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相变”

2024-04-02 15:19刘青山
国资报告 2024年2期
关键词:本钢鞍钢

刘青山

钢铁作为国民经济建设最重要的基础材料之一,被称为“工业的粮食”。钢铁工业是我国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之一。鞍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鞍钢集团”)是新中国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近几年来,鞍钢集团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加快推进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东北全面振兴排头兵。

一体化布局

“重组本钢,是鞍钢集团的夙愿,也是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转折点。”鞍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成旭说。

与鞍钢一样,本钢也是一家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盛于新中国成立后的老牌钢企。两家企业距离近、文化像、产品雷同、市场重叠,“内耗”十分严重。推进两家企业重组,曾动议多次,都不了了之。

在双方锲而不舍的推动下,2021年10月,鞍钢、本钢正式重组挂牌。重组后的新鞍钢粗钢产能达到6300万吨,成为我国第二、世界第三大钢铁企业,形成“南有宝武、北有鞍钢”的钢铁产业新格局。

联合容易融合难。实际上,本钢之所以发展举步维艰,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很好消化重组北钢带来的包袱。如何实现一体化发展,成为鞍本重组前后的最大挑战。

鞍钢集团管理与信息化部总经理杜民表示,鞍钢聚焦“要素管控+管理移植”和“战略引领+资源协同”两条主线,加快推动管理过渡期各项工作,第一时间向本钢派驻管理过渡期工作组,与本钢共同组建20个项目组,合力推进鞍钢管理体系在本钢全面对接和信息系统覆盖移植。

本钢集团董事长杨维说,在此过程中,既注重以优势企业为主导,也注重向先进模式看齐,充分关切和维护属地利益和各相关方利益。

比如在双方物流体系融合过程中,鞍钢集团成立了项目组,组织双方梳理管理模式,将23项物流成本指标、34项绩效指标、供应商准入标准等,与国内外一流企业物流对标,制定统一的行动纲领。

此前,本钢发往上海的货物始发地是大连港。如今转移至鞍钢在营口的自有港口,物流成本每吨降低6元,同时为自有港口增加了吞吐量和营业收入。鞍钢的弓长岭矿距离本钢较近,此前运往鞍钢的矿石开始转供本钢,双方省钱省力,协同效应明显。

“现在,我们招聘高层次人才的难度明显下降。应该说,央企还是更具吸引力。”本钢科技创新部总经理黄健说。

2023年,鞍钢集团与辽宁省朝阳市签署凌钢集团股权转让协议,成功参股凌钢,持续放大规模效应、协同效应、集聚效应。

鞍钢集团不仅注重与新成员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发展,也在持续推进企业内部上下游之间,企业内外部之间,乃至国内外之间资源的统筹规划、一体布局。

多年来,本钢集团产能稳步增长。但是受地形限制,厂房布局是沿着当地的太子河逐次布局的。“有点像打补丁,布局不是很合理。”本钢集团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庄权华说,这就导致了上下游之间距离远、能耗大。

鞍本重组后,本钢集团在现有基础上尽可能推进厂线优化分工,让规格产品集中分布。“比如一冷轧现在主要做建材、家电,二冷轧主要做汽车板,三冷轧主要做高强度产品。”庄权华表示。

谭成旭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钢铁材料助力制造业迈向产业链中高端的有力支撑。

为了更好地统筹好集团内外科技研发创新力量,鞍钢集团一方面打通物理隔离,聚合内部优势力量,深入推进“1+3+N”研发体系建设,建立基于研究院为核心的自主创新研发平台、基于制造基地为主体的强有力技术支撑平台,积极主动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联合外部优质资源弥补内部人才缺口,建立基于社会资源的高校战略合作平台、基于高质量客户端的应用技术和联合研发平台。

“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院所专家常态化与鞍钢科研人员交流,共同开展科技攻关。我们也为专家准备人才公寓、办公场所的保障条件。”鞍钢集团科技发展部副总监徐盛宇说,鞍钢集团科技创新注重产销研协同。“专家对科研项目立项评审时,熟悉市场的销售人员要参与把关。设计指标时,不仅关注技术本身,还要考虑产业化问题。”徐盛宇说。

国内国际一体化方面,主要体现在铁矿石供应板块。

为保障我国铁矿石供应安全,鞍钢集团发挥优势,确定了钢铁、矿业“双核”发展战略,对辽宁和四川地区铁矿石资源进行系统规划,成立鞍钢资源有限公司。同时,积极探索海外矿产资源利用方式,降低铁矿石供应集中度。

