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与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

2024-03-29 05:00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济川中学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24年1期
关键词:赏析阅读教学作文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济川中学 常 娜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科的两大支柱。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初中作文指导与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对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作文指导,引导学生练习表达思想感情,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提高人文素养,积累作文素材和写作经验。可见,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吸收,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教师应将二者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立足语言品读,引导读写结合

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作文指导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所思所想;在阅读教学中,教要引导学生品读,赏析语言,感知文章情感。但是,在初中阶段,部分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不强,在写作中经常面临“没有内容可写”“不知道怎么写”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将作文指导和阅读教学相结合,将教材中的美文作为范文,引导学生品读范文的语言,套用范文的写作,在模仿中学习名家运用语言的技巧。这样才能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逐渐丰富语言积累,提高鉴赏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为语言运用奠定基础。

例如,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构思精巧、语言精美、富有诗情画意的写景抒情散文,十分适合学生诵读和写作模仿。基于此,教师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诵读,并分析把握其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进而安排仿写任务。接下来,在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继续诵读文章、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展开小组活动,进行课堂展示。在课堂活动中,小组成员拿出课前写下的内容,互相交流,轮流发言。发言者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再从修辞的角度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其他组员倾听,先评价朗读的好坏,再评价喜欢的理由;对于发言同学所说的喜欢的句子,组员可以发表不同看法,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全部发言后,推选一位组员代表小组发言,说一说小组成员喜欢的句子,为什么?句子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各组代表需要整理大家的意见并形成文字。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补充、归纳、总结,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最后,教师安排写作任务:整理各小组推荐的句子,仿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将自己仿写的句子运用积累的词语、成语扩写成片段文字。在写作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进一步品读、鉴赏《春》这篇文章在语言上的特点,并进行模仿完写作。教师针对学生的写作表达情况进行点拨和指导,促使学生内化阅读所得,实现读写结合。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立足文本阅读,引导学生感知、品味,表达自己的思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语言积累,然后在任务驱动下,模仿文章语言、创新表达思路,形成自己的语言。这一过程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的融合中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加强思维训练,促进读写结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作文指导,还是阅读教学,都应该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教师在作文指导与阅读教学结合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学习任务群这一载体,为学生构建情境,促使他们在任务驱动下理性分析文本,提升思维和思想的深度,进而在读写结合中学用语言、抒发情感。

例如,在《纪念白求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实用性阅读与表达”为载体设计“学写人物评价”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读写结合。具体为:

首先,呈现病文,明确任务。用课件展示一段以“你心中优秀共产党员”为主题的宣传词:王亚平是我国首位太空漫步的女航天员,她在太空中完成了很多项操作、几十项在轨科学实验。她试讲了一两百次后,在太空上了三堂几十分钟的课。她拥有兢兢业业、敬业乐业的精神。与王亚平一起“飞天”的同事和昔日的老师这样评价她:“我们都觉得她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我们都很佩服她。”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她的精神。

师生共同点评,分析这段文字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写好人物评论?”从而引出主题,指导学生展开后续阅读。

其次,例文引路,学用段式。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纪念白求恩》,并呈现阅读任务:(1)细读文章的第2段,圈画这一段特殊的句式,有特色的词语,思考段落的结构和运用的手法。(2)结合第2段说一说,作者是怎样从结构、手法、句式、用词等方面赞美白求恩的。在任务驱动下,学生逐渐掌握了文章“总分总”结构,也认识到了作者用了正面、反面、侧面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突出白求恩的品格。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写人物评论的思路和方法。

最后,学以致用,修改升格。教师引导学生回到课堂开头的病文,并设计学习任务:(1)小组合作,组内成员分别从结构、手法、句式、用词中任选一方面修改升格病文。(2)组内分工合作,一人用文字记录,组内讨论后形成一篇完整的语言风格一致的宣传词作品。(3)组内推选一名同学朗读作品。教师给予各组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检验学生能否将所学习的方法运用于修改病文中,同时针对学生在学写人物评论中存在的问题继续指导。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立足读写结合,突出写作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在正反两篇文章的对比中探究写作思路,积累写作经验,提高写作水平。

