实践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瑯琊路小学)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人物形象小说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