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中的渗透

2024-03-29 07:53冯子纯
关键词:古诗词教师应诗词

冯子纯

(海安高新区丹凤小学,江苏 南通 226600)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随后在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中均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了具体要求,可见德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各学科教育应将德育作为努力的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出了统筹设计与科学编排,其中着重谈及了古诗词教学要发挥应有的效用,让学生从古诗词学习中体悟爱国情怀、受到中华精神的感染、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及价值观、提升审美情趣、坚定文化自信等,这就要求教师以古诗词为载体,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中的德育内容基本体现

(一)保卫山河的民族国家观

培养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热爱祖国的观念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小学低、中、高年段学生的民族国家观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指出低年级学生应形成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意识;中年级学生应形成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基本观念;高年级学生应具备规则意识及民主法治观念,认识到即便自己身为学生,同样是祖国的一员,应肩负起保卫国家、守护领土完整的责任。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诗词均体现了保卫山河、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如《村居》中诗人用“草长莺飞”“拂堤杨柳”刻画了祖国美好的风光,《赠刘景文》《望天门山》《望洞庭》《出塞》等诗词不仅描写了山河的景色,还通过景色描写反映了人民、疆土、国家的命运,体现了诗人心系庙堂的忧患意识。

(二)道德一体的传统文化观

优秀的道德品质培养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古诗词作品中体现的道德内容本质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精神及气魄,教师应从古诗词作品中挖掘出其中蕴含的道德品质元素,从思想文化层面入手,影响学生的审美取向、思维方式、道德伦理及国民品性等,让学生在古诗词诵读中形成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健全人格修养。例如,《小儿垂钓》一诗中诗人用“不敢高声语”的小心翼翼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意,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友谊的可贵,在《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用短短的28个字罗列出了10 余种意象,带领学生进入意境之中,感受到景色之美、意境之美。

(三)至善至美的心理健康观

德育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培养心理健康的人,在语文教材中有诸多积极向上的人物案例,还有许多表达健康心理的故事,不仅体现在常规文本中,同样体现于古诗词内,这就需要教师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挖掘诗词作品中至善至美的内容,引领学生在古诗词诵读中形成健康、健全的心理。例如,在王安石的《梅花》中,诗人通过梅花在寒冷的冬季开放的描写,侧面反映了人的坚定信念;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通过对浴火重生的野草的描写,传达了积极向上、不愿屈服的生命力;于谦在《石灰吟》中将高尚节操展露无遗;汉乐府诗《长歌行》中表露出了积极进取之意,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德育渗透的资源,教师可以通过挖掘古诗词中至善至美的元素,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

二、德育在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中的有效渗透策略

(一)立足教材,挖掘文本中的隐性德育素材

教材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载体,也是教师备课的起点,只有教师充分掌握教材内容,深入解读教材,才能做到灵活地使用教材。在古诗词诵读中渗透德育内容,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隐性课程资源,让隐性课程资源为古诗词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提供服务,进而发挥德育素材的最佳育人功能,为有效教学提供充足的资源。

以《示儿》为例,首先,教师应依据所学诗词的内容、诗词的主题挖掘德育资源,可以是视频资源、音频资源、绘画资源等。诗词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在古诗词的德育资源挖掘中,教师可以联系其他的艺术形式,让学生在多种艺术资源的对比中,认识到古诗词的本质是表达自身的道德内容,在鉴赏诗词之美中促进德育的渗透。在《示儿》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播放《清明上河图》这幅绘画作品,并利用多媒体的音频技术,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南宋衰败的情境,营造出特定时期国破家亡的情境,增加学生对古诗词写作背景的了解。其次,教师可以在教材给出的古诗词的基础上,挖掘诗人的代表性诗句或典型的历史材料,带领学生全方面地了解诗人的人物形象。《示儿》的教学中,教师从诗词的情感基调——“悲”出发,挖掘诗人为何而“悲”的历史资料,找到古诗词教学与历史的联系点,正面地衬托出由“悲”生“盼”的情感。