三、强化审美感知,深化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在语文课程中,阅读能够让学生感知欣赏人、事、物中包含的美,而写作的过程则能够让学生将这种美的体验表达出来。基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作文指导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基本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例如,在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教学中,教师从“意象”与“意境”的角度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赏析,思考李白是如何通过选取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梦境的,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在听说友人被贬时的惆怅和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的。在诗词美学赏析环节,教师以南宋严羽言对该诗的评价“心寄与月,月又随风,幻甚”作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将对友人的担忧和思念展现出来的。通过鉴赏,学生认识到诗人通过“杨花”“子规”表达对友人漂泊无依的担忧,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展现了诗词的意象之美;利用“明月”寄托情思。

在赏析后,教师设计了“妙笔生花”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散文的形式扩写诗词。在创作时教师要提示学生突出“意象”与“意境”的关系,理解作者选择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用意,并围绕意象丰富意境。有学生在感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写:我站在窗边,近看庭院。已是暮春三月,又起风了!庭院的杨柳在摇荡,柳絮在纷飞,柔枝在飘荡。“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枝上的杜鹃,声声泣血,悲凉凄异,哀转久绝。这一切,拨动着我的心弦,我的思绪便在这轻柔的风中缓缓漾开。此时,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王昌龄被贬龙标府。我站在窗边,远眺他乡。思绪蹚过了五溪,那里已是大唐僻远的蛮荒之地,而龙标城,更是遥远啊。我站在窗边,仰望苍穹。广漠的天空,一轮孤月是那么亮,那么圆。圆月下,伫立独望的人儿——我,此刻,多么牵挂万水千山之外的朋友啊!胸腔里跳动的这颗完整的心却不禁分成了两半。一半留给自己,一半分给朋友。

教师针对学生中的优秀作品组织展示分享活动,并引导学生交流发言,分享扩写诗词的感受,然后相互点评,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情景交融的写法、诗歌的意境等方面进行品读,实现对诗词的深入理解。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将写作指导和阅读鉴赏相结合,在学生理解诗歌的美学意境、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安排创作任务,深化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审美体验的能力。

四、渗透文化元素,实现读写结合

在初中作文指导与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文化元素,深化学生的文化理解,促使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发展核心素养。

例如,在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整本书阅读中,教师从读写结合的角度设置核心任务:“为《水浒传》写一篇书评。”通过核心任务与子任务之间的逻辑关联,呈现阅读路径,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撰写小传、书评等阅读任务提升语感,深化对名著的理解,提升语文素养。具体来讲:(1)明确阅读路径。学生阅读这部小说,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作者通过梁山好汉的故事想表达什么?带着问题展开阅读后,学生梳理人物经历,比较个性差异,赏析语言艺术,把握情感倾向,进一步认识到:《水浒传》作为一部英雄史诗般的古典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向往与寄托。(2)进行阅读指导。在阅读起始阶段,引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确保核心任务的完成。在阅读中学生需要回答以下问题、完成以下任务:问题一:小说中的人物有怎样的经历?体现出什么性特点?任务一:为人物写小传。以《智取生辰纲》中的杨志为例,试着用思维导图梳理一下他的个人经历,分析人物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课后撰写人物小传,完成后小组内进行交流。这一环节以“杨志”为例,既是对《智取生辰纲》一课内容及课后练习的回应,也是对人物传记写作内容的回顾,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问题二:他们的经历有何异同?体现出怎样的个性差异?任务二:用思维导图进行分类比较。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运用跳读与精读结合的方式再读一读林冲的故事,以杨志和林冲为例,尝试运用思维导图,从不同角度对他们进行更细致地比较。由于《水浒传》中林冲的故事脍炙人口,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他和杨志在出身、武艺、上梁山原因及态度、结局等方面都有可比性,思维导图可以直观清晰地呈现二者的异同点,促使学生产生表达欲望。问题三:作者是怎么写这些人物的?任务三:赏析小说艺术特点,完成读书卡片。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赏析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中关于“风”“雪”和“火”的描写,体会语言的表现力,理解小说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景物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个性特点的。这一环节着重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读写融合。问题四:作者对他们有怎样的感情倾向?任务四: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感受作者对英雄人物的赞扬,进而通过书评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利用古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了解人物、体会语言、分析情感的基础上实现自主表达,感受古典文学作品的魅力,提升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赏析阅读教学作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步辇图赏析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