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与心理健康的融合教育

2024-03-28 07:54王彤廖春晖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美术双减

王彤 廖春晖

摘  要:“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使学生在尽快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出现了心理波动。对此,在美术课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预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不健康因素,并通过美术教育传递正能量,潜移默化地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美术;心理健康教育

“双减”政策主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求校内减少作业、校外减少补课,推动五育教育理念的发展,回归素质教育的本质。这是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产生的空闲时间可供学生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强身健体的同时,学校也提供课后延时服务来解决家长不能按时接送孩子的难题,并有效补充了家长辅导课业能力的不足,让学生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所在,享受学习的乐趣。这也要求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但部分小学生在转变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无法适应新的学习要求,出现了焦虑、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健康问题。

教育,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是全体学生,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设和教育是教师必须肩负起的重要责任。美术课程作为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具有可操作性、创造性等优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身心结合,在具有了创造美、发现美、表达美的同时,还拥有了和谐的心理环境,这对学生的素质成长和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作用。在美术课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一、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作用

国家出台和落地“双减”政策,目的之一是将小学生从烦琐的学业压力中解放,让他们有时间和机会更多地接触自然、感受艺术、进行实践体验,实现更为全面均衡的教育发展。美术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的表现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温暖的学习氛围中身心放松,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有效预防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美术课堂区别于其他课程,更具包容性和自由性,教学环境轻松愉悦,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创作和自我发展的良好外部条件。教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融合教学,能够令学生在艺术创作的同时,得到更加充实的心理成长体验。湘美版三年级下册《自制颜料》一课,旨在让学生主动探索颜料的提取、制作方法。由于收集材料的不同,许多学生在捣、磨、筛、挤压等方法运用的过程中感到困难,无法有效获取理想的颜色,或颜料留色度不好,从而进行了反复思考和尝试。其间,学生往往会表现出失落、焦躁的情绪,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体验到創作的成功。此时,需要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安抚学生的情绪,采取积极的鼓励措施和提供有效支持,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具体指导,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解决困难,逐步实现目标。小学生在完成美术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作业完成的独立性和秩序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塑造学生勇于尝试、不畏困难、不断进取的精神,减少学生浮躁、焦虑、脆弱的心理。

美术欣赏是美术课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欣赏一些陌生或抽象的名画时,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此时教师的讲解不能只停留在知识技能的层面上,而是要丰富课内外的美术活动形式,实施美育的同时综合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例如,可以开展“名画再创作”活动,以加强学生与名画之间的联系:教师鼓励学生以中外名画为蓝本,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材料方法,充分发挥想象力,综合材料,亲自动手,“复活”名画。头戴蓝围巾,身穿黄风衣,学生摇身一变成了维米尔笔下《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头戴五彩斑斓的假花,描出又黑又浓的一字眉,搭配傲娇的神情,仿佛《弗里达·卡罗自画像》穿越时空,重现大家面前。准备环节,学生自发深入了解名画,体会艺术家的创作审美,积极寻找创新思路;展示环节,学生兴趣盎然,或捧腹大笑,或沉浸画中,释放情感,进一步激活了内心美育的种子。通过美术作品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逐步由审美熏陶转变为自身的内在审美,实现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塑造。

在欣赏著名艺术作品《呐喊》时,教师可以采用互动教学模式,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将静态课堂转变为动态的活动。

在课堂导入部分,教师可加入创意动画,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设计“我来体验”环节:引导学生模仿画面中人物的动作,甚至大喊,以此宣泄情绪,释放压力;体验过后,鼓励学生记录感受:借用蒙克的绘画表现法式创作绘画或者写下内心对蒙克想说的话;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当内心感到不适时,你应该如何处理?”

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自我、宣泄情感,完成自我构建和整合,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二、基于美术作品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筛查

相较其他心理健康筛查方式,教师基于美术作品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独特的优势:

1. 通过美术作品解读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加隐蔽,不具备特定的针对性,能够更好地保护学生的隐私。小学生的作品大多都需要用色彩来表现画面效果,教师可从《色彩性格心理学》画面中的色彩搭配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内容里看出学生的心理境遇。画面中,如果创作者喜欢大面积运用红色,其基本性格为积极主动,不断表达自身感受,运动神经发达;从人际关系上分析,其性格外向,不为人际关系所困扰。很多女生喜欢使用粉色创作绘画,其淡粉色的爱好者性格犹如软萌熊猫,和蔼温顺,这类学生得注意教育的方法,多给锻炼机会,提高自信,培养独立性。浓粉色的爱好者就稍显聪明、感性一些,做事积极主动,愿成为教师的好帮手,渴望被关注。画到一些既定场景时,比如阳光、花卉等,喜欢用大面积橙色的学生,具有精力充沛,开朗等特点,但比较喜欢争强好胜,这点在学习上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在遇困难时,较为倔强并顽强,这类学生在班级团队中较受欢迎,和同学们都能相处融洽。自由创作里,大面积地使用不同色系的黄色,这类学生头脑聪明,上进心强,热爱新鲜事物,好奇心旺盛,创造性特别强,想法与众不同,在人际交往内属于风趣诙谐的一类,能够活跃气氛,是圈子里的“中心人物”。喜欢绿色的学生,喜欢做有创意的事,乐于挑战新鲜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个性十足。这类学生虽然善于交际,与人相处融洽,但往往过于介意别人的目光,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提高其受挫能力。

