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目前中医药科普教育的不足及对策

2024-03-29 07:07黄晓晓麻志恒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4期
关键词:科普民众中医药

黄晓晓 麻志恒

(1.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教学办公室,上海,202150;2.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中医科,上海,202150)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1]。中医药科普即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实现科普为健康服务的目的。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疾病、诊治疾病的经验总结,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过巨大贡献。

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宣传部、国家中医药局、中国科协、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的指导意见》[2],明确指出科普宣传的重要性,旨在通过科学,规范的健康知识宣传,引导民众自我保健,达到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指导意见内容包括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等。近年来中医药科普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国家先后出台相关政策,确保中医药科普在百姓健康中的作用,特别是部分省市,甚至把科普内容加入到医师资格评定的考核项目中,可见对中医科普的重视。

随着科普各项政策的执行,科普教育工作逐步完善,民众的健康意识逐步提升,健康状况稳步上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何科学、规范地普及中医药知识,更好地为广大民众服务,是医学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1 中医科普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1.1 中医科普教育的主体机构责权需要进一步明确

谈及科普教育的主体机构,主要可分为科普的主管部门和具体执行部门,目前模式下,各级科技部门是科普工作的主要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区域内科普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和监督,拟定、组织实施科普工作规划及相关政策,组织科普活动,推动科普工作创新发展等工作。但因科普的具体内容、宣传形式、科普对象等的不同,所有具体的科普活动往往涉及到教育、卫生健康、文化旅游、农林及环境保护等部门,甚至还涉及到民间社会组织如协会、学会等,因此,科普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活动,也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虽然科技部门是其主管部门,但具体的执行部门涉及到多个部门,所以在现实的运作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分工不明确、投入相对不足、监管相对薄弱、实施相对不到位等情况,甚至有些地方没有明确的具体执行部门和单位。就单纯中医科普教育而言,相关的科普教育政策的制定及执行,大多隶属于当地科委、科协、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及各种学会、协会等,因为缺少明确的责权单位,导致主体责任不够明确,顶层设计思路不够清晰,部分科普项目内容陈旧,跟不上民众的新需求,部分项目不结合当地实际,照抄别人,甚至重复别人的项目,缺乏创新点等,有些涉及到多部门,专项资金投入不足,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在具体项目的执行、实施、监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貌似多重管理又没有专人管理的现象,严重制约着中医科普教育的发展。

而且,即使有了专门的科普教育的执行部门,也缺少从事中医科普教育的专职人员及其机构。目前专门从事中医科普宣传,中医科普教育的人员较少,中医科普教育的人员大都隶属于中医院校,中医相关研究院所、医院等,基本以兼职为主,院校内没有专门的中医药科普的课程,没有专门的专职师资队伍,也缺少专门的中医药科普宣传员,大部分科普宣传人员都由专家、教授担任,其专业的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对专业人员的培训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但科普教育讲究大众化、通俗化,这种专业的授课及培训方式与科普教育要求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科普教育的效果受到限制,科普质量得不到保证,存在“科而不普”的现象。

1.2 中医科普教育的内容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

中医科普教育的内容较为广泛,主要分为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和中医药知识普及两大类。众所周知,文化普及具有社会性、渗透性、渐进性等特性,虽然中医药文化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中国民众中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因为受到现代医学的冲击,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速度、宽度远远比不上现代医学的宣传,加之中医药文化宣传的内容相对比较局限,甚至个别地方,谈及中医药文化,也就是“大医精诚”“橘井飘香”几个大字或者有关中医名人、中草药的几个小故事,整个中医药文化的内涵还是相对薄弱,尽管近年来提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厂区等活动,但文化宣传不是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因此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内容需要顶层设计,需要从长计议,否则会出现所谓的“假中医热”的闹剧,甚至打着中医的牌子进行“黑中医”“伪中医”活动,造成中医“不科学,不可信”的错觉,影响中医的科普教育。

除了中医药文化普及外,中医药知识普及也是中医科普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医药知识普及的知识点几乎涵盖了中医药学的重点内容,如有关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可用于科普的知识点较多。基本理论中又可包括阴阳五行、辨证论治、气血精津液、经络脏腑等,基础知识包括病因病机、中草药功效、方剂特色,基本技能包括推拿、针灸、理法方药等。

科普的内容既要合理性、权威性,同时要保证通俗性、大众性,实际操作中又必须具备可行性、经济性,这样才能体现中医简便效廉等的特点。从目前来看,中医药科普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医五脏六腑功能的宣教、中草药的食疗保健作用、中医体质辨识、常见穴位按摩、运动导引等,对于其他中医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天人相应等宣传较少。

科普教育内容的不统一,重点不突出,有些地方以中医养生保健为主,有些地方以中草药食疗保健为主,有些以中医药文化创建为主,这种千差万别的科普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容易造成民众对中医药的理解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有些甚至是断章取义,造成对中医药科普的错觉。

1.3 中医科普教育的宣传方式灵活性不足

近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中医药科普教育的方式逐渐增多,常见的如中医药相关政策的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展示、中医药知识的宣教等,或通过相关的中医药文化馆、博物馆的展示,或通过中医药知识进校园、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或通过固定的杂志、报刊、书籍等的刊登,或通过微信公众号、多媒体、朋友圈的推送等,可以说中医已经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文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宣传方式的创新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民众的参与度不高,百姓的理解度不深。就目前较为热门的电视养生节目而言,因为节目设计等问题,存在整体性不佳,连续性不强,容易导致民众接受的知识过于碎片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些节目又专业性太强,导致百姓过分依赖所讲的内容,特别是某些中草药的功效,当实际功效和专家所讲的功效存在一定差异时,百姓就会开始怀疑中医中药;有些甚至受到商业机构的影响,或者为了吸引眼球,过分或者夸大其中医中药的功效,导致百姓对中医药有过多的错觉。再者,因为所选取内容的不同,每次的讲解的重点也存在不同,讲解人员的讲解水平也存在差别,往往会出现科学而不普及,最明显的如中医学深奥的理论知识、系统的医学知识,靠片面的、短时间的讲解,严重违背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造成断章取义,顾此失彼。或者对科普的内容不加甄别,有些是民间传说或者小道消息,出现片面夸大药物功效、食疗作用等,虽然普及,但又不科学。

