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C-Q Exactive 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同时测定金胆片中6 种成分的含量

2024-03-25 06:13
中成药 2024年3期
关键词:虎杖龙胆白藜芦醇

金 舒

(无锡市药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江苏 无锡 214028)

金胆片是由龙胆、金钱草、虎杖、猪胆膏制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消炎利胆、清热解毒、排石等作用[1]。方中龙胆有泻肝胆实火、清热燥湿的功效[2],其主要成分为龙胆苦苷,是龙胆药材质量评价标准之一[3]。金钱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4],2020 年版 《中国药典》 对金钱草含量测定的质控指标为槲皮素和山柰酚。金钱草的水提物中,芦丁是含量较高的黄酮苷类成分,且具有较强的生理与药理活性[5]。虎杖具有利胆退黄、清热解毒之功效[6],其主要成分虎杖苷为质量控制指标。虎杖中的白藜芦醇具有抗氧化、保护心血管等多种功效,与虎杖临床药效密切相关,亦可作为质量控制指标[7]。

金胆片质量标准收载于《卫生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 中,仅有虎杖和猪去氧胆酸的TLC 鉴别,以及龙胆苦苷的含量测定。相关文献仅对金胆片中1~3 种成分含量同时测定,涉及到的药材最多2 种[8-13],但未有研究对其中3 种及3 种以上中药材主成分进行质量控制。中药检测的指标成分应与其生物活性具有相关性[14]。本研究拟建立UPLC-Q Exactive轨道肼高分辨质谱法同时测定金胆片中6 种成分的含量,以期为完善其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1 材料

XS205 电子天平 (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公司); KH-300E 超声仪(昆山禾创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Millipore 纯水系统(美国Millipore 公司); Vanquish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Q Exactive 静电场轨道阱液相质谱联用仪 (美国Thermo 公司)。

龙胆苦苷(批号110770-201918,纯度97.1%)、虎杖苷(批号111575-201603,纯度87.3%)、芦丁 (批号100080-201409,纯度91.9%)、白藜芦醇 (批号111535-201703,纯度99.4%)、槲皮素(批号100081-201616,纯度99.1%)、山柰素(批号110861-201812,纯度93.8%)对照品均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提供。金胆片为自购市场销售药品(A 厂,批号190605; B 厂,批号20180402;C 厂,批号180502; D 厂,批号181101; E 厂,批号191001; F 厂,批号190528)。甲醇、甲酸为色谱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分析条件

2.1.1 色谱 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9 μm); 流动相甲醇(A) -0.2% 甲酸(B),梯度洗脱(0~4.00 min,35%A; 4.01~8.00 min,65%A); 体积流量0.3 mL/min; 柱温35 ℃; 进样量1 μL。

2.1.2 质谱 电喷雾离子源; 扫描模式t-SIM、PRM、Full MS/dd-ms2; 一级质谱分辨率(R) 70 000 FWHM; 负离子采集; 离子源温度350 ℃; 毛细管电压3.9 kV; 离子传输管温度320 ℃; 鞘气40 unit; 辅助气15 unit; 扫描范围m/z100~1 000; 选择离子检测(t-SIM) 驻留时间200 ms,其他参数见表1。

表1 各成分质谱参数

2.2 溶液制备

2.2.1 对照品溶液 精密称取各对照品约10 mg,分别置于10 mL 棕色量瓶中,加入甲醇超声溶解,放冷,甲醇定容至刻度,作为贮备液,精密量取适量,甲醇稀释成每1 mL分别含龙胆苦苷、虎杖苷、芦丁各20 μg,槲皮素、山柰素各2 μg,白藜芦醇约200 μg 的溶液,精密量取0.3 mL,置于20 mL 棕色量瓶中,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2.2.2 供试品溶液 取金胆片约3 g (5 片,相当于药品的1 次服用量),精密称定,研细,精密加入甲醇100 mL,超声处理15 min,放冷,过滤,精密量取续滤液5 mL,置于100 mL 棕色量瓶中,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0.22 μm 微孔滤膜过滤,即得。

2.2.3 阴性样品溶液 按处方比例,分别制备缺龙胆、缺虎杖、缺金钱草的阴性样品,按“2.2.2” 项下方法制备,即得。

2.3 专属性试验 取对照品、阴性样品溶液适量,在“2.1” 项条件下进样测定,结果见图1 ~3,可知各成分互不干扰,表明该方法专属性良好。

图2 对照品溶液中各成分PRM 谱图

图3 各成分t-SIM 色谱图

2.4 线性关系考察 取“2.2.1” 项下对照品溶液适量,采用倍数稀释法依次稀释,在“2.1” 项条件下进样测定。以对照品质量浓度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回归,以信噪比(S/N) =3 为检出限(LOD),信噪比(S/N) =10 为定量限(LOQ),结果见表2,可知各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表2 各成分线性关系

2.5 精密度试验 取“2.2.1” 项下对照品溶液适量,在“2.1” 项条件下进样测定6 次,测得龙胆苦苷、虎杖苷、芦丁、白藜芦醇、槲皮素、山柰素峰面积RSD 分别为1.6%、0.5%、1.4%、1.0%、1.5%、1.1%,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6 重复性试验 取金胆片(E 厂,批号191001) 适量,按“2.2.2” 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6 份,在“2.1” 项条件下进样测定,测得龙胆苦苷、虎杖苷、芦丁、白藜芦醇、槲皮素、山柰素含量RSD 分别为1.11%、1.40%、1.51%、0.54%、1.47%、0.97%,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2.7 稳定性试验 取“2.2.2” 项下供试品溶液(E 厂,批号191001) 适量,室温下于0、2、4、8、12、24 h 在“2.1” 项条件下进样测定,测得龙胆苦苷、虎杖苷、芦丁、白藜芦醇、槲皮素、山柰素峰面积RSD 分别为1.2%、1.1%、1.6%、1.0%、1.1%、1.0%,表明溶液在24 h 内稳定性良好。

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称取2.5 片各成分含量已知的金胆片(E 厂,批号191001) 粉末9 份,分为高、中、低质量浓度组,每组3 份,分别准确加入相当于各成分含量80%、100%、120%的对照品溶液,按“2.2.2” 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在“2.1” 项条件下进样测定,计算回收率。结果,龙胆苦苷、虎杖苷、芦丁、白藜芦醇、槲皮素、山柰素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 96.7%、96.8%、96.4%、97.3%、97.9%、97.1%,RSD 分别为 1.7%、1.6%、2.0%、1.9%、1.0%、0.6%。

2.9 样品含量测定 取金胆片6 批,按“2.2.2” 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平行3 份,在“2.1” 项条件下进样测定,结果见表3。另外,供试品溶液中出现与龙胆苦苷、虎杖苷、芦丁、槲皮素、山柰素、白藜芦醇对照品保留时间一致的色谱峰,对其进行PRM 分析,发现供试品中各色谱峰的二级碎片质谱图均与相应的对照品一致。

表3 各成分含量测定结果(mg/片,n=6)

3 讨论

本研究考察了不同键合相色谱柱的分离效果,包括Agilent Poroshell EC-C18(4.6 mm × 100 mm,2.7 μm)、Agilent Extend-C18(2.1 mm×50 mm,1.8 μm),结果显示,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9 μm)能使6 种成分均有适宜的保留,峰型均较好。然后,尝试了不同比例甲酸铵-甲醇、甲酸-甲醇、乙酸铵-甲醇等多个流动相体系的梯度洗脱,结果显示,流动相为甲醇-0.2%甲酸时各成分响应、峰形、分离度均较好。再对影响离子化效率的电喷雾离子化源温度、毛细管电压、离子传输管温度、气体流量、碰撞能量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质谱条件。在该条件下,龙胆苦苷和虎杖苷虽然在较近的保留时间处出峰,但其各通道之间无明显干扰,均可达到完全分离。

含量分析发现,不同厂家金胆片中各成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所用中药材质量及各厂家生产工艺有关。进一步对6 个厂家的供试品进行Full MS/dd-ms2分析,在7.03 min 处均出现m/z431.098 7 准分子离子,在30 eV的碰撞能量下,主要碎片离子为m/z269.045 8,见图4。根据文献[15] 报道,推测该成分可能为大黄素-O-葡萄糖苷,来源于虎杖。

图4 大黄素-O-葡萄糖苷在各模式下的色谱、质谱图

4 结论

金胆片所含成分种类多,性质差异大,某些含量较低而无紫外吸收,还存在相互作用。由于Q Exactive 质谱仪具有高分辨率,目标选择离子监测(t-SIM) 时通过各分析物的母离子可以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平行反应监测(PRM) 确认各分析物的碎片离子,可对化合物进行更为准确的定性[16-18]。本研究采用UHPLC-Q Exactive 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结合被测成分的理化性质采用梯度洗脱,同时测定金胆片中各指标成分的含量,发现该方法可在8 min 内快速测定,对保证该制剂质量、安全、有效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虎杖龙胆白藜芦醇
龙胆泻肝汤辅助治疗湿热瘀滞型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观察
白藜芦醇研究进展
虎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
虎杖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机制
尖叶假龙胆化学成分的研究
不同厂家龙胆泻肝丸中龙胆苦苷、栀子苷、黄芩苷的溶出度测定和比较
四种龙胆的显微结构特征比较
虎杖煎剂对急性肺损伤大鼠TNF-a,IL-1β表达的影响
白藜芦醇通过上调SIRT1抑制阿霉素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
白藜芦醇抑菌作用及抑菌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