(二)德育在场,创设适宜的古诗词教学情境

德育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的运用,需要教师创设德育情境,加强古诗词与德育之间的联系,保障学生在后续的古诗词诵读学习中,感知到其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所获取的知识一方面源于教师的传授,另一方面源于特定情境中的同伴帮助,需要学习者利用所处学习环境中的各种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进行获取。德育教学情境创设,可以将学生置于更为真实、有意义的环境之中,凸显出古诗词的人文性特点,拉近学生情感与诗词情感的距离,提高学生对道德的敏感力。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首先,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吴音”,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一名学生在预习中看到了注释,举手回答“‘吴音’是江西上饶的口音,在春秋战国时期,江苏、浙江地区属于吴国,因此将该地区的口音称为‘吴音’”,教师继续说道:“我们家乡的口音也属于吴音,请学生尝试用口音和老师或身边的同学问好。”学生纷纷开始用口音说话。接下来,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内容,并播放音乐,让学生伴随着音乐一起诵读诗词,并回答问题:“在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学生随着音乐进入情境之中,在问题的驱动下思考问题,耳边仿佛响起了媪夸赞翁的声音,令人不觉感受到温馨,并由此思考辛弃疾在历经了二十多年的沙场生活后,看到如此和谐、温馨的场面,会有何感想。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代入诗人的角色中,学会用诗人的眼光看待、思考,带领学生进入德育情境中,感受诗人对于安居乐业的渴望,渴望国家可以安定、富强,不再受战乱之苦,由此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

(三)在做中学,在古诗词诵读中体验与感悟

课堂教学是古诗词诵读的主战场,在诵读教学活动的组织中,教师应优化组织形式,创造有助于学生深入体验与感悟的活动项目,让学生走出枯燥、机械、重复的诵读学习状态,满足小学生的学习情感需求。“做中学”是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思想中所主张的学习方式,目的在于解放学生的手脚、思想,让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做到全身心投入,获得更为触动心灵的体验和感悟,让古诗词德育不再停留在形式主义层面上。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甄选班诗,培养群体道德情怀。班级的风气对于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选择一首充满道德教化意味的古诗词作为班诗,让班级学生在群体诵读中感受到诗歌中的道德韵味,形成道德情怀。寄托了班级群体精神追求的诗词,需要教师精心挑选,要蕴含不俗的意趣、韵味及超凡的境界,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需要教师注意的是,班诗活动的组织应是动态的,教师除了让学生诵读班诗外,还可以组织“我来写班诗”“我来选班诗”等活动。

第二,组织诗词游戏,趣味相投。在诗词游戏中渗透德育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在游戏的体验中学习传统文化,并获得道德精神的内化。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会运用诗词组织游戏活动,这在古代人眼中是一种“雅事”,教师也可以效仿,组织拈韵作诗、诗词接龙等趣味互动,在诗词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内容。例如,在清明、中秋节等重要节日,教师可以抓住时机,结合节日主题组织诗词游戏。比如在中秋时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秋”为主题,完成诗词接龙游戏,要求诵读的诗句中必须有“秋”字,无法成功接龙的学生则被淘汰,直至角逐出最终胜利者。此外,也可以组织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民间故事、诗词歌赋搜集活动,并组织诗词朗诵、故事讲述、诗词创作等多种体验性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诗词之美,受到传统文化的熏染,提升自身的情感与认知高度。

(四)及时反馈,发挥教学评价的德育功能

评价是教师教学的常用手段,但在以往的古诗词教学中,许多教师忽视了评价的教学功能与价值,往往只是简单地评价学生,这些单一的、极其简单的评价语言,并不能给学生带来更加直接、积极的影响,影响了整体教学、育人效果的提升。基于德育的古诗词诵读教学,需要教师完善评价体系,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不再以结果、分数论成败,让学生意识到一个人的成长应是多方面的,并自觉地发展非智力因素,促使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素养得到长远的发展。

首先,教师应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评价机制,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环节中,形成三方合力。尤其是学生的参与,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评价环节敢于发言,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和表达的机会,发挥学生在评价环节的主体作用。其次,教师应尊重道德发展规律,不仅要及时地做出评价反馈,还要关注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活动及心理需求,关注学生在古诗词诵读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行为表现及情感态度,采取形成性道德评价与终结性学习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做出一个长期性的评估,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对于学生道德成长的作用。

总之,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诉求。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古诗词诵读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途径,带领学生在古诗词诵读中深刻地了解、体会、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促进学生积极情感、正确三观的树立,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师应诗词
踏青古诗词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古诗词中的新年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