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湖北十堰路径

2024-03-26 13:34李家亮
学习月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武当山武当十堰

李家亮

湖北省十堰市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良好,具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良好条件。2022年,全市规上文化企业达254家,较2021年净增55家,增速27.64%,净增数量和增幅全省第一,规上企业营业收入46.82亿元,同比增长31.9%。“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3.2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55亿元,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4.8%和22.6%,旅游综合实力多年来稳居全省前三。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不小成绩的基础上,十堰市应该继续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整合资源,创新思路,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一、十堰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不足

1.城市品牌竞争力不强

武当山在国内知名度较高,在百度发布的十大道教名山中,武当山位列第一,在中国名山排行榜中位列第18,在湖北省最具影响力景区排行榜中位列第二。而在中国地级市(2022)品牌排行榜(“中国百强品牌城市榜单”)中,十堰仅排名第61位,“大武当,小十堰”的尴尬现象突出。

2.旅游产品结构不优

旅游产品更新升级滞后于市场需求,目前十堰旅游还是以景区观光为主,能够提供的休闲度假服务和康养产品较少。而在各类景区中,观光型景区占75%,人文体验型景区占20%,度假康养型景区仅占5%。另外,季节性旅游产品互补不足,夜间旅游产品较少(2023年仅新增武当不夜城、丹江水都花月夜),日间旅游产品占总量的95%,夜间旅游产品仅占5%,远低于全国夜间旅游产品约占总量10%到30%的平均水平。

3.景区效益不高

门票仍是主要收入来源。2019年,全市A级景区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门票收入3.52亿元。2022年,全市A级景区接待游客2182.56万人次,门票收入2.04亿元。除此以外,其他收入不多。

高端景区少。截至2022年,在全国318个5A级景区、湖北省14个5A级景区中,十堰市仅有一个武当山入围,而宜昌有4个,武汉和恩施分别有3个。

优质旅游资源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例如,竹溪十八里长峡、竹山武陵峡没有得到开发,青龙山恐龙蛋化石公园、丹江大坝等景区名气与自身的资源价值不匹配。

4.大项目拉动不够

十堰市文旅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全省前列,资源等级和数量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但是高品质的文旅项目较少,最大问题就是投资不足、缺少大项目的引领。例如,襄阳引进了华侨城,荆州引进方特,两个项目炒热激活了两地的文旅市场,其规模和投资额均超过十堰武当山。

5.产业链不完善

例如,缺少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街区;文旅演艺类剧目不多,缺乏吸引人的演艺精品;旅游购物是旅游业的薄弱环节,缺少特色旅游商品和专门的旅游购物商店;智慧旅游大数据体系没有形成,数据难以形成有效链条;城市旅游功能缺失,机场、高铁站、汽车站等交通枢纽缺乏旅游咨询服务点;城市旅游宣传缺少旅游符号;一些重点景区没有旅游观光车。

6.旅游营销理念滞后

技术手段较落后,目前主要采用电视广告、报纸广告、杂志广告、户外广告等传统方式宣传十堰旅游。另外,营销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渠道载体比较单一,导致客源来源主要以省内和周边省市为主,市场局限性较大。

7.资源转化不足

十堰是文化大市,拥有武当山、丹江水、东风车、郧阳人、绿松石、恐龙蛋等丰富的山水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却没有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对资源的挖掘程度不够,致使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文创产品开发不够。

二、推动十堰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只有走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子,文旅产业才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1.构建全域旅游格局

一是完善全域旅游规划。编制完善“1+9+N”规划体系,即十堰全域旅游总体规划、9个县市区区域规划以及重点片区专项规划。编制武当山和十堰城区景城一体化发展规划,把十堰城区建设成为游客文旅消费体验目的地,把武当山建设成为十堰城市客厅。推进武当山、丹江口两地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构建“环武当、大武当、泛武当”旅游经济圈。加强武当山核心景区建设,形成武当山主要宫观庙宇旅游环线。

