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的前世今生

2024-04-02 06:25原诗萌王菲
国资报告 2024年2期
关键词:郴州市核工业铀矿

原诗萌 王菲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一历史性成就,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达到了新水平,有力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原子弹爆炸的消息,让远在千里之外的湖南郴州711矿人振奋不已。1955年9月9日,我国第一座铀矿在湖南郴县(今郴州市苏仙区)许家洞金银寨航测发现,把偏僻落后的郴州一举推到了中国核工业建设的前沿。

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千上万名建设者肩负着国家使命,秘密会聚在山稠林密、荆棘丛生的金银寨,以超常的付出,浇筑出了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开启了改变中国命运和前途的伟大征程。

创业维艰

20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期间,美国多次声称将把原子弹投入朝鲜战争,对我国进行“核讹诈”。毛主席和党中央深刻认识到,要想反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也要有核武器。

发展新中国的核工业,需要找到充足的铀矿石原料。可是,以中国之大,到哪里去找呢?地质学家李四光除了发掘出我国的“油脉”,另一巨大贡献是发掘了“铀脉。”

1955年1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正式拉开了我国建设核工业、秘密研制核武器的帷幕。

1955年5月,在湖南衡阳组建了309航测队,开始对湖南及广西等地的铀矿进行地毯式勘探。这一年的9月9日,当飞机飞到湖南郴县许家洞金银寨上空时,仪器显示出较强的异常反应。

后来,这个异常点经地面地质勘探人员的详细工作,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第一个大型铀矿床,并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提供了合格的铀原料。

1956年2月5日,309队组建10分队进驻金银寨。这些来自全国各条战线的生产骨干、管理干部,以及一波又一波的新招工人,操着不同地方的口音,穿着款式多样的衣服,在郴县许家洞火车站下车后,又马不停蹄地向金银寨山区挺进。

要想在林木丛生的山岭开创一番事业,难度可想而知。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上级拨下来的帐篷一时无法满足需要。勘探队员们不等不靠,没有帐篷,就上山砍茅草搭草房。没有行军床,就砍些竹木搭床铺。

勘探队员们最初进山的时候,老虎、豹子、野猪之类的野兽经常出没,上山的小路荆棘丛生,且时值初春,湘南一带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给队员们的勘探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而到了夏秋,勘探队员们不仅要面对高温酷暑的“烤”验,还要经受毒蛇、马蜂和蚊子的骚扰。

经过中苏专家们的鉴定,在第一批勘探出的郴州金银寨、衡阳大浦、江西坑口的铀矿储量中,郴州金银寨是铀矿品质最好、矿藏最丰富的铀矿。苏联专家提出,必须在1959年以前尽快落实500吨以上的铀矿储量,这样才能够获得苏联的项目援助,建立矿山。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10分队不论是机关干部还是后勤人员,全部投入到坑道的掘进、开采以及辅助保障工作中。家属们也积极行动起来,体弱年长的老人帮助左邻右舍照顾孩子,年轻力壮的妇女把饭菜送到井口,看到满脸黢黑的矿工不知哪个是自己丈夫,只有等矿工从自己手里接过饭盒才明白,等丈夫吃饭时,妻子代替丈夫接手从坑道里推出来的矿车,丈夫三下五除二吃完饭,又马上接过矿车向坑道里面冲去。

在千米掘进大会战中,10分队4个掘进队都超过了千米,创造了世界纪录。309队10分队的湘核英雄们,赶在苏联专家提出的期限前,超额完成了500吨以上的铀矿石储量。

1959年春,千米掘进大会战已经结束,可是大家依然像大会战时一样努力工作。这一天,苏联女专家卡娃与10分队技术员一起到8号坑道检查工作,出了井口后发现有一件工具没有拿回来,便又返回坑道中。当她看到工人们吃的是黑面包加白开水时,顿时感动得泪流满面,由衷地感叹道:没想到你们的生活竟如此艰苦,还这么拼命地工作。你们的意志和信念完全超越了人类极限!

攻坚克难

1957年10月30日,周恩来总理批准411-1工程为国家“二五计划”重点工程。第二年5月,411矿更名为湖南二矿(1964年更名为711矿),5月31日,711矿正式获批开始建设。

整个矿区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许家洞镇西郊山丘地段,称为金银寨矿区。矿区占地面积222.61万平方米,东临京广铁路干线,南至郴州城区,西与107国道相连,北接许家洞火车站。

1958年4月29日清晨,一列由北驶来的绿皮火车缓缓驶入许家洞火车站,列车停稳后,从车上走下7个男女青年,这7个青年被称为第一批建矿小分队,队长是姜德林,队员有谢英、张桂芝、苑宝存、熊惠贞、罗淑琴、彭金莲,其中张桂芝是唯一的女技术员。接踵而至的还有第二路、第三路乃至第六路人马。

建矿过程中,队员们克服了重重困难。

首先是生活难。湘南是典型的丘陵地带,金银寨山稠林密,一旦进入夏秋季节,山区蚊子很多,没有蚊香之类的药物驱赶,被蚊子叮咬是常有的事。建矿队员们刚来的时候,许多人水土不服,免疫力下降,被感染了疟疾、丝虫病等。三年困难时期,许多人又因为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最多的时候,711矿医务室每天都有100多名职工来看病开药。药品匮乏,队员们就上山采草药,用土方子治病;食物短缺,队员们就种粮种菜,养猪养鱼,充分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建矿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其次是生产难。汪南江是第一批来矿的工人。他对《国资报告》记者回忆,打天井时,用的风钻机重量达45公斤,要把风钻机挎在胳膊上,爬十几米的木梯子。由于风钻机的气腿密封性不好,一进水就不好用,工人们就两个人抱着或者抬着风钻机打眼,打完眼之后满身都是泥浆水。

在主矿带80米中段开采时,巷道每小时涌水量达350-400立方米,水温达到54摄氏度,水大温高是工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连巷道内的墙壁都是烫手的,人在里面就像進了蒸笼,因此被工人们称为“火焰洞”。由于工作面温度实在太高,工人们打风钻的时候,需要4个人,两个人用风钻机打眼,一个人专门拿着水管给打风钻的人淋冷水降温,还有一个人作为替补。即便如此,仍然难以消除高温的炙烤。

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711矿每年都能超额完成任务,仅用两年就试采出了第一批铀矿石,提前半年全面投产。

最后是技术攻关难。1959年,为解决生产上重大的技术问题,711矿成立了技术革新领导小组。第一个技术攻关项目,就瞄准了一号主井。

这一年的4月,由苏联莫斯科设计局设