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象场景构建的聋校小学古诗教学策略

2024-03-31 17:03张圆圆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聋校教学策略

【摘要】 追根溯源探寻物象并基于物象场景构建展开古诗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古诗内涵。在聋校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可立足听障学生认知规律,以物象为基础,以场景构建为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呈现物象、加工物象、构建场景、激活场景和拓展场景等方式,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进行古诗赏析。

【关键词】 古诗教学;物象场景构建;聋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62

【作者简介】 张圆圆,浙江省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台州,318054)。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发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听障學生阅读诗文,并在阅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1]。小学阶段是提升听障学生古诗赏析能力的关键时期。聋校小学语文教师可采取基于物象场景构建的古诗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赏析古诗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聋校小学古诗教学现状分析

受听力障碍影响,听障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比健听学生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目前聋校小学古诗教学整体水平不高,不少教师仍旧按照“了解背景—划停顿读古诗—逐词逐句理解诗义—讲述诗人情感”的流程来带领学生学习,课堂上以“讲述式教学”为主;学生参与度低,情感活动少,对古诗的学习局限于对诗句的解释和背诵,难以充分体验古诗美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更难以适应之后的群诗教学要求。通过对比聋校义务教育阶段新旧语文教材第一至十二册的内容可以看出,古诗的篇数已从原来的四篇增至现在的四十一篇。可见,新课标和新教材都对听障学生古诗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聋校古诗教学方式亟须创新与改进。

二、物象场景构建在古诗教学中的优势

物象场景指由各种事物、景物营造的场合与环境,可以是具体形象的场景,也可以是思维层面上的抽象场景。在物象概念基础上,还有意象概念。意象是指经过古诗发展历史长河的沉淀,已被赋予特殊象征意义,或被诗人倾注特殊情感的物象。

(一)基于听障学生知识能力现有水平

在普校古诗教学中,教师大多以意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解诗,但在聋校小学阶段,这是不可行的。新教材从第三册开始编排古诗,但只作为语文园地中的积累材料出现,每学期三篇,直至第七册才正式纳入讲读课文范畴。此阶段的听障学生古诗词积累少,独立解读古诗的能力有限,其形象思维占优势地位,很难准确把握意象概念,会直接把古诗中出现的所有事物统一判定为意象或者物象。

准确判断意象并以意象解诗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同时,同一种物象受诗人心境影响,可以产生不同的意象;单独的意象也不能完全表达诗人的思想,还要结合丰富的物象才能准确体会诗人情感。物象作为古诗词的重要组成语素之一,贯穿古诗词创作和鉴赏的始终,新教材中的古诗无一不包含着丰富的物象。意象是物象的抽象,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追根溯源探寻物象能够使听障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古诗内涵,感受诗人情感。

(二)符合听障学生认知特点

由于听力损伤,听障学生以视觉认知为主,其视觉表象的建立优于听觉表象,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基于视觉认知的物象场景构建从听障学生认知特点出发,通过引导学生寻找古诗物象,建立视觉表象并发挥想象力,以形象多样的物象打造丰富的场景,打破古诗教学的时空限制,借助移情作用和内模仿作用,实现学生高效体验式学习。

三、基于物象场景构建的古诗教学策略

聋校小学语文教师可巧妙引导听障学生基于物象场景构建,将抽象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画面,通过画面场景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

(一)呈现物象:由文思物,建立可视思维基础

听障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弱,其形象思维远远优于抽象思维,表示形象事物的词汇在他们的脑海里会形成深刻的记忆。因此,在阅读古诗时,听障学生可能不明白诗句的意思,但对于古诗中表示物的词汇会了然于心。这些词汇对应的物就是古诗中的物象。

在读诗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听障学生由“文”思“物”,从诗句中找出物象词汇,再呈现物象图片,通过视觉表征,建立可视思维基础,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并为进一步的情感体会做好准备。例如,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听障学生在朗读诗句的过程中,“黄鹂”“柳”“白鹭”“天”这四个景物会清晰地呈现在脑海中。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把脑海中的物象借助图片在现实中呈现出来。物象的呈现是学生充分发挥视觉代偿优势,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赏析古诗的开端。

(二)加工物象:以物解词,初步完成解词析字

听障学生不仅需要呈现物象,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对物象进行适当加工。物象是被诗人精心挑选并进入构思的景和物,是诗人寄予思想和情趣的媒介,因此物象词汇前面往往带有描述、修饰的成分。但由于古诗在诗句表达上高度炼字的特点和古今文化的差异,物象的具体形象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进行合理修正、剪裁,甚至针对物象矛盾点进行情理还原。