二是指导城镇村庄风貌设计。用旅游理念、景区标准指导全市城镇和乡村规划编制,将城市设计作为县城、重点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

三是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十堰市整体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9个县市区分别创建国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条件成熟的乡镇创建全域旅游示范镇。

四是构建“两区三带”发展格局。打造武当山文化康养旅游区、十堰城市文旅消费聚集区、百公里城郊生态游憩带、百公里汉江休闲观光带、百公里竹房绿色养生带。

2.丰富全域旅游产品

一是做强龙头产品。发挥武当山在十堰文旅产业中的龙头作用,实现旅游产品提档升级、景区上市,带动“两区三带”整体发展,形成“宣传互动、线路互推、产品互补、市场互享”大格局,激活全市文旅市场。做强武当道乐、武当养生、武当太极、武当建筑“四张品牌”,着力建设太极湖夜游综合体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发以“武当文化”为内涵的系列文创产品,实现山上、山下联动,打造以文化遗产体验为特色,集武术观赏、运动健身、道医养生、山水观光、湖泊度假等于一体的精品。

二是发展康养产业。以32家国营林场为依托,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创建森林康养旅游示范县、示范镇、示范基地、示范村。推进“药医养游”融合发展,培育医药康养、汤浴康养、森林康养、膳食康养等业态。加快推进富泉山、龙王垭、沧浪山、鲁家寨、太和梅花谷等森林康养项目的建设。

三是发展红色旅游。依托纳入国家“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中的“南水北调活水之源”线路,推进丹江口大坝创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串联南水北调纪念园、中原突围玉皇山战斗遗址公园等市内外红色旅游景点,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

四是打造活化产品。武当文化:要加强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保护利用,开展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活化利用。汉水文化:要建设丹江口生态文化旅游区,打造汉江史诗画廊等景区。汽车文化:要加强东风汽车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建设汽车小镇。诗经文化:要建设中国(房县)诗经城。红色革命文化:要加强南化塘中原突围主战场等遗址的保护利用和长征文化公园湖北郧西段建设。古人类文化:要加强郧县人遗址文化公园建设,启动学堂梁子遗址、梅铺猿人遗址、黄龙洞遗址、白龙洞遗址四处古人类活动遗址的联合申遗工作。七夕文化:要举办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建设天河七夕文化城。

五是培育露营度假产业。在郧阳区、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竹溪县等地规划建设汽车露营地。推动郧西天河、竹山圣水湖、郧阳区郧阳岛、竹溪龙王垭、丹江口大明峰建设度假酒店。

六是开发利用好工业文化遗产。推动老三线基地保护和综合开发,打造丹江口三线建设文化旅游区,加强东风公司汽车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建设中国汽车博物馆。

七是打造研学基地。加大与国内知名旅行社的合作,将武当山、东风公司老基地、丹江口大坝、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等一批研学基地纳入研学线路。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省、市级研学基地。

八是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将全域旅游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以建设旅游名镇、名村和特色村为依托,推动大川镇、柳陂镇、野人谷镇、樱桃沟村、天河水乡、桃花岛、龙韵村、花园沟村、西沟村等的乡村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打造乡村旅游A级景区。

九是加强智慧旅游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商店等线上旅游产品,实现4A级以上景区、重点文博场馆和旅游项目全景上云,实现“一部手机”游十堰。

3.增强全域旅游服务要素功能

一是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加快在十堰奥体中心等地建设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在郧西、丹江口、房县等地建设旅游服务中心,在武当山、丹江口大坝、机场、客运站等地建立咨询服务点,形成十堰全域旅游三级(市、县、景区)集散体系和咨询服务体系。

二是提升城市旅游功能。依托欢乐世界、汉水九歌、奥体中心和百二河休闲长廊等,打造“一轴两区多点”城市休闲街区、夜间经济示范区及夜游产品。利用万达广场、环球港等成熟商业街,打造文娱、购物、美食街区。