1.4 中医科普教育的受众对象出现两极分化

科普的对象是广大民众,但实际上大部分在50岁以上,有调查报告显示,以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为主体的调查对象中,更相信西医而非中医的人占据80%以上。目前中医宣传渠道比较单一,即使有了电视中医养生类节目,受众仍是40岁以上群体。有些地方,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但一般以中小学为主,高年级因为课程设置、教学进度等问题,开展中医科普教育的机会较少,大中专院校,除了专业的医学院校,很少有中医科普教育的课程,教育对象不足。2017年,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每100位15~69岁的人群中,只有13人具备基本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3]。可见,中医健康科普的对象还需要进一步充实。

2 加强中医药科普教育的建议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小康社会的创建,离不开中医药在健康科普中的重要作用。《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4],《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5],明确提出要重视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及中医药知识的普及。这些政策方针为中医健康科普的政治环境提供了良好保障。发展中医药事业,除了培训中医药行业的专职人员外,中医药科普工作的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通过中医药科普,把抽象的、深奥的中医药文化及知识,通过科普工作者,普及到每一位民众,让民众了解中医药,掌握中医的一些技巧和方法,获得人民大众的理解、认同、热爱和使用,为民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2.1 分管中医科普教育的主体机构可进一步责权分明,相互合作

在继续重视科普教育的基础上,作为科普的主管部门,可进一步做好科普教育的顶层设计,做好每年科普的重点,明确自己的职责,把科普教育工作纳入考核计划,并有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注重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争取社会资金投入中医药科普事业,积极争取国内外机构和组织、个人投资中医药科普领域。各级执行部门(学校、科研院所、医院、学会、协会等)要相互协作,在各个单位设立类似科普教育的科室,部门等,并通过部门组建科普教育队伍,培养一批能够讲清科普的人员。要努力搭建科普平台,组织行业内的中医药专家参与科普创作,发挥他们的专业和技术特长,从整体上提高中医药科普工作水平,同时,要做到学校、科研院所、街道、企业、单位等的联动,做到上有讲者,下有听众,共同推动中医药科普工作健康发展。

2.2 中医科普教育的内容尽量做到重点统一,特色分明

科普内容的选定,要遵循中医学的特点以及科普的原则。科普内容选取首先要确保科学性,中医科普内容的选取首先要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依据,这是科普教育的基石,脱离这个原则,科普内容的选取就没有了方向,容易导致伪中医乱传播现象。其次,科普内容的选取要具有客观性,要经得起临床考验,要有理有据,不能随心所欲,参入个人观点,讲解过程中也要注重技巧,从实际出发。最后,内容要讲究实用性,要贴近民众需要,要以民众需要为导向,能够解决生活问题,同时,内容选取也要做到趣味性,科普工作者要做好“桥梁”工作,要把深奥的书本知识转化成百姓容易接受的,可以实际操作的技能。在兼顾上述几大原则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应的中医科普内容,出版书籍,教学参考等,作为科普的指定必修课程,要尽量全国统一,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各地特色,适当加入当地内容,这样科普教育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内容统一。

2.3 中医科普教育的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

由主管部门牵头,发挥政府职能,积极创建科普公益平台,调动医药院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中药企业参与科普的积极性。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科普教育的模式,注重科普教育的实效。第一,注重科普教育软课题研究,分析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做好调查研究,总结分析有益于开展科普教育的内容,形式等。第二,加强多媒体合作,将中医药科普制作成微电影、微视频、动画、动漫、情景剧等,在相关平台滚动播出,容易被大家接受。第三,注重实地体验,在现有博物馆、科技馆的基础上,开展中医药体验日、中药房观摩、参观中草药种植园、中药科技园等科普宣传。第四,利用线上宣传与线下宣教相结合的方式,拓宽传播渠道,加大推广力度,特别是运用“互联网+”,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把中医药类科普宣传做深做广。第五,在做好正面宣传的基础上,可以从中医辟谣、中医药捉“谣(言)”等方面入手,吸引民众对中医药科普的关注,加深科普知识的影响。第六,要加强与群众的互动,密切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进而获得民众的认可和接受。因为中医药科普活动是趣味性和互动性相结合的宣传活动,只有在活动中进一步加强互动,进一步加深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印象,科普的内容才能让民众产生兴趣、更易接受,以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运用所学到的中医药科普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2.4 中医科普教育的对象需要因需求拓展

在现有科普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科普对象,要选择合适的科普方式。对于社区的民众,可以多举行科普活动进社区、科普体验日等,对于一些工作的白领,他们参加活动的时间非常有限,科普活动更多的应该以短视频、宣传片、微博的形式呈现,而对于中小学生,应该在不增加学习负担的基础上,更多以兴趣班、中医药小达人等形式进行宣传,宣传形式也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得他们能够自觉加入到学习中医药知识的队伍中。对于有一定中医药基础的民众,可以推荐一些权威的杂志、书籍等。总之,科普的对象不同,我们选取的科普内容、科普宣传方式也要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家对中医药科普的兴趣,才能保证各年龄段的民众集体参与中医药科普。

猜你喜欢
科普民众中医药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科普达人养成记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