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鞍钢集团所属的朝阳钢铁以“数字鞍钢”建设为指导,建设“数字基础设施集成—全流程集控集调数字中心”,部署“能源島+铁区岛+炼钢岛+热轧岛+化检验快分室+协同管控平台”等功能分区,将原料、烧结、高炉、炼钢、连铸、热轧、调度和能源等全流程集控至数智中心集控大厅,关键工艺设备100%实现在线监控和集中运维。

通过这一平台,所有生产信息都无差别、无滞后、无变形地呈现在数控中心。“上游对下游的需求,生产对市场的反应,认知会更加准确、及时。”鞍钢集团经济研究院院长林垚说。经过数字化改造,往常需要100人完成的工作,可能现在10个人就完成了。

2021年以来,鞍钢集团在数字化改造方面累计投资41.5亿元,实施300余个项目,建成了齐大山智慧采矿、关宝山选矿黑灯工厂、5G+智慧炼钢、鲅鱼圈沿海绿色智慧透明工厂等标杆示范;钢铁全流程工业大数据应用、智慧能源管控平台等32项成果获评国家部委创新示范。

本钢集团信息化部总经理高秀敏举例说,数字化改造前,财务部门所说的库存,跟生产部门理解的库存就不是一个概念。数字化改造后,各部门使用的语言、口径完全统一,决策层可以及时掌握各个环节的数据,对港口库存、成品库库存一清二楚。“减少了找数据的时间,多出了用数据思考的时间。”高秀敏说。

林垚认为,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很多管理层级的存在价值会持续下降,扁平化成为大势所趋。“比如,下一步朝阳钢铁就要在改革中取消厂这一级,直接由公司管理作业区。”林垚说。

当然,数字化改造不是空中楼阁,还是要依托于现实中具体的管控模式、管理流程。

“如果现实中的工序不合理,数字孪生之后仍然不会合理。”黄健举例说。他当年曾参观过浦项钢铁的冷轧清洗段,应该说,这是最难管理的一个环节。一旦操作不好,用來清洗的碱液就会四处飞溅。要想保持现场整洁,就需要对碱液的浓度、温度和液位实现精准控制。“要让生产工艺的一切环节都是可以量化的,可以改善的。”黄健说。

目前,鞍钢集团的数字化改造仍在深入推进之中。

“预计到2025年,要累计建成105条智能化产线、6家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主要产线自控化率达到100%,‘数字鞍钢目标初步实现。”鞍钢集团管理与信息化部总经理杜民表示。

绿色化升级

2023年12月10日,TBM(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基石号”在鞍钢西鞍山铁矿项目始发,标志着鞍钢矿业的绿色开采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鞍钢矿业副总经理丛峰武介绍,鞍钢矿业与中国恩菲、中国中铁等相关单位密切合作,率先将TBM引入地下铁矿山的基础建设,致力于为全球贫铁矿资源绿色高效开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钢铁行业作为典型的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能源消费总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是节能减排的“主战场”。

近年来,鞍钢集团积极转变发展理念,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改进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装备等方式,努力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

氢冶金被视为钢铁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碳中和的最有效途径之一。2022年9月,全球首套绿氢零碳流化床高效炼铁新技术示范项目在鞍钢集团开工,为世界氢冶金技术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推进氢能冶金的同时,鞍钢集团将废钢产业作为“双核+第三极”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鞍钢集团以绿金公司为产业主体,大力推动废钢产业发展,已在东北区域“邻钢而建”加工基地5个、“邻废而建”资源节点23个,产业规模达800万吨/年。

“据不完全统计,东北地区废钢年产量约2500万吨,绿金公司的目标是未来两三年内达到1500万吨规模,成为东北地区废钢产业引领者。”鞍钢集团战略规划部工业服务事业总监郑开耀说。

2023年4月,鞍钢集团联合三峡集团组建了鞍峡清洁能源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将致力于内部闲置厂房、土地的绿电开发利用和外部权益绿电的开发,一方面将助力于鞍钢集团的低碳绿色发展,另一方面带动我们对新能源用钢门类的全覆盖。”郑开耀说。

“2022年,鞍钢集团吨钢碳排放量比2000年下降约1.5%,成为助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谭成旭说。鞍钢集团将坚定不移把绿色低碳转型作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亮底色,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钢铁力量。

猜你喜欢
本钢鞍钢
本钢矿业贾家堡矿11月份生产创新高
本钢高炉停炉操作实践
鞍钢成功研发世界首套焦化尾水资源化回用与近零排放工艺技术
本钢北营公司小规格又添拳头产品
夯实本钢会计基础工作探析
网友:“鞍钢桥梁钢厉害了,我的鞍钢,加油!”
鞍钢成功试制高等级双面汽车O5板
国内首个亿吨级铁矿山企业在鞍钢成立
光影视界
鞍钢“五老”学雷锋 捐资助学十八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