三是优化交通体系。加密重点客源地区的旅游航班线路,加快开通国际航线。全市4A级以上景区连接公路达到二级以上等级。推动城市重轨轻用旅游观光项目建设,实现武当山景区有交通线路直达机场、高铁站,重点酒店、重点景区拥有旅游专线巴士或游客公交车。开通市区与主要景区间的旅游专线,提升主要景区的通达性。

4.壮大文旅市场主体

一是提升景区品质。提升现有23家4A级景区的品质,丰富景区休闲观光内容和二消项目,逐步打破门票经济。

二是创建高A级景区。力争使丹江口大坝景区通过国家5A级景区景观价值评审,丹江口玉皇顶柑橘园、竹溪夯土小镇创成国家4A级景区。

三是优化住宿服务体系。推进酒店业发展,打造旅游星级饭店,培育精品民宿、家庭旅馆、乡村客栈等,增强各类酒店、住宿场所的接待能力。

四是壮大规上文化企业。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抓好文化企业进规工作,持续发挥政策激励引导作用,力求使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和收入增幅实现新突破。

5.促进全域产业融合

一是“文化+旅游”融合。持续举办十堰武当文化旅游节、十堰森林(汽车)音乐节、诗经(黄酒)文化节、郧西天河七夕节等节庆活动。推动十堰文创产业园文创基地建设。推动十堰创建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各县市区创建文旅融合县,支持各重点景区打造1到3个旅游演艺精品剧目。

二是“体育+旅游”融合。举办中国·十堰环库区马拉松赛、中国·十堰环库区自行车赛(国家级)、十堰汽车山地越野赛(国家级)、十堰国际武当武术邀请赛(国际)、武当太极拳国际联谊大赛等赛事,大力开展滑雪、低空运动、漂流、帆船、垂钓等体育活动。

三是“农业+旅游”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打造农旅融合集聚区。以茶叶、花卉、中草药等种植为基础,延伸发展茶艺体验,打造婚纱摄影基地、中医养生会馆等。

6.做好宣传营销工作

一是构建品牌形象。围绕“来武当山过几天仙暇日子”“山水车城宜居十堰”等宣传口号,设计十堰旅游形象宣传语、旅游形象标识,构建全新十堰文旅形象。

二是搭建全媒体矩阵。密切与央媒、省媒的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借助高铁、机场户外大屏以及楼宇广告等端口,广泛开展旅游宣传。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升十堰文旅推介的热度、广度和强度。

三是细分市场营销。开展“引客入堰”行动,深化与北京在旅游方面的对口协作,推动与武汉城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等的交流合作,实现品牌共塑、宣传互推、客源互送。深耕武汉、北京、西安、福建、广州等重要客源市场。通过加快武当山机场国际航站建设、开通客源地国际航线、创新“一带一路”沿线等境外旅游宣传推介,开拓港澳台、日韩、东南亚旅游市场。

四是实行一卡(票)通游。建立市县、县域、景区三级联动营销机制,探索将十堰旅游一卡通发行范围扩大到襄阳、南阳、安康等毗邻市场。针对距离较远的市场,开展凭借武当山景区门票免费游览全市所有A级旅游景区的“一票通游”活动。

7.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动中央文化区、五龙宫景区、“郧县人”遗址公园、富泉山度假区、十堰大剧院、中国天河七夕文化城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汉水九歌、欢乐世界、丹江口生态文化旅游区、方特主题乐园等一批大项目建设。

二是扩大文旅招商规模。编制招商手册和招商地图,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武汉等重点城市举办招商推介会,引进一批大的投资主体和文旅项目。

三是谋划大景区构架。规划建设竹溪十八里长峡、竹山武陵峡桃花源等大景区,优化升级青龙山恐龙化石公园等优质景区,形成十堰特色精品景区。

猜你喜欢
武当山武当十堰
湖北十堰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全部完成
武当佳境
武当山武术馆发展现状研究
武当还馍录
武当山特区欢欢喜喜过大年
童迷黑白秀
关于在湖北十堰举办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武当山·紫霄大殿
登上武当山
十堰城郊辖区2013年农村低电压治理成效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