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输水洞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分析

2024-03-28 03:07张家阳徐昭巍常俊德李兆宇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4年2期
关键词:水洞砌石测线

张家阳,王 宇,徐昭巍,常俊德,李兆宇,郑 健,王 群

(1.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黑龙江省季节冻土区工程冻土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在检测混凝土质量时,传统的方法主要包括钻芯法、回弹仪法、超声波法等。其中,钻芯法为破坏性检测方法,会对建筑物造成一定的破坏,该方法在使用时具有一定局限性[1]。回弹仪法的探测精度受仪器性能、操作方法等因素影响较大,难以准确获取混凝土质量情况。超声波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活便捷的特点,但其检测精度不高,未能普遍推广[2]。探地雷达属于无损式物探技术方法,能够实现高质高效的探测[3],因此在工程领域内探测应用较为广泛。

本文结合实际水库工程,提出了地质雷达法在水工输水洞衬砌探测中的工作方式及探测效果,分析了水库输水洞可能存在的隐患特征与位置,为其除险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1 探地雷达技术原理

1.1 工作原理

探地雷达亦称地质雷达,在工作时通过发射天线发射广谱电磁波(1×107~1×109Hz),采集地下介质对电磁波的不同响应,来确定地下介质分布种类、范围等特征的技术[4]。

电磁波的频率、相位和振幅等波形特征,在遇到地下不同介质时,其电性、几何形状均有不同变化,在遇到电性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利用接收天线收集在不同地下介质干扰反射后的电磁波信号,经过一系列数据处理后可以解析确定地下介质的范围及分布特征[5]。

1.2 异常位置确定

雷达电磁波从发射至反射接收,其行程时间(t)相关公式如式(1):

(1)

式中:z为异常位置界面深度,m;x为发射与接收天线的直线距离,m;v为在介质中电磁波传播速度,m/s;c为光速,取0.3 m/ns,εr为某一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当介质中的传播波速v确定后,雷达图像中可确定反射信号行程时间,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得到异常位置的深度值[6]。

1.3 天线探测深度

探测时天线频率选择的越高,探测深度就会越浅,但采集图像的分辨率越高[7]。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经过处理可得到高分辨率的探测影像,能够很好地反映出目标物界面。天线频率的最大探测深度与分辨率详见表1。

表1 天线频率的最大探测深度与分辨率

2 应用实例

2.1 测线布置

以黑龙江省某水库输水洞为例,详细介绍了地质雷达技术应用情况。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输水洞探测沿着输水洞轴线从上游闸门进水口至下游出水口,即顺水流方向布设,洞体左侧边墙与右侧边墙分别布设上、中、下3条测线,洞顶布设左、中、右3条测线,共计9条测线,测线布设如图1所示。

图1 雷达测线布设示意图

2.2 仪器及参数设置

本次选用OKO-2型地质雷达,探测天线采用中心频率700 MHz的屏蔽天线,采样率设置为1024 samp/scan,设置天线有效探测深度至1 m,分辨率0.10 m。检测时,天线与衬砌表面紧密贴合并匀速运动,数据采集间隔参数为2 cm,采用剖面法,以连续测量模式沿测线采集数据[8]。

2.3 数据处理

利用专业软件处理雷达数据时,要对图像中的标记进行校正,必要时进行数据剪辑、拼接等处理方式,之后进行零线设定、图像的增益、滤波、降噪、图像均衡等数据后处理环节,输出雷达剖面图像。对雷达图像进行解析,根据相关规范与技术资料,识别图像中存在的质量缺陷,根据图像显示效果,确定图像分段长度并存档[9]。

2.4 探测成果

雷达图中横坐标为输水洞的水平距离,纵坐标左侧为时间标尺为ns,纵坐标右侧为结构探测深度为m。

混凝土衬砌中的钢筋属于金属导体,当电磁波传播至金属上表面时,电磁波能量几乎全部反射,在采用高频天线探查混凝土衬砌的雷达图像中,能看到明显“黑白黑”凸起的反射弧形态,其中可判定白色反射弧的顶点即为钢筋所在位置。

处理后雷达图中,因混凝土衬砌、浆砌石衬砌、土层介电常数差异明显,在时间剖面上,形成两处较为明显连续的界面反射,图中虚线分别表示为混凝土衬砌与浆砌石衬砌层界面位置、浆砌石衬砌与土层界面位置,如图2~图4所示。

图2为输水洞顶部三条测线雷达图像,在长度4~8 m(B1、B3、B5标记)、12~15 m(B2、B4、B6标记),深度约0.3~0.8 m范围内,均存在电磁波信号多次反射,界面反射信号强,呈三角形分布,三振相明显,尤其在洞顶右测线图像中,水的多次反射信号明显,初步判断为存在空洞或脱空,形成局部积水现象。

图3中在测线长度3~5 m、6~8 m(B7、B8标记),深度约0.4~0.8 m,图像中两处出现强反射、多次反射信号,整体振幅较强,在浆砌石衬砌层和坝体土层之间,初步判断存在空洞、渗水界面。

图3 输水洞左测线雷达(0~20 m)

图4中在测线长度2~5 m(B9标记),深度约0.45 m处,出现界面反射信号强,三振相明显,有多次反射信号,整体振幅加强,初步判断该位置存在空洞、渗水反映;在测线长度18.5~19.5 m(B10标记),深度约0.45~0.75 m处,界面反射信号强,三振相明显,同向轴较为连续弯曲,初步判断在浆砌石衬砌层与土层界面位置存在空洞;在测线长度23.5~24.5 m(B11标记),深度约0.25~0.55 m处,界面反射信号强,三振相明显,有多次反射信号,整体振幅较强,初步判断在浆砌石衬砌层内存在空洞;在测线长度34.5~36.5 m(B12标记),深度约0.30~0.55 m处,界面反射信号强,三振相明显,有多次反射信号,初步判断在浆砌石衬砌层内存在空洞。

图4 输水洞右上测线雷达(0~40 m)

由水库输水洞雷达探测结果可知,混凝土衬砌层厚度约为30 cm,浆砌石衬砌层厚度约为20 cm,符合工程实际情况。隐患区域大多表现为局部空洞、渗水区域。

脱空现象多发生于不同介质接触面结合部位,在水工输水洞衬砌中多见于输水洞拱部位置。当同向轴产生强烈反射,振幅增强,绕射信号明显,在图像中其成像显示影响范围越大,说明脱空范围区域越大。因空气、土体及混凝土的介电常数差异性较大,从而可以清晰地解析出脱空的规模与具体位置。在土层内,电磁波同向轴会表现出散乱的情况,是由回填土区域的密实性不同导致,无较大安全隐患。

3 结 论

(1)地质雷达法通过合理布置测线,能较为准确、全面的探查水工输水洞存在的隐患特征与分布区域。

(2)地质雷达法为无损检测方法,与钻孔取芯法相比,工作效率高,避免破坏结构物,保证工程安全。

(3)地质雷达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在选用天线探测时,要根据具体探测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并不断优化调整工作参数,以保证图像探测质量。

猜你喜欢
水洞砌石测线
极地海洋多波束测量测线布设系统设计及实现
基于动态规划的多波束测线布设模型
溪洛渡水电站尾水洞明满流交替研究
砌石双曲拱坝拱冠梁设计的探讨和实践
大石牛水电站浆砌石拱坝施工控制
水库砌石拱坝安全复核及坝体补强加固防渗处理
从13016回采工作面探讨大水洞煤矿构造特征
本溪水洞游记
宁夏水洞沟 西方与东方的最初相遇
浆砌石挡墙排水体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