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的测度评价:地区差距与动态演进

2024-03-26 03:13
统计与决策 2024年5期
关键词:省份子系统产业链

许 军

(河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步建成较为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然而,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呈现本地化、区域化态势。在此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业链条“不平稳”、核心中间品产业链条“不安全”、核心战略性产业链条“不强”等问题凸显[1],阻碍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步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产业链创新发展作出宏观政策指引。在产业链竞争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焦点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如何?不同地区与省份产业链创新水平差距呈现何种变化趋势?其动态创新过程有何变化规律?客观揭示上述问题,有助于准确掌握产业链创新的真实状况,为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高效融合提供理论参考。

伴随产业链创新进程日益加速,学界围绕产业链展开大量讨论。当前关于产业链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测度研究方面。蔡乌赶和许凤茹(2021)[2]从创新能力、绿色集约、经济效益与产业组织4 个维度建立制造产业链现代化指标体系,并使用熵权法计算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指数,发现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指数表现出提高趋势。毛冰(2022)[3]使用时空极差熵权法、泰尔指数、基尼系数计算全国和各省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发现我国和大部分省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均呈现攀升趋势。二是影响因素方面。王小波和邓玥(2022)[4]使用跨国面板数据,探析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与产业链技术创新间的关系,发现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与产业链技术创新能力间存在“倒U”型关系。卫彦琦(2023)[5]选择2012—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调节效应、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数字金融与产业链韧性间的关系,发现数字金融与产业链韧性间存在正相关性。三是创新路径方面。高洪玮(2022)[6]提出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各环节衔接等策略,驱动我国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以上文献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但依然存在几点不足:一方面,大部分研究停留于产业链层面,难以有效反映全国产业链创新状况;另一方面,有关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较为缺乏,无法全面揭示产业链创新规律和未来发展方向。基于此,本文试图弥补既有研究的不足,建立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并分析其地区差距和动态演进规律。

1 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

1.1 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借鉴相关研究[7—10],选取产业链创新投入、产业链创新环境、产业链创新绩效与产业链创新组织四个指标,按照可观测性、数据可获得性、科学性原则,构建包含13个二级指标、19 个三级指标的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下页表1所示。

表1 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1.2 测度方法

熵权法采用信息熵确定不同指标权重,能够有效规避人为因素影响。TOPSIS 法的内在逻辑是比较观测值、最优与最劣方案之间距离,具有操作性、稳定性较强的优势。立足于此,本文采用熵权TOPSIS 法测算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所示:

第一,标准化处理相关指标。

正向指标:

负向指标:

上式中,i代表省份,j表示指标;yij代表标准化的数值,表征原始数值;、分别代表原始数值中的最小值、最大值。

第二,测算信息熵Ej。

第三,测算产业链创新水平相关指标权重。

第四,建立加权矩阵。

第五,确认最优方案y-与最劣方案x+。

其中,J表示正向指标,J′表示逆向指标。

第六,测度欧氏距离Oi+与Oi-。

第七,计算邻近度,即中国产业链创新指数。

其中,中国产业链创新指数ICI介于0~1,该值愈大说明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愈高。

2 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的总体测度分析

2.1 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的总体分析

基于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利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16—2021年全国和不同省份的产业链创新水平,见表2。就全国总体而言,产业链创新水平由2016 年的0.463 逐渐提高到2021 年的0.695;整体表现出稳步提高趋势,年均增长率约为10%;但产业链创新水平均值只有0.576,证明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依旧处于较低水平。在观测期内,产业链创新水平相关的四大子系统指数都表现出升高趋势。其中,产业链创新组织与产业链创新绩效子系统增幅较大,超过85%。由此证明,近几年随着国内经济迅猛发展,国家更加重视产业链聚集发展,推动各产业链端经济联盟和利益联盟实现一体化发展,一定程度上为产业链创新绩效提高奠定基础。增长幅度第二大的是产业链创新环境子系统,增幅为38%,这表明国家高度重视产业链创新环境工程,全面增加创新相关环保投入力度,促使产业链创新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增长幅度最小的是产业链创新投入,证明近几年全国产业链创新迈入新发展阶段,产业链创新投入速度放缓。

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各维度的平均权重从大到小分别是产业链创新环境、产业链创新绩效、产业链创新投入和产业链创新组织。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在产业链创新水平提高过程中,产业链创新环境的贡献最大,产业链创新绩效的贡献次之。由此说明产业链创新环境的持续改善、产业链创新绩效的逐步增长能够提高整体产业链创新水平。产业链创新投入的贡献较低,预示着产业链创新重点不在于产业经济增长数量而在于总体产业创新投入质量,这一观点与已有研究结论相契合。

