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两个电话

2024-03-31 09:25胡峥嵘
小学生时代 2024年2期
关键词:于敏氢弹邓稼先

□胡峥嵘

1996 年,于敏在北京办公室查阅计算机数据。

浙江安吉县有一座“两弹一星”主题文化园,里面有“两弹一星”事迹馆、大事记墙、亲历者手印墙等主题场馆。

“两弹一星”事迹馆入口处,镌刻着中国氢弹研究先驱、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亲笔书写的“科技兴国”四个大字。

“两弹一星”大事记墙前,有一尊青铜塑像,塑像主人公的简介里写着:于敏,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生前反对称他为“氢弹之父”,常常谦逊地说:“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精诚团结,密切合作。”抛开“氢弹之父”的名头不说,那沉甸甸、金闪闪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共和国勋章是党和国家对无私奉献者的肯定,对国家栋梁的尊崇。

耐人寻味的电话

1965 年的一天,人在上海的于敏平复了一下雀跃的心情,拨通了打往北京的电话。他深吸了一口气:“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到了一只松鼠。”

“松鼠,那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接电话的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他预料这将是一个好消息。

“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的身体构造很特别,需要做进一步解剖研究,可我们人手不够。”

“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邓稼先也激动了。

邓稼先马不停蹄,第二天就赶到了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当时国家仅有的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就在这里,它的运算速度只有每秒万次。

计算机房里并没有松鼠,“松鼠”是他们之间约定的暗语,指的是科研中的突破性进展。说暗语的目的只有一个——保密。为了研制原子弹、氢弹,无数人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涯。于敏就是其中的一个,在长达28 年的时间里,连他的妻子都不知道他在从事氢弹研制工作。

在氢弹理论研究上,这一次于敏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奥秘,这可是解决了氢弹研究路上的最大难题!邓稼先兴致勃勃地听取于敏和团队成员汇报,并积极参与分析、讨论。于敏和他的团队就像万里长征一样,在氢弹理论研究上攻克一个个难关,突破一个个天险,向成功又进了一步,离胜利又近了一米。

当晚,在一个小饭馆里,大家举办了一场小庆功宴。没有鲜花,没有酒水,有的只是一角钱一碗的咸菜肉丝面。

于敏和氢弹结缘的时间是1961 年1 月12 日。当时,为了打破核大国的垄断和讹诈,我国举全国之力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同时国家也将氢弹研制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成立了核武器研究院理论部,进行氢弹技术基础理论研究。

这一天,于敏应约前往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办公室。当天北京城银妆素裹,谈完话的于敏内心火热:自己可是作为为数不多没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年轻人,要进入氢弹理论研究组的呀。钱三强看中于敏的是他惊人的学习力和创造力。于敏在上大学时,学习成绩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同学中稳居第一名,工作后不久,他就在理论物理研究上崭露头角。

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当时,对于原子弹,钱三强、钱学森、王淦昌、邓稼先等科学家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但对于氢弹,他们自己也都说是门外汉。当时我国对氢弹的基本理论并不清楚,而已拥有氢弹的国家又将其列为最高机密,为了祖国的安全和繁荣,于敏决定放弃自己的专业从零开始,全身心投入这项伟大的事业。

做氢弹理论研究涉及大量的计算,当时国内唯一一台电子管计算机95%的时间都用于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中的计算,能用于氢弹研究的时间只剩下5%,而且通常还是在深夜。轮不上用计算机的时间,于敏和其他工作人员不是坐等,而是用原始的算盘和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

那一个电话里的“松鼠”,是于敏和他的同事们消耗一堆又一堆如小山般的草稿纸,对无数个氢弹理论模型数据反复计算后才“抓”到的。只有在氢弹原理和数据过关的基础上,科学家们才能准确无误地向试验方向进军,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胸有成竹的电话

核武器研制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氢弹和原子弹一样,简单说来可以分三个步骤:首先是理论设计,其次是制造,最后是试验。没有第一步理论设计,就不可能有后面的试验。

在理论研究取得突破后,于敏和他的团队又经过一次“百日会战”,完成了中国氢弹构型,最后用他的名字命名——于敏构型。世界上氢弹构型仅有两种,一种是于敏构型,另一种就是美国的T-U 构型。两者相比,于敏构型要比T-U 构型更精妙,也利于维护。而且,运用于敏构型制造出来的我国首颗氢弹比美国氢弹的体积还要小,更有利于作战。

为了验证数据,必须进行氢弹原理试验。首次试验的时间是1966 年12 月28日。于敏他们来到了青藏高原上渺无人烟、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戈壁滩。大家都知道上青藏高原会有高原反应,于敏的高原反应就特别强烈,可谓是寝食难安。他强迫自己要吃点东西;无法安睡,他就背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了确保测试结果准确性,于敏亲力亲为。从宿舍到办公室只有短短百米,他走过去都要歇几次,但在试验前的半夜,冒着零下30 多度的严寒,他慢慢攀上100 多米高的铁塔,检查和校正测试设施。

时间转眼到了1967 年6 月17 日,此时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过去了2 年8 个月。那天,于敏守候着电话机寸步不离,成竹在胸地静待电话铃声响起。

电话铃终于响了,比他预想的时间要晚一些。期待和意料中的消息从遥远的罗布泊传来:罗布泊上空升起了一个巨大的“新太阳”,闪着强烈的光芒……

很快,这个好消息通过收音机的电波和《人民日报》刊登的喜报,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东方巨响,再惊世界!

1967 年6 月17 日上午8 时20 分,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

回到家中,他破天荒地问妻子孙玉琴,家里有酒吗?这一问让妻子颇有些疑惑不解。直至21 年后的1988 年,于敏的名字解密,妻子才明白他要酒喝的秘密,才知道自己家老于的工作是国家机密中的机密——研制氢弹!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 年3 个月,苏联用了6 年3 个月,英国用了4 年7 个月,法国用了8 年6 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 年8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是呀!包括氢弹在内的“两弹一星”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是成千上万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荣誉不属于哪一个人,但又属于每一个人。

氢弹成功爆炸的这一晚,于敏睡得很踏实。

中国拥有核武器不是为了称王称霸,而是慑止战争。我国政府在氢弹爆炸后郑重声明:中国进行必要的有限制的核试验,完全是为了防御,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核武器。

于敏在晚年时依然老骥伏枥,努力研究小型化战术核武器和中子弹技术,为国家奉献最后的光和热。他说:“我们不搞核竞赛,我们用创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打破核垄断,保持核威慑。”

只有这样,早已消散的蘑菇云才不会重新升起。

猜你喜欢
于敏氢弹邓稼先
艰苦奋斗的邓稼先
Yu Min: Father of China’s Hydrogen Bomb于敏
隐姓埋名的于敏
邓稼先 献身国防 铸就辉煌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氢弹,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