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入约”:北欧历史性转变的缩影

2024-03-28 13:24李颖
世界知识 2024年5期
关键词:芬兰瑞典北约

李颖

2022年5月,芬兰和瑞典同时申请加入北约。这是欧洲安全架构数十年来最重大的变化之一,北欧国家的转变加剧了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对抗。北欧五国中,其余三国都在二战后加入了北约,而芬兰和瑞典成为两个中立国。同为中立国,两国加入北约的原因和对入约的态度并不完全相同。芬兰外交部2016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不同于瑞典秘密地享受着来自美国的军事承诺,芬兰对西方(北约)的政策是审慎的”。

2022年1月,芬兰总理马林在采访中提到,不排除芬兰加入北约,但是在她任期内不太可能。也就是说,在2023年4月议会选举之前,她评估芬兰并不会改变以往的外交安全政策。实际上,在2022年之前大多数芬兰政治家在选举期间都会对加入北约表明否定态度,即使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之后也没有根本性改变。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芬兰的态度发生了重要变化。同年5月15日,芬兰宣布申请加入北约。次日,芬兰议会进行投票,以188票赞成、8票反对的绝对优势通过了这项政府决定。5月18日芬兰向北约正式提交申请。2023年4月4日,芬兰正式加入北约,成为第31个成员国。

芬兰外交部2016年的评估报告《芬兰潜在北约成员国身份的影响》在开篇提到“每个国家的政策选择并不仅仅受到地理和地缘政治的影响,同样重要的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经历。”因此,观察芬兰加入北约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不能回避芬兰历史、芬兰中立的缘起以及其与俄/苏关系的发展。

俄国和瑞典之间的争夺之地

芬兰历史上一直是俄国和瑞典之间的争夺之地,无论是瑞典向东扩张还是俄国向西觊觎,战火必然连累芬兰。12世纪后半叶芬兰开始隶属于瑞典,14世纪中叶正式成为其一部分。这个时期芬兰的宗教、文化、风俗习惯都深受瑞典的影响。19世纪初俄罗斯为了从战略上保护圣彼得堡,又开始与瑞典争夺芬兰,许诺给芬兰很多前所未有的自治权。1809年俄瑞战争后,芬兰成为俄国的大公国。1809年起,芬兰内部开始实行自治。这个阶段芬兰保留了瑞典统治时期形成的北欧行政制度,同时有了自我发展空间,逐渐拥有自己的宪法、行政部门、海关、边界、工业、金融体系。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经由丹麦传入芬兰,芬兰工业化迅速发展,经济上更加向德国等西方国家靠近,在19世纪后期实现了完全的自由贸易。更重要的一点是,在瑞典統治时期,除了定居芬兰的瑞典移民讲瑞典语之外,芬兰的“上等人”才有资格讲瑞典语,只有接受了瑞典的高等教育并且精通瑞典语的芬兰人才能谋求一官半职。这些都阻碍了芬兰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相反,在大公国早期,俄国对芬兰语的发展并没有限制,反而积极促进。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芬兰语的使用,从而弱化瑞典语的地位,进而弱化瑞典对芬兰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了笼络芬兰人心。芬兰语属于“芬兰—乌拉尔语系”,完全独立于印欧语系之外,所以与印欧语系下日耳曼语族的瑞典语和斯拉夫语族的俄语相去甚远。政治形势变化和一些其他因素使芬兰语言得到迅速发展。最终芬兰于1863年通过《语言法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承认芬兰语为官方语言。19世纪后半期,芬兰民族文学也得到迅猛发展。直到此时,芬兰才开始有了“芬兰意识”,即认同一个新的名叫“芬兰”的政治实体。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革命浪潮席卷俄国各地。同年12月6日,芬兰利用俄国混乱局面,宣布独立。芬兰民族意识和独立运动的最重要推动者阿维德森曾称,“我们不再是瑞典人,我们也不想做俄国人,让我们成为芬兰人。”

中立国身份的选择

在二战中,芬兰的角色非常独特,先后卷入了苏芬战争和苏德战争,对苏联作战两次、对德作战一次。1939年至1940年芬苏战争之后,芬兰被迫同苏联签订向后者割让领土的芬苏和约,且约43万人口(约占总人口12%)需要回迁到芬兰其他地区安置。1941年至1944年纳粹德国进攻苏联,芬兰参与对苏战争,但是最终芬兰割让了更多土地,还不得不负担三亿多美元的战争赔款。随着战场形势的转变,1945年芬兰对德作战,驱逐驻扎在芬兰北部的20万德军。

