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波澜文更奇

2024-03-27 06:29常作印
青年文摘 2024年6期
关键词:蓄势波澜神明

特邀名师常作印,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全国教育科学“九五”科研成果奖获得者,出版《不做庸师》等专著6 部。

“文似看山不喜平”,没有一点起伏变化的文章,如同流水账,容易使人感到单调、乏味。纵观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的叙事文章,往往在叙事中“尺水兴波”,平中见奇,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那么,如何打破叙事的平淡,使文章波澜起伏呢?下面笔者结合本期的几篇文章谈几点技法。

一、设置悬念法:“悬”要巧妙,“解”要有力

电影大师希区柯克对“悬念”有一句经典的诠释:“我在影片中放置的定时炸弹,它一刻不爆炸,观众的心就一刻放不下来。”如果我们能在叙事中设计出扣人心弦的悬念,就可以使情节跌宕起伏,回环多变,让读者产生读下去的好奇心。

如本期玲玲子的《我家的“神明”》,就是很好的范例。

文章开头制造悬念——“我家有个‘神明”,接着反复渲染“我”家“神明”的“神明”之处。如此一来,“神明”到底是何方神圣,这一悬念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我们读下去。在吊足读者的胃口后,作者揭晓答案:“是的,我的外婆就是这个神明。”由于悬念设置较好,全文显得曲折有致,多处洋溢着人性美的温暖之光。

设置悬念一般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设下“谜面”,即提出悬而未决的问题,把读者置于悬念之中。二是发展悬念,即利用“悬”而有“念”的心理因素,使读者产生急切求解的心理。三是揭示“谜底”,即解决矛盾,拨开密布在读者心头的疑云,让读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艺术上的享受。

二、蓄势陡转法:蓄势要蓄足,够陡才够劲

所谓蓄势突转,指的是使人物的情感、行为或事情的结果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转折的一种构思方法,是增强文章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一般包含两个部分:“蓄势在前”和“逆转在后”。即先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然后打破,从而形成一种久蓄而突转的艺术冲击力。

如本期雷·布拉德伯里的小说《贝壳里的那片海》,孩子因为生病,不能出去玩,闲得无聊,母亲为了安抚他,给了他一个贝壳,孩子在贝壳里竟然听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声音。文末情节陡转,孩子经由贝壳进入另一个世界,小说由此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正是前面的层层铺垫,蓄势充足,后面的陡转才荡气回肠,令人深思。

使用“情节陡转法”需要注意两点:其一,蓄势要蓄足。陡转在追求“出乎意料”的同时,还要讲究“合乎情理”,陡转之前可以做些铺垫和暗示,或在后面作必要的交代。其二,够陡才够劲。陡转的“陡”表明了转折的突然,这就要求我们在叙事的转折角度上尽量做到大一些,转折越陡,越能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从而大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意外巧合法:“巧”是关键,“合”是要求

生活中有许多巧合,正是这些巧合的事情,使生活充满了情趣。写记叙性的文章,就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这些巧合,去构思故事,兴起波澜,让情节发展曲折生动。

如本期高源的《几人灯火坐黄昏》,“我”和“他”的相遇,就有许多意外的巧合,正如文中所言:如果我们没有进同一所高中,如果老师没有劝我参加选拔考试,如果我的分数再低几分,如果那天送卷子的人不是他……一切会是什么样子?各种意料之外的小概率事件,促成了生命中那段無可取代的时光。

作者“创造出一个时空点”,通过一系列的巧合,推动情节发展,“让我遇见那个感觉是家人的人”,进而引出故事的高潮,很好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要运用好这种技法,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巧”是成功关键,即事件或人物偶然性的相遇、碰撞或结合的设计要“巧”,巧在必然之中的偶然;其二,“合”是基本要求,即“合”要做好铺垫,必须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当然,叙事巧设波澜的方法不止以上几种,还有“抑扬相生法”“虚实相合法”“对比映衬法”等。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叙事时我们虽然要避免平铺直叙,但也不能一味地为技巧而技巧,穿凿附会,否则就会陷入矫揉造作、弄巧成拙的误区。

猜你喜欢
蓄势波澜神明
蓄势待“飞”
四十载往昔,蓄势未来
——2021新年寄语
画地为牢
蓄势蓄能再出发
Response of the 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to global warming in the models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岭南那些与水相亲的神明
蓄势三年,再送“天宫”出征
一石千层浪 思维起波澜
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
倘若,这世上有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