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策略微探

2024-03-28 07:54邢雅芝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邢雅芝

摘  要: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阅读,学生能够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学习能力,不断取得进步。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整本书阅读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文章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的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一、整本书阅读概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很多一线语文教师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做了很多相关研究,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整本书阅读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首次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出“整本书阅读”这一概念,其中所倡导的核心思想为“对阅读能力的培养,非课外多看书籍不可”。在新课标背景之下,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重要的教学任务。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在“双减”政策下达到题目减量与文化基础提升的平衡,通过难点理解、思考、交流、讨论,学生养成了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

整本书阅读是倡导教育部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发展制订的相关文件,遵循学生年龄的差异性,教育工作者向学生推荐一些阅读书籍,继而组织开展整本书的导读活动、整本书的交流活动,确保学生带着积极主动的心态融入活动,继而实现学生阅读素养的锻炼。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阅读体验,积累阅读素材,拓宽阅读视野,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技巧和方法,锻炼阅读能力,为后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多以篇章为对象,其对学生阅读思考能力的锻炼是有限的,而整本书阅读可以很好地改变这样的局面,继而不断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对当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归结,笔者发现,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教师的阅读推荐频率处于比较低的状态,并且没有系统性和计划性,多数是想起来才会去推荐,推荐次数少,学生选择少;教师在选择阅读书籍时,也存在不少问题,阅读书目与学生的认知相互违背,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在推荐书籍的过程中,没有制订对应的计划,选择的题材也比较单一。这些都可能对实际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教师会将整本书阅读看作课外阅读,很少进行指导;还有的教师将整本书阅读作为精细化阅读教学的重点板块,进行过于细化的安排,忽视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样也容易使实际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的效益处于较低的状态。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环境是不理想的,班级图书柜的藏书量有限,有的甚至不足30本,书本的类型也比较单一,多数是文学方面的,人文社科方面的比较少;校园阅读氛围不浓,学校虽然开展了阅读活动,但是活动结束后,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没了;图书馆藏书不少,但利用得不是很好。在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中,缺少有效的监督方案,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有限的,而整本书阅读又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显然,如果这样的问题长期存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效益难以提升,继而导致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进入不理想的状态。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现状

(一)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板书式教学”“填鸭式教学”等,完全按照课本内容一板一眼地开展教学,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会过多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只会留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这样很多学生无法吸收课外读物中的知识,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此外,很多教师不注重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没有利用好这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阶段,学生较为贪玩,自制力较差,无法长时间聚精会神地投入学习,更何况是完成整本书阅读。即使学生能够完成整本书阅读,也是囫囵吞枣,很快就会忘记读过的文章,这种生硬的学习方法无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需要提高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程度,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消除学生的阅读障碍,促使他们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的对策

(一)深化阅读方法教学,提升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

在培养学生整本书的阅读能力之前,教师自身的整本书阅读能力需要得到保证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整本书阅读方法、开展自主阅读活动。因而,教師需要先对书籍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实际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学习需求、特征来创新教学内容、方法,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教学,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整本书阅读方法。同时教师要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前对阅读文本进行阅读,准确掌握内容、文体、思想等,为教学方案的规划奠定基础。这样在学生阅读遇到问题时,就能够高效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在阅读期间,也需要从小学生阅读的角度出发,对学生阅读的兴趣点进行分析,再根据整本书的实际情况调整阅读教学方法。

(二)构建导图,提升思维

整本书的知识点相对冗杂,在未能正确梳理各事件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时,学生阅读时将相当吃力。教师可以思维导图为基础,划分文本内容,帮助学生厘清事件的逻辑性与顺序性,将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则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框架。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能梳理好各个事件的关联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并在完成一个章节的阅读任务后,对思维导图进行填充,以达到梳理思路、提升思维水平的目的。由于学生已掌握导图的构建方法,加之在教师的影响下能自觉阅读,因此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收效明显:学生借助导图用简单的语言说出《三国演义》某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达到了对文本简单解读的教学目标。从整本书阅读的性质上来看,要想掌握书本中的重要信息,需要借助导图进行全面研究、综合分析。只要找到阅读学习的关键点,再以“点—线—面”的形式进行思维发散、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就能随即联想到所有相关的内容,梳理出知识脉络、找到全书的重难点。

