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建筑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4-03-27 04:50刘馨阳
知识窗·教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个性化

刘馨阳

摘要:新工科是我国工科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支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实现“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提供有力支持。基于此,文章深入分析新工科背景下建筑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行之有效的实践路经,为建筑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新工科;建筑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新工科背景解读

新工科是指不断动态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别于传统工科,新工科强调学科的交叉性、融合性、战略性和综合性,以应对新时代的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

新工科计划自2017年开始推进,历经发展历程、建设措施、各地落实、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努力,为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2017年2月20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明确了新工科的研究和实践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开展。随后,国内各高校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017年2月和4月,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和天津大学分别召开了综合性高校、工科优势高校的新工科研讨会,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以求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自此,全国掀起新工科建设浪潮。

新工科的建设不仅着眼于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还强调了工程教育的理念引领、结构优化、模式创新、质量保障等方面。这一举措通过深化工程教育,提高中国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持。

二、新工科背景下建筑学专业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鼓励他们探索和创新。高校应提供具有较大自由度的学习环境和项目选择,让学生根据兴趣、特长选择课程和实践项目,从而激发创造潜力。这种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实践机会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导向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项目参与。学生可以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通过实践项目和实习实训,锻炼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创新能力。这种实践经验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建筑行业多元化和专业化结构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领域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复杂。建筑项目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住宅和商业建筑,还涉及城市规划、可持续设计、智能建筑等领域。因此,建筑行业需要多元化和专业化的人才。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建筑行业培养出具备不同专业背景和技能的人才,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环境设计、结构工程、材料科学、可持续发展等。通过个性化培养,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深入学习、实践,提高专业素养。

三、新工科背景下建筑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新工科背景的要求,行业对建筑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期望。然而,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无法及时适应行业的新需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在知识体系、技能培养方面与实际工作存在差距。

第二,缺乏个性化学习路径与发展机会。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各不相同,但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一体化,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学生需要更多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和发展机会,以便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相应的课程、项目、实践机会。

第三,少数学生欠缺扎实的技术与创新能力。在新工科背景下,建筑学专业需要培养具备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一些学生由于培养模式的限制、教学方法的不足或个人意识的缺失,在面对行业的挑战和变革时难以适应。

四、新工科背景下建筑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基于学生兴趣和特长,定制个性化培养路线

为了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建筑专业人才,高校应基于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发展目标,为他们定制个性化的培养路线,使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和发展。为了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发展目标,高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人面谈等方式进行评估。这样一来,高校可以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培养路径,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同时,建筑学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许多交叉点,高校可以组织跨学科的课程,鼓励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跨领域合作能力。

例如,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构建的“‘土木工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一、二年级接受通识教育,二、三年级接受专业基础教学,最后在三、四年级引入模块选择。模块选择的过程能使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进一步专攻的领域,让学生更专注于所热爱的领域。除了专业内的模块选择之外,同济大学还与其他学院合作,共同开设一些强化班和实验班。例如,与数学科学学院、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合作,开设数理强化班、力学实验班和创新创业班,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学习机会。这种模式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以推动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

(二)立足师生互选与交流,优化个性化导师制度

个性化人才培养导师制度的建设,要结合学生的意向选择,进行师生互选与交流。这种双向选择与交流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为导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潜力,更好地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在高校提供的导师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导师,并提交选择意向,导师也可以根据自身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学生。

与此同时,高校要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项目经验,获得导师和其他学生的反馈。导师应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实践案例,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与学生进行定期的面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困惑和需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项目实践和实习实训,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并给予就业指导,提供实用的职业建议和资源。

(三)借助新兴技术与发展,设置针对性实践项目

2018年9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指出,要打破传统的基于学科的学院设置,面向未来发展趋势建立未来技术学院;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工程人才。在此背景下,高校可以借助新兴技术与发展的力量,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经验。通过结合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前沿技术,建筑学专业可以构建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的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高校可以通过与行业合作或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基于这些新兴技术的实践项目。学生可以参与虚拟建筑设计智能建筑系统优化等项目,培养他们在新技术领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与此同时,高校要注重实践项目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高校要设置具体的实践项目。例如,在“土木工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选择了“道路工程”模块,高校可以组织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一个真实的道路规划和设计任务。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道路规划的各个环节,从地质勘探到交通流模拟,从环保要求到材料选择等,全面了解道路工程的方方面面。学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分工合作完成整个项目,提高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这样的实践项目不仅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还能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四)加强校企联系与合作,建立专业化实习机制

《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对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有着明确说明,即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建立协同合作机制的核心在于高校与建筑行业的企业密切结合,以搭建沟通和合作的桥梁,为学生提供真实、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来自真实项目的挑战和经验,深入了解行业运作方式和技术发展趋势。

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制订专业化实习计划。通过在企业进行实习,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建筑项目和工作流程,了解行业标准和实践要求。高校可以建立实习评估和反馈机制,定期与企业沟通,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和成长,并提供指导和支持。专业化实习机制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例如,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八局)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创建的“建造星计划”,是根据建筑工程领域的实际需求,结合学校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实习内容和任务,确保学生在实习中能接触到真实的建筑项目和工作流程。在实习期间,学生有机会进入中建八局的工地和项目,参与实际的建筑工作。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建筑行业的标准、规范和实践要求,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同时,中建八局可以借助这个合作平台,发现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双赢。

另外,高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校企联合项目,如建筑设计竞赛、实践项目合作等。通过这些项目,学生可以与企业专业人员密切合作,解决实际的建筑问题,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高校可以组织建筑类竞赛,邀请企业代表作为评委和指导,使学生能接触到行业专家的評价和指导,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勇.新工科背景下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4).

[2]张敏,马明,孙丽平,等.“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建筑与文化,2021(5).

[3]姚斌,李季,金奇志,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桂林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7).

[4]庄敬宜,张磊,瞿萧羽.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7).

[5]贾涵.基于CDIO理念的建筑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城市住宅,2019(9).

[6]李楠.“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投资与合作,2023(3).

基金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JGY20220430。

猜你喜欢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个性化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