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悬念,吸引读者

2024-03-28 03:25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汉源镇北关小学
课外语文 2024年2期
关键词:扣子悬念项链

⊙ 王 丽(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汉源镇北关小学)

★悬念是一种艺术手段,被广泛运用在各种艺术领域,尤其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悬念被称为“扣子”,通俗讲就是“故弄玄虚”,设置悬念被称为“系扣子”,解开悬念被称为“解扣子”。“系扣子”的目的是吸引人继续阅读和思考,而阅读作品最终达到理解全文思想的过程也就是“解扣子”的过程。好的悬念一般都会设置得非常精妙,直到读到疑惑被解开,故事答案被揭晓才完成了“解扣子”的动作。

作为一种写作技法,作者在文中精心设置的疑窦和矛盾就被称为悬念,安排这种特别的情节,是为激发读者能带着更浓厚的兴趣去阅读文本。因此,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人物的命运扣人心弦,事件的发展引人入胜。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如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地设置悬念,就能充分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首先,我们要明确,文章什么位置适合设置悬念。

文章标题是设置悬念位置的首选。因为题目就是文章之眼,这双眼睛是我们洞察文章核心思想最重要的捷径。同时,题目是文章主题最核心的体现,或者通过线索的提示,为我们引导通往核心内容的通道。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一定先要看题目是否引人入胜。只有题目充分吸引读者,读者的阅读兴趣才会被充分激发出来。《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类文章标题中就已经通过疑问句的方式设有悬念,让读者迫不及待想要在文章中收获答案。

文章的开篇也是设置悬念的黄金地段。朱自清所写的散文《背影》,开头处写了“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么久没能见面,怀念的不是父亲的音容笑貌,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这让人顿生疑窦。以悬念开篇,不仅引人思考,更能吸引读者努力探求答案。悬念法开头的例子多得不可胜数,举不胜举。熟练掌握这种手法,文章的开头就可以引人入胜,读者就会觉得眼前一亮。

此外,文章的结尾也是设置悬念的好地方。不少同学疑惑:悬念的设定不是为了引人入胜,让人产生阅读兴趣吗?结尾才设置悬念,是不是太晚了?大多数情况,悬念一定是越早越好的,但是,经典的作品往往让人手不释卷、反复揣摩。很多传世佳作就是这样。在结尾处设置悬念,一方面可以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另一方面可以让读者忍不住回头反复品读文章,在不断的阅读再创造中,产生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想。莫泊桑所写的《项链》就是如此。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因为虚荣心作怪,借朋友弗莱思节夫人一串钻石项链,但是弄丢了项链。为了赔付一串新项链,她借了高利贷,花费十年的青春才把借的债还完。当她如释重负准备轻松享受生活的时候,文章结尾却突然借弗莱思节夫人的口说出了全文最大的悬念——那串项链是假的!这个悬念看似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当我们回顾前文的时候就不难发现,前文中已经有很多蛛丝马迹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答案的合理性。一方面在出借项链的时候,弗莱思节夫人答应得很痛快;另一方面在还上项链的时候,弗莱思节夫人甚至都没有打开盒子看一看。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当玛蒂尔德和丈夫去珠宝店询价的时候,店员也说只卖出过这个盒子,没有卖出过项链。这样的结果,更能让读者感觉隽永,并加深读者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之后命运的揣测和猜想。

设置悬念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不论怎样的变通或者变化,悬念的设定应结合文章结构与表达的客观需要,合理运用;形式上虽然追求“意料之外”,但是内容上必须在“情理之中”,它要符合真实生活的原貌,绝不能胡编乱造。

那么,怎样的写作方式,才能让我们一面“故弄玄虚”,把故事中人物的活动、事件的经过写得曲折起伏,又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关注,满怀浓厚兴趣读下去呢?