例如,《绝句》中的“翠柳”和“青天”,“翠”和“青”是“柳”和“天”这两个景物的修饰语。听障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可以很快知道“翠”是绿色的意思,“翠柳”是绿色的柳树,但“青天”的“青”在学生的认知中也是绿色的意思,“青天——绿色的天”就是物象矛盾点。学生需要进一步借助词典、联系前后诗句、查阅资料来思考和验证物象特征。经过查阅,学生发现“青”还有一个解释是蓝色,“青天——蓝色的天”就合情合理了。学生对物象进行修正、剪裁和情理还原的过程也是对古诗进行初步解词析字的过程,他们在呈现物象中知道了“什么”,在加工物象中明确了“怎样的什么”。一组组方正的汉字就这样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物和一块块分散的景,这些色彩明丽、图案清晰的直观事物,让听障学生学起古诗来更加容易,感受也更加深刻。

(三)构建场景:以物造景,突破文本解读难点

通过把一个个零散的物和一块块分散的小景拼凑成一幅完整的大景来营造古诗意境,对听障学生来说是极好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他们会思考:“这张图放哪里?这个景合理吗?景和物协调吗?”在思考和质疑中,学生变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建构知识,自觉调动自身生活经验,深度加工诗中信息,赋予物象独特见解,赋予场景丰富内涵。

例如,高鼎《村居》中的“拂堤杨柳醉春烟”,在物象分析阶段,学生能快速找到“堤”“杨柳”这两个物象,可对“春烟”的概念并不清晰,也不明白“拂”和“醉”的意思。通过构建場景,这三个困惑点可以得到巧妙解决。零散的物象通过排列组合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场景,这一场景又反过来服务于物象理解,并进一步促进完整场景的构建。在“草”“莺”“杨柳”“东风”“纸鸢”组成的场景提示下,学生可以逐渐推敲出“春烟”是春天水泽草木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拂”是杨柳的拟人化动作,“醉”是人醉。

场景构建不是把所有物象放在一起就可以了,它指向学习,指向思维活动,指向学生的自我构建、自我发现和自我创造。当学生经历完这个深层次的思维过程,他们也就不知不觉地走入古诗的意境。

(四)激活场景:以景达境,深入感知古诗意境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一书中写道:“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2]物象场景构建让古诗意境变得有形、有色,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激活场景,以深入意境,体悟诗情。

1.音画入境

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挑选、播放合适的音乐,以渲染诗歌氛围,增强感情基调,满足听力补偿较好的学生的需要。对于听力损伤严重的学生,可选用画面感强的视频,以其形象的动态画面带动学生情绪,引导学生探究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2.戏剧入境

教育戏剧指在有计划引导下,以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和创作性戏剧等方式展开的教育方法。听障学生想象力丰富,其对语言材料的肢体动作还原能力(即戏剧表演能力)远优于语言表达能力。戏剧的编排需要学生透彻理解文本,戏剧的呈现可让学生以主角姿态与诗人及情境进行“对话”。学生可在物象场景构建基础上,结合古诗内容展开模仿、即兴演出,或联系生活发挥想象,进行创作性戏剧演出,再现古诗情境,深入古诗意境,感受诗人情感。

3.手势吟诵入境

吟诵是理解古诗最直接的方式。听障学生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缺陷,但他们也具有吟诵的能力,尽管发音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听障学生在进行吟诵的同时,可以借助相应的手势语,配合丰富的体态语和随文变化的表情来吟诵,使之与古诗气息相通,互补共生,进而更好地感受古诗音韵,感悟诗人情怀,把握古诗意蕴。

(五)拓展场景:联系生活,延伸课堂空间

古诗特殊的文本性质决定了它的留白特征,留白为古诗文本的延伸和再造提供了可能。听障学生在课堂前期的物象场景构建中经历了动手操作和思考,并有所体会和感悟,这难得的经历不应随着古诗篇幅的结束而结束。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细心探寻文本细微处,去发现主体物象、主体场景之外的留白,进而对古诗文本进行创造性的深入解读,以延伸课堂空间。课堂空间包括语言空间和人文空间。例如,基于物象场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发掘场景空白细节,通过填补细节,串联故事,发表见解,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通过绘画、书法填补物象,丰润场景,创作独特作品;通过延伸诗人情感,深入生活,见微知著,对话人生。

古诗用词讲究,意境深远,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聋校小学古诗教学可立足听障学生认知规律,以物象为基础,以场景构建为手段,发挥学生视觉代偿优势,整合诗句内容,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行古诗阅读鉴赏,走入古诗意境。

【参考文献】

[1]谈秀菁.《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J].现代特殊教育,2017(4):9-12.

[2]朱光潜.诗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黄春露)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聋校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聋校语言教学中的
立足聋校语文课堂,探寻高效教学之路
电子白板让聋校英语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