1947年2月,芬兰作为战败国与苏联等国签订巴黎和约。巴黎和约对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五国的战后处置作了规定。1948年4月,芬兰又与苏联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根据该条约,芬兰有权保留在大国冲突之外。同样迫于苏联压力,芬兰不得不放弃马歇尔计划的资助。不同于瑞典主动选择中立,芬兰二战后的中立国身份其实是被动之举。

2023年11月22日,芬兰政府决定关闭与俄罗斯的所有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图为12月14日处于关闭状态的芬兰与俄罗斯接壤的萨拉边境口岸。

1953年,斯大林去世。芬兰于1955年加入了联合国和北欧委员会。这一时期,利用自身经济和工业结构,芬兰一方面确保对苏联有利的贸易关系。另一方面,在此前提下,芬兰积极加入欧洲自由市场。1961年芬兰成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准成员。1973年,芬兰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签订工业产品自由贸易协议,标志着其自由市场身份的确认。1990年,当瑞典宣布加入欧共体意向时,芬兰以自己特殊的方式紧随其后。此后,借苏联解体的政治剧变之机,经过数月的深入讨论,芬兰议会于1992年3月通过了申请加入欧共体的决定。这一决定也意味着其放弃了传统的中立政策。最终1995年芬兰与瑞典成为欧盟成员国。

除了通过积极加入自由市场寻求身份认同,芬兰利用一切机会提高自身防务能力。一直延续的军事传统和全民兵役制使芬兰保持了一定的军力储备。从1956年开始,芬兰就一直不间断地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主要目的是让军队能够进行军事实践和积累相关经验。此外,芬兰还将军官送到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和学习。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芬兰军官在法国、英国、瑞典、美国和苏联的军事院校受训。

事实上,从二战后芬兰外交政策的选择可以看出,芬兰在保证自身安全不受威胁的前提下,一直利用各种机会表明自己的西方经济、文化身份。芬兰也与瑞典保持紧密伙伴关系,包括政策上的一致性和政治领导层的私人关系,这与历史因素有关。

对外政策为何180度大转弯

从1996年开始芬兰外交部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外交安全政策的国内民意进行调查。在20多年的调查中,芬兰民意对北约问题并没有产生实际性的变化,对加入北约的支持率在18%~30%之间徘徊。而一旦有关新闻事件热度过去了,民调的数字还会回落。但是在2022年6月《赫爾辛基日报》的民意调查中,对芬兰加入北约的支持率上升到79%。

再来看政府层面。20世纪初,芬兰国内曾热烈讨论加入北约的可能性。2004年,由芬兰各党派组成的工作组曾对北约成员国身份的影响进行了调研,结论认为芬兰保留加入的机会,但是此举目前并没有必要。2007年因时局需要,芬兰国防部专门委托工作组对俄罗斯的稳定性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评估。根据工作组的报告,俄在边境对芬兰的威胁并没有本质的变化。这两次调查之后,芬兰国内对于加入北约的讨论逐渐降温。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2016~2018年,除了每年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民意调查,芬兰都对北约成员国潜在影响和北欧加强共同防御等进行了相关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虽然都认为加入北约的申请不必要,但也都认为必须密切关注安全形势的可能变化。2022年,芬兰政府又对局势进行了数次全面分析。芬兰不同党派对加入北约的态度空前肯定。

芬兰对外政策180度大转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2022年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引起了芬兰独立的民族意识和对战争的集体记忆。由于历史原因,芬兰对于独立、安全的诉求强烈。另外还有两个因素不可忽视,即新冠疫情的冲击和社交媒体对乌克兰危机的广泛关注和传播,前所未有地推动了芬兰民众对国家独立和自身安全的强烈诉求。

而另一方面,不论是芬兰政府的研究报告还是专家工作组的评估报告,都认为俄罗斯是“不可预测的邻居”。民众对俄罗斯人的普遍印象并不积极。虽然芬兰媒体也出现了关于俄罗斯的不同声音,但是一旦民意在早期形成浪潮,这种不同声音或者讨论就显得微不足道。于是多数芬兰民众认为只有加入北约才能确保其独立安全。

2024年2月11日,芬兰政局再度发生重要变化,来自中右翼民族联合党的候选人斯图布当选芬兰总统。在外界看来,斯图布既有国际政治学术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相关背景也非常国际化。他能否用自身所推崇的对话合作方式推进地区和平,确保芬兰的安全与发展,值得关注。北约的肆意扩张并不能带来“绝对安全”,如何处理核武器等棘手问题以及与俄罗斯和平相处,也将考验芬兰政府的执政智慧。

猜你喜欢
芬兰瑞典北约
走向北约?
瑞典没有“剩宴”
五片阴云笼罩北约70周年庆
特朗普邀巴西进北约秀“特殊”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在芬兰坐火车
Herrmans对芬兰工厂进行扩建
古老的瑞典
北约就焚烧《古兰经》道歉
深不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