这里,有几个常用的小方法。

首先,倒叙设置悬念法。打破故事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常规讲述顺序,截取故事发展中一个转折点或高潮部分的一个点,放到故事开头,或是将故事结局直接放到篇首来写,然后再从头一一道来。

看过《百年孤独》的同学们一定记得小说开头的一句话:“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一定会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便是经典的倒叙设置悬念法。在读到这个开头时,读者往往会想:行刑队对谁用刑?被行刑者因为什么触犯了刑法?父亲与这件事有什么关系?看冰块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这样,读者就会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迫不及待地展开对这部鸿篇巨制的阅读。

其次,疑问设置悬念法也是大家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故事开头设置一至两个疑问,引起读者好奇与深思,在读者心坎上结个“扣子”,让其急于找到答案,从而形成悬念。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宝黛相会之前,黛玉从不同人口中知道了关于贾宝玉的信息,但作者就是不让林黛玉和贾宝玉见面。宝玉在王夫人口中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有天无日”“疯疯傻傻”,林黛玉忍不住去想“这是个怎样的惫懒人物”。王夫人对贾宝玉充分的“抑”,更让林黛玉多生了几番好奇:这是个怎样的人物?为什么他如此不同?为什么舅母感觉这个哥哥如此不堪?

但是贾宝玉出场后,黛玉看到的宝玉与之前王夫人口中的描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黛玉对宝玉有完全不同的认识:竟有些似曾相识的亲近感。

人与人之间,总是难免存在误解和猜疑。利用误会来引发矛盾、激起变故,对故事情节也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一个《排队》的故事:车站公厕十分拥挤,每天上厕所的人总是排着长队。有一天,一个小伙子排在了女队行列里,结果引来了大家的嘲笑、质疑,甚至辱骂。小伙子不为所动,临进女厕门时,冲旁边叫道:“妈,过来吧,轮到你了。”原来,小伙子是担心老母亲排队受累,叫母亲坐在一边等他帮着排队。“扣子”一解开,大家对小伙子的孝心由衷赞许。

我们常听到“ 无独有偶”“祸不单行”。所谓“无巧不成书”,无论说书人还是写书人,都善于将生活中一些看似偶然的巧合事件串联起来,给人以别开生面之感。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说:“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要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了。”

谈到这里,笔者不禁想起欧·亨利的短篇名作《麦琪的礼物》。一对贫穷夫妻,丈夫有块祖传的金表,却无相称的表链,妻子有头秀美的长发,却无相配的发饰。圣诞节前,夫妻俩互送精美发饰和表链,为此,他们一个卖掉了金表,一个卖掉了秀发。两人同时想向对方表达爱意而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看似碰巧,却又合情合理。正是这一巧合,使故事充满悬念,将这对夫妻的真挚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叙述的紧要关头,戛然而止,顾左右而言他,转述别事,让读者一时难以捉摸,心中不免对故事的后来走向进行猜测和推想,从而产生继续阅读的愿望。

还有一篇微型小说,内容是一个文学评论家在一个冬天的深夜带着孩子去看病,他发现大夫有个怪癖——“搓手”,每为一个病童诊治之前大夫都会下意识地搓手。这个搓手的动作引起了年轻文学评论家的好奇,甚至是猜测。他猜想这个医生可能有什么病,或者不可告人的怪癖。读者的好奇心被引发。终于轮到了评论家的孩子被诊治,这时他才发现,这位大夫是害怕寒冬中冰冷的听诊器以及自己冰凉的大手对孩子的皮肤有影响,才会一边把手搓热,一边把听诊器放在自己的胸口焐热。读到这里,相信读者和文中的青年评论家一样,内心有了深深的愧疚和对这位仁心医者的深深敬佩。这个故事就是巧用误会设置悬念,将故事讲得曲折起伏,让人读着饶有兴趣。

文章好不好,不仅在于故事是否千回百转,人物命运是否跌宕起伏,还在于悬念设置是否足够吸引人。好的悬念让读者沉浸在作品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同悲同喜,同进同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愤其不力,让人欲罢不能,欲语还休。

作为读者,读到精彩故事,会猜想故事的结局是什么,会被故事里的悬念牵绕。作为作者,则要思考如何设置悬念让读者不能自拔。文似看山不喜平,用悬念为我们的文章增添生机吧!

猜你喜欢
扣子悬念项链
丢失的项链
一粒扣子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环京城的“月季项链”来自哪里?
团团的扣子掉了
找项链
给我一个扣子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真心假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