(三)增加创意写作板块

读写融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对整本书阅读活动而言,在实际设计的板块,也应该切实地将写作与阅读关联起来。依照这样的方式,创意写作课程的教学诉求得以满足;习作目标也可以与课外阅读关联起来,读写结合的教学效益会不断得到提升。在此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教学设计的焦点放在:

其一,鼓励学生随笔写初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些话语可能使学生产生触动,此时学生可以迅速地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下对应的文字,这种做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评述鉴赏能力。

其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短评,引导其进入深思状态。以小说情节评论为例,教师会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书籍中有很多情节,哪些情节是你一口气读完的?”要求学生界定对应的情节,并尝试进行短書评的撰写。当然,还可以对小说人物进行评论。在阅读的过程中,小学生可能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小说情节关联起来,继而形成共命运的阅读状态。如有的男生可能比较喜欢汤姆的勇敢,能够在黑夜去坟场,喜欢冒险,喜欢去策划;有的女生对贝奇和汤姆闹别扭的情节比较感兴趣,仿佛看到了自己。由此鼓励学生选择对应的人物,尝试对人物的特点进行评述,这也可以让学生进入深度反思的状态,继而使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不断加深。

其三,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进行片段练习仿写活动。以哈克出场为例,其中牵涉两个段落的描述,教师将此作为仿写训练的对象,让学生将对象换成自己的同学,然后进行仿写,在班级上展示仿写结果,然后让其他学生猜测:他写的是谁?在这样的猜测与仿写活动交互中,学生参与仿写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仿写中,学生的写作思考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当然,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生动的写事片段,引导学生理解。

(四)以教学评价完善教学内容

1. 做好教学反思

核心素养培育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而整本书教学模式同样是一个不断推进与演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做好教学规划以及调研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之下,仍要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差异性进行研究,并做好教学方案的完善与优化。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中所推荐的林海音《城南旧事》为例。该书在教学过程中,初步将其的讲述制订为四周,将教学的主要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知识与能力提升,第二阶段为研究策略与阅读方法培养,第三阶段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根据制订的计划开展自主学习,但部分学生无法跟上学习进度。在进行了综合测试评定之后,教师便发现是这是个人阅读计划设置不当所致,因此建立了“一周一报”的阅读反馈机制,从而在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向的同时,也能够时刻把握教学进度。

2. 创新评价模式

依照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当前,教师已经开展了多样化的整本书阅读活动。为了能够合理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一改过去单一的成绩评定模式,进一步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例如,在小组合作的课题研究中,除常规的教师点评以外,小组内的学生还可以进行互相点评,对探究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探究精神进行分析,发现对方的优缺点,从而完成自我的革新与发展;也可以通过小组之间互评的形式,让学生交流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将研究、学习过程中所有的资料以及作业内容进行整合,并进行结语评价;教师收集并了解当前学生的思想动向,必要时可通过分层教学的形式,弥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足。

(五)注重内容筛选,合理引导阅读

在选取阅读材料时,教师认为的一篇优秀文章,对学生而言可能就不是。因此教师在选择内容时,不能从自己的角度进行选取,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难易程度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等进行合理选取。除此之外,整本书阅读还要注重内容的多少和趣味性,让学生能够有兴趣、有耐心、有能力地进行阅读。总之,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之前,一定要重视内容的筛选,并认真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例如,在学习《鲁滨孙漂流记》时,课本上的内容是节选的。学生在进行节选阅读时,可能理解不了《鲁滨孙漂流记》所反映出来的内容和精神。因此学生需要进行整本书阅读。对学生而言,这个故事是比较合适的,其通俗易懂又具有趣味性。冒险类的故事让学生更有兴趣和耐心,并且学生有能力进行阅读。在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前,教师可以自己先阅读一遍,掌握书本的整体内容,来确定这本书是否适合学生,并可做修改,使之更加贴合学生的情况,进而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改变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需要教师优化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环境,改变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形成良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氛围,继而不断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工作质量。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切实地发挥自身效能,保证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益可以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棋. 小学语文低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22(43):71-74.

[2]王娜. 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20):27-28.

[3]谢红旺,何艾琼. 学习任务群价值评估模型的构建与实证:以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11):8-10.

[4]王舒凡. “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中小有效衔接的实践研究:以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J]. 试题与研究,2023(34):46-48.

[5]张舒怡. 整本书阅读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设计:以《苏东坡传》为例[J]. 汉字文化,2023(20):115-117.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