2. 相较在专业的心理健康调查、谈话中,学生往往会刻意选择自己认为“对”的答案,导致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而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身心通常处于放松状态,美术作品则是学生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客观展现,因此教师更容易通过学生的美术作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准确评估。学生笔下的画所展示出的就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不同的颜色、笔法都能反映学生当时的情绪。通过对少儿的绘画心理学进行研究发现,喜欢画尖锐图形的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头脑清楚,思路明确,有良好的判断力和执行力,但可能缺乏耐心,容易焦躁或生气等。这类学生的教育就得多多体现教育方法,通过美术作业锻炼其忍耐力,使其遇事沉着冷静、不急躁;画面内容偏连环画风格的学生,性格往往慷慨大方,能够换位思考,对生活充满热情,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擅长自我开解,能够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具有乐观主义精神;男生大多喜欢画飞机、轮船和火车,这类图案较为复杂,除了他们从小喜好,也说明这类学生具有较强的认知性、记忆力和动手能力,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想象力丰富,敢于尝试及挑战。美术作品的首要功能是表达和交流,其次才是美学范畴的意义。在美术课堂中,学生通过自由自在地发挥和创作,无拘无束地宣泄自己的情感,从而表达自我、展示自我。

3. 美术作业覆盖全体学生,教师能够进行长期的有效观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日常作业的观察,及时洞悉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变化,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发展情况;還可以将学生的美术作品制作成学习档案,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心理状态、发展趋势等内容,对学生全面综合评估,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进一步掌握其个性特点,更好地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方式

美术教育对心理健康有着良好的心理疏导作用。“双减”之后的美术教育,要更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释放内在情感,促进心智发育,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有效提升学习质量。

“双减”实施后,部分小学生在转变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1. 未参加课后延时服务的学生,面对宽裕的时间,产生了孤独感,或出现浪费时间、迷茫的情况;2. 无法参加校外培训后,一些以前靠课外辅导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会因担心成绩下滑而产生焦虑与抑郁的情绪;3. 学生课外活动增多,关注、讨论的内容更加丰富,导致无法专心投入正常学习;4. 参加课后服务后,在校时间延长,有的学生出现疲乏、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安排,合理、科学地规划学习生活,教师可以从“双减”工作中发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因素。为了消除学生焦虑、迷茫等不健康心理,疏导不良的情绪,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品质,教师要因势利导,聚焦学生的心理变化,精心设计“我的课程表”“我的校园我的家”“我是生活小主人”“学习好帮手”等美术教学内容,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从绘画中体会学习生活的乐趣,增强学生对学校的情感,缓解在校时间增长所带来的不适感。

小学美术课程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因素有很多,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将美术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小学生处于青春过渡期,对外貌比较关注,在意他人的看法,随之可能引起自我评价偏低、自卑等情绪,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及时干预和疏导。湘美版四年级下册《变形的魅力》要求学生分别通过放大镜、汤勺、哈哈镜等工具自我观察,画出哈哈镜中的自己。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通过有趣的形式结合科学的心理辅导,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审视自己、欣赏自己,认识到变形后的自己依然可爱,能够勇敢面对自己的不完美。这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个性特点,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

课外美术活动也是美术课程的一种延伸,美术社团为学生提供了轻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进行自由表达,从而缓解了不良情绪。例如,在纸浆画特色社团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协作完成碎纸、浸泡、上色、搅拌,学生将废纸撕碎、重组的过程中,既可以释放学业中的压力,又实现了变废为宝,从中获得了相应的愉悦感与成就感;超轻黏土特色社团也深受学生的喜爱,其独有的柔软质地、鲜艳色彩及操作的简易性,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多样可能,学生在揉捏中舒缓了心情、收获了快乐。艺术创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交流协作的学习机会,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让学生在完成共同任务中实现自我价值,从集体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排除了孤独感。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人,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进而培养接纳自己、尊重他人、热爱生活的品质,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实现学生品格、智力、艺术修养和身体素质上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在“双减”背景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下,小学美术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美术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现实基础,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释放学生的内在情感,健全学生的身心能力。健康的心理是美术教学实现的物质条件,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从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全面提高审美品位、美术素养和实践能力,丰富内心世界。因此将小学美术和心理健康的融合教育进一步推入教学实践阶段,对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战戈. 绘画心理学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J]. 艺术教育,2015(08):100-102.

[2]王东. 探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J]. 新课程,2022(42):194-195.

[3]陈颖. 基于“双减”政策下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2(42):139-143.

(责任编辑:郑  畅)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美术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