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组合”之本掌握“比较”之法激活“复习”之路
——中考古诗文考查新趋势探究

2024-03-28 03:25上海市吴淞第二中学
课外语文 2024年2期
关键词:组合篇目古诗文

⊙ 沈 蓓(上海市吴淞第二中学)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和落实,近年来上海中考古诗文部分的考查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一、简析中考古诗文命题新趋势(见下页表)

对比分析近5 年中考古诗文部分,我们不难发现,从2019 年开始,组合式命题正式登上上海语文中考的舞台。其后4 年,组合的形式、分值都在不断变化,到2022 年,除了默写的13 分外,其余部分全部都是组合式命题,且课内外古诗文组合部分的分值高达22 分。

这样的变化趋势给我们以警醒,这意味着对古诗文的考查难度正在不断上升。组合式命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比较阅读能力的形成依托于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思维能力,这些正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

综上,在教学方面,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明晰组合式命题的本质,锻炼提升“比较阅读”的能力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探究“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既有比较,必有异同,“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就在于把握“异同”之间的关系。请看2022年上海中考题:

【甲】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5)屋面椽和墙梁:屋面梁和墙梁应为冷弯薄壁钢构件或高频焊接H型梁。可以尽可能多地使用连续成员。当柱间距为12m时,使用壁梁,并且没有壁柱。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乙】

王丹麓病起畏寒,每当雪夕,闭户谨风。时幼子小能五岁,坐著膝上,曰:“大人寒,故畏风,抑①知风亦畏寒。”王问故,答曰:“风不畏寒,何由喜扑人怀?”

王丹麓座客常满。有客谓孔子无须,众诘其说。客曰:“本②《孔丛子》,子思③告齐君曰:‘先君生无须眉,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故知今像多须,误也。”时丹麓子鼎六岁,在侧应声曰:“然则孔子亦无眉耶?”客语塞。

【注】①抑:则,就。②本:根据。③子思:孔子的孙子。

1.【甲】文中孔子因“_____________ ”而“问其故”;

【乙】文中王丹麓因幼子小能说“_________________ ”而“问故”。(4 分)

2.【甲】【乙】两文中的孩子都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1) 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4 分)

2022 年中考比较的是《两小儿辩日》和课外篇目。

基本方法之“同中辨异”

我们先来看第1 题。读题后我们马上能从题干获知两文的共同点是“问故”,现在需要找到的是“问故”的不同原因,同时我们还要对题目中的引号有敏感度,它意味着我们需要引用文中的语句。这时我们可以先把相同信息在文中圈画出来,然后抓住不同的人物,联系前后文进行分析。【甲】文中写到“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所以孔子“问故”的原因是“见两小儿辩斗”。【乙】文中“王问故”在幼子小能说的话之后,所以我们要分析的是小能话语中的信息。小能说:“大人寒,故畏风,抑知风亦畏寒。”话语中“抑”解释为则、就,表明小能由“大人寒,故畏风”这个情况推导出“风亦畏寒”的情况,这就是王丹麓“问故”的原因,所以应该填写“抑知风亦畏寒”。

从这一题的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一——同中辨异,即在相同的前提下辨析不同之处。在阅读时我们要尤其关注不同文本表述的相同内容,表达的相似情感,体会明晰其深层含义。

基本方法之“异中求同”

我们再来看第2 题。题目要求从【甲】【乙】两文孩子给人的启示中提炼出两点具有共性的内容。《两小儿辩日》作为课内篇目,其所启示的较容易概括出来,所以我们可以先分析课内篇目。《两小儿辩日》启示为:(1)要看清事物本质,多角度探究,不被表象迷惑;(2)要大胆质疑,积极验证,不能迷信权威。而后,我们来分析课外篇目。幼子小能分析“风亦畏寒”这一现象时是基于对“大人寒畏风”“风喜扑人怀”的观察探究,这可以印证《两小儿辩日》的第一点启示。鼎回应的“然则孔子亦无眉耶?”一句则是对客人所说“孔子无须”这一断章取义结论的质疑、反驳,可以印证第二点启示。

从这一题的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二——异中求同,即在不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相同之处。在阅读时我们要注意归纳总结不同人物、不同故事的相同之处,找出共性。值得注意的是,“异中求同”的本质是归纳提炼共性,这个共性是不同篇目都拥有的,所以当我们对课外文本存在困惑时,有时可以借助对课内文本的理解,把“共性点”迁移至课外文本,解决课外难点。

三、基于“比较阅读”的“组合式”复习建议

明确了基本方法,我们需要多加练习。上海语文中考的古诗文范围并不小,运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把课内篇目整合起来进行“组合式”复习是一种有趣有益、一举两得的尝试。

(一)开拓组合纵横形式,小组合作资源共享

组合式命题带来了题目的多样性,在复习时复习篇目的组合同样也有着多种形式。从纵向的组合形式来说,文本的体裁、作者的朝代、出处的类别等都可以是组合依据,这个形式的组合较为直接、更易梳理。从横向的组合形式来说,主题式分类更加多元化,勤学好问篇、爱国主义篇、人生感悟篇等可以从文本的中心主旨出发进行深入探索,这个形式的组合较为复杂。有些文本往往有着“多重属性”需要我们甄别选择,而这个过程恰恰是我们又一次走进研读文本的过程。课内篇目较为庞杂,组合分析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个人作战,小组分工合作而后资源共享才能事半功倍,快速提高复习效率。

(二)梳理复习基本路径,比较分析有的放矢

在不同组合的基础上,古诗文复习的基本路径应该是明确的、稳定的。我们可以尝试从这六个方面进行依次分析:1.积累文学、文化常识;2.翻译重点词句;3.梳理文本内容;4.领悟中心主旨;5.品味语言表现力;6.分析写作手法。简单来说,我们先要注重基础积累,而后清楚写了什么,明白为什么写,进而掌握怎么写。以这条基本路径为抓手,我们可以把组合起来的篇目进行比较分析,运用“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深入剖析文本之间的异同,让“已知”的知识得到检测,根据结果巩固正确的认知、修正错误的想法,同时也能让未知的问题得到解答,稳步提升复习质量。

(三)探索实践多元方式,回归自主激发兴趣

在比较方法、组合形式和复习基本路径都已经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明白实践过程不能机械化“复制”,更加多元化的形式正在等待我们的挖掘。如思维导图的绘制可以使文本内容的比较呈现得更加直观,自主命题式互测可以使解题者和出题者都能关注到文本内容的细节之处,“古诗文”版小桌游制作可以使所有参与者在欢乐中掌握文本的关键信息……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依托的是自主意识的回归,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去,找到学习之“趣”,全方位体现复习的价值。

中考改革仍在继续,趋势也一直在变化更新。不变的是古诗文如瑰宝般的魅力与价值,它能引导我们涵养高雅情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它能助力我们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同学们,请务必明晰组合式命题的本质,掌握好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充分激活自主复习的旅程,且行且思,且行且悟。

猜你喜欢
组合篇目古诗文
本刊近五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本刊2013-2017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现阶段市场营销组合及影响因素研究
当前市场营销组合与影响因素剖析
球类材料的合理利用与组合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