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水田园的憧憬
——解读《古诗词三首》

2024-03-28 03:25朱丽燕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郭园小学
课外语文 2024年2期
关键词:田园诗清平乐村居

⊙ 朱丽燕(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郭园小学)

★禅语曰:“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桃源”即山水田园。古代文人墨客在踏山涉水之中,领悟人生智慧,让自己的心回归宁静,于是就诞生了山水田园诗。这些诗歌都有共同特征:基本上都是从官场上退下来或者萌生退意的文人写的,也都表达了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歌颂美丽且闲适的大自然,热切盼望回归到清新的大自然中去。本文通过分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三首清新、自然的田园诗歌——《四时田园杂兴》《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来体会古代文人墨客对山水田园的憧憬。

一、田园诗歌的时代背景

谈及田园诗,2000 年前的《诗经》里面就有不少对田园的赞美之辞。《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尽力表现芦苇的茂盛境况;《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极力描写杨柳的柔美;《桃夭》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深刻表现桃花的娇艳。虽然这种对田园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简单的,但同样质朴感人。时光穿越千年,到了魏晋南北朝,政局非常混乱,一大批有志之士开始退出政坛,退回田园之中去,比方说谢灵运、陶渊明等诗人,并且开创了田园诗派。时光又过了千百年,到了富庶的宋代,由于社会稳定,很多士人在退休或者功成名就之后回到了田园,于是,田园诗创作的繁盛景象又一次来临,我们教材节选的这三首诗歌都是这个时候的代表作。总而言之,这些田园诗词都很质朴,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味道。

二、读懂山水田园的憧憬

(一)《四时田园杂兴》——有花有果、有色有形的田园

《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隐退故乡后的作品,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5 部分,每部分各12 首,共60 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诗歌字里行间隐含着诗人对农村生活的无尽赞美。教材节录的是第二十五首诗歌,我们先来看这首诗歌: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描述的景物非常直观,有花有果,而且颜色鲜艳,梅子熟透了,呈现了金黄色,杏子也发育得又大又圆。“梅子”就是梅树的果实,“肥”是指又大又圆,长得很饱满。同时,成片的荞麦花也已经雪白雪白的了,而菜花却已经稀稀落落。季节变换,不同的农作物呈现了不同的姿态。这里的“麦花”特指荞麦花,呈白色,而小麦的花是呈淡黄色。诗人从视觉的角度出发,抓住了农作物和果实的形与色,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色彩鲜艳的美丽画卷,也说明了诗人极细致的观察力。后两句也是田园景物。“日长”的意思是说,夏季的日子非常漫长,而偌大的园子里围上了篱笆。比较值得玩味的是“无人过”。如果是在喧闹的城市里面,“篱笆”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这样的篱笆也防不了小人。但是在农村里面,没有人会越过篱笆走进主人的房子里面去。言外之意,这个地方宁静、祥和、自由自在,只有蜻蜓和蝴蝶飞来飞去。对于一个曾经处于朝堂的大臣来说,在朝廷上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何来一天的安宁生活呢?唯独在宁静的乡村才能享受到这份幸福。从写作手法来分析,前面的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画面平和、朴实,很有感染力。

(二)《宿新市徐公店》——有情有调、活泼清新的田园

在南宋诗人当中,杨万里也算是一个特别的存在。相信大家还记得他的《小池》,诗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充满着简朴的动态之美。教材选录了他的《宿新市徐公店》,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此诗也谈到了篱笆,但是诗人笔下的篱笆并不是指园子里面,而是由篱笆指向了幽深的山村小道。头两句诗可以理解为: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边的树上花已凋落,而新叶却刚刚长出并没有形成树阴。这里描写的时间应该是初春,这个时候万物复苏,气温不是很高,于是才会呈现“幽深未成阴”的感觉,真是有情有调,充满诗情画意。

最后两句将笔触转到写人,前一句描绘的是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诗句中连用两个动词“急走”“追”,写出了儿童快速奔跑追逐蝴蝶的场景,写出了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活泼,这种动作和神态刻画真可谓惟妙惟肖。最后一句,意蕴十足,让人浮想联翩。因为前一句是写儿童去追蝶,至于捉到了没有呢,这里已经明确告知我们答案:蝴蝶消失了——“无处寻”。结尾画面是: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的手足无措、迷惑不解的儿童。纵观全诗,前两句写农村景色,是静态描写;后两句写儿童和蝴蝶,是动态描写。整首诗动静结合,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赞美和无限的憧憬。

(三)《清平乐·村居》——有人有物、自由安适的田园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著名爱国将领辛弃疾写的,这是一首词。标题中“清平乐”是词牌名,当中的“乐”的读音是“yuè”,后面的“村居”才是文章的主题,也就是说,文章主要讲的内容还是乡村的田园生活。词的内容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词一般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下阕或者上下片。上片从视觉角度出发,诗人满目望去是一间低矮的茅屋,清澈的溪水两岸都是绿茵茵的草坪。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就将清新秀丽的农村环境勾勒了出来。诗人还看见满头白发的老翁和老妇人,他们在低矮的屋檐下喝着酒,彼此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下子跃然在诗人眼前,让诗人顿时看到一幅淳朴的乡村风景画。这一切让这个久经沙场的将军也为之动容。

下片主要写人。他说大儿子在溪流东边锄草,二儿子在织鸡笼,而小儿子呢?他居然跑去了溪头躺着剥莲蓬吃,真是十分的调皮,诗人看此情形直接称呼他为“无赖”,当然,这里并无贬义,纯属是对小儿子的“嗔爱”。

综合全诗,我们发现诗人着重刻画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檐、小溪、青草,诗人把它们描绘在一个画面中,让它们融为一体;而在写人方面,亲密无间的老人、勤奋的两个哥哥、调皮的小儿子,他们的形象都是那样的鲜明,具有农村民众特有的品性。上下片联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画面,表现出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所谓“心中若有桃花源,目之所及皆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自然田园景物都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田园诗人们通过描绘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对农村平静闲适生活的向往。田园生活,熔铸了我们民族的基因,让我们保留着这一份期待,在新时代将这份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田园诗清平乐村居
村居
清平乐
田园诗
《村居》高鼎
村居
村居
萧娴《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清平乐
田园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