2.2 四大子系统内部的耦合协调分析

本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剖析产业链创新水平各维度之间影响关系。

第一,测算产业链创新水平四大子系统的耦合度,对不同子系统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计算权重,测算出四大子系统的综合效益,即得分状况。本文已经测算出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四大子系统得分,故直接利用如下公式展开测算。

第二,估算产业链创新水平四大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

其中,ICIkt代表第t年第k个子系统指数,此处k取值为5;t、α分别代表耦合协调创新综合评估指数、待定系数,运用学界常用方法,以均等赋权法确认,此处取α1=α2=α3=α4=α5=1/5;耦合度Tt与耦合协调度dt取值范围为0~1,数值愈大说明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各维度之间相互作用愈强。

由图1可知,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四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度整体较高,均超过0.96,证明产业链创新各维度之间存在互相影响关系。与耦合协调度相比,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四大系统间耦合度较低。此外,2016—2018 年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四大子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差距超过0.2,从2019 年开始差距逐步减小,证明2019 年后产业链创新子系统相互驱动作用加强。产业链创新水平四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表明,产业链创新投入、产业链创新绩效、产业链创新环境、产业链创新组织中逐渐形成一种“高耦合、良性协调”的互动趋向。

图1 2016—2021年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四大子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

2.3 产业链创新水平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关系分析

绿色技术创新是驱动产业链创新水平提升的重要引擎,其创新程度与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紧密相关[11,12]。梳理产业链创新水平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对于国家精准制定产业链创新制度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上述验证,探析中国产业链创新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见图2。从绿色技术创新来看①绿色技术创新是影响中国产业链创新的重要因素,有必要比较分析二者之间关系。需要强调的是,绿色技术创新以新商品营销收入(万元)与能源消费量(万吨标煤)占比测算得出。,2016—2021 年绿色技术创新指数和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均表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绿色技术创新指数从2016年的1.07提高到2021年的1.59。相对而言,中国产业链创新指数变动较大,从2016年的1.23 提高至2021 年的1.79。2016—2021 年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的增速大于绿色技术创新指数的增速。2018年中国产业链创新指数变动较大,增幅为25%;2019年产业链创新指数呈现回落趋势,表现出“倒V”型态势。故此表明,中国产业链创新处于初期,尚未迈入稳步提高阶段。

图2 2016—2021年中国产业链创新指数和绿色技术创新指数对比

3 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3.1 各省份的差距分析

图3 主要反映我国30 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和排名状况,均值是0.551。其中,11个省份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高于均值,19 个省份低于均值。江苏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最高(0.928),青海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最低(0.308),前者为后者的3.01 倍。由此表明,全国各省份产业链创新水平之间差异显著,地区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就年份而言,不同省份产业链创新水平差距并非随着时间推移而扩大。在11个高于均值的省份中,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高于0.6 的省份包含浙江、上海、江苏、广东、北京、山东与福建。以上省份产业链创新水平在全国30个省份中名列前茅,证明这7个省份在追求绿色技术创新的同时,还重视产业链创新投入的增加、创新环境的改善。

图3 2016—2021年30个省份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

3.2 七大地区差距分析

按照国家统计局地区划分标准,将全国划分为七大地区②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华中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和重庆;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其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情况见下页表3。

与其他地区相比,2016—2021 年华东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高于全国整体平均水平50%,这预示着华东地区产业链创新位于超前发展位置。华南、华北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变动趋势几乎相同;2016 年华南与华北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2017—2019年华南、华北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之后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即便有所缩小,但2021年仍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来看,华中地区产业链创新呈现较好趋势,2016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2021年该地区产业链创新指数均值高于全国均值9.172%,呈现攀升趋势。东北、西南、西北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均低于全国均值,特别是西北地区低于全国均值27.954%,即便观测期内其产业链创新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位于末尾。与西北地区相比,西南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提升较快,与全国整体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由-23.264%降低为12.589%,这表明在国家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环境下,西部地区产业链创新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东北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与全国均值的差距持续扩大至20.285%,之后差距虽然缩小,但截至2021年依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712%,反映出我国产业链创新依然任重而道远。

3.3 四大子系统内部的差距分析

图4 主要展示了30 个省份产业链创新水平四大系统内部差距。产业链创新组织指数最高,大多数省份产业链创新组织指数远大于其余三大子系统指数,表明全国各省份产业链创新组织取得了良好成效。产业链创新投入、产业链创新环境指数整体较低,大多数省份均小于产业链创新指数,且变化趋势与不同省份产业链创新指数几乎相同。由此可知,产业链创新环境、产业链创新投入子系统的低水平是导致产业链创新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图4 2016—2021年30个省份四大子系统产业链创新指数

4 产业链创新水平的动态演化分析

4.1 产业链创新水平的动态演进趋势

采用非参数Kernel 密度估计法,深入解析全国总体、各区域产业链创新指数的变化状态。2017 年国家开始颁布新产业发展政策,2019年国家经济和产业进入重大调整期,2021年全国产业链呈现差距较大趋势,这一期间可能对产业链创新水平产生重要影响。故此,选择2017年、2019年与2021年这3个典型年份,运用非参数Kernel密度估计法,揭示各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的动态演进趋势,见图5。

图5 典型年份全国、各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核密度

全国产业链创新水平核密度曲线呈现显著向右偏移趋势,证明全国总体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逐渐增长,但主要处于0.3~0.45,总体创新水平呈现较低趋势。产业链创新水平核密度曲线呈现主峰峰值变动不大、“向右拖尾”趋势。并且,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核密度曲线呈扩大趋势,意味着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高的省份持续增多,与低产业链创新水平省份之间的差距也逐步拉大。具体分析如下:(1)华东地区核密度曲线表现出“双峰”趋向,且呈现随时间推移向右移动、峰值持续攀升趋势,预示着不同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存在极化现象。(2)华南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核密度曲线2019年向右移动之后在2021年向左偏移,说明该区域产业链创新水平经过迅速提高之后又快速进入调整阶段。(3)华北地区核密度曲线呈现由“弱双峰”变动为“单峰”且向左转移趋势,表明该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呈现滑落趋向。(4)华中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核密度曲线显著向右移动,主峰数值由0.350 提高到0.425。该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总体呈现良好提升趋势,主峰高度持续降低但主峰宽度不断扩大,表明该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集中程度降低但地区间差异呈逐渐扩大趋势。(5)东北地区核密度曲线呈现向右偏移后又小幅度向左偏移,意味着其产业链创新水平有小幅度调整。东北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核密度曲线主峰高度变动不显著、主峰宽度呈现略有拓宽趋势,反映出该地区尽管未表现出集中趋势但地区差距呈现拉大趋势。(6)西北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核密度曲线呈现小幅度向右偏移趋势,主峰峰值在0.25左右。在全国七大地区中,西北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排在末位。(7)西南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核密度曲线显著向右移动,且“双峰”现象在减弱。通过曲线宽度可以看出,西南地区4个省份产业链创新水平之间差距并未呈现减小趋势。

4.2 产业链创新水平的动态演化规律

参照叶雪强和桂预风(2018)[13]的研究,根据四分位分类方法将30 个省份的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分为四个等级。具言之,ICI<0.33 为低等级、0.33≤ICI<0.41 为中低等级、0.41≤ICI<0.50 为中高等级、ICI≥0.50 为高等级。并且,按照Markov 链测算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的转移概率,具体公式如(13)所示。

其中,代表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由t年第i等级变化到t+1 年第j等级的省份个数,表征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在第t年属于第i等级的省份个数。

测算结果见表4。全国30 个省份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的四个等级1 年之后依旧保持原先等级的概率依次为69.5%、54.7%、58.3%与87.1%,说明各等级产业链创新水平均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且低等级和高等级稳定性更强。1 年以后产业链创新水平由低等级转变至中低等级的概率为24.9%,由低等级转变至中高等级概率为5.9%,由低等级转变至高等级的概率为2.9%;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由中低等级上升至中高等级的概率为24.7%,由中低等级上升至高等级的概率为2.7%,而由中高等级上升至高等级的概率为12.6%。由此可知,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各等级均具备跃迁式上升的可能性,但跃迁阶段越多,难度系数越大,上升概率也越低。

表4 产业链创新指数Markov链转移概率矩阵

表22016 —2021年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及四大子系统指数变动情况

表3 2016—2021年七大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

5 结论

本文构建产业链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16—2021年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进一步地,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Kernel密度与Markov链方法,刻画全国总体、30 个省份和七大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总体演变趋势。具体结论如下:

(1)就全国维度而言,产业链创新水平稳步提高。全国产业链创新水平四大子系统指数均有所提高,其中增幅较大的是产业链创新组织和产业链创新绩效;产业链创新环境对产业链创新水平提高的贡献最大,产业链创新组织的贡献最小。产业链创新水平四大子系统初步形成“高度耦合、良性协调”的发展格局。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与绿色技术创新指数均呈现向上攀升趋势。

(2)就不同区域和省份比较而言,产业链创新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就省份而言,江苏、浙江、上海稳居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前列。其中,江苏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最高,而青海产业链创新水平指数最低,前者为后者的3.01 倍,表现出创新不均衡趋势。

(3)就全国和各区域的动态演化而言,全国具备高产业链创新水平的省份逐渐增多,并与低产业链创新水平省份之间的差距愈加扩大。各区域动态演化方面,华东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呈现显著极化趋势。

猜你喜欢
省份子系统产业链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产业链春之奏鸣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车载ATP子系统紧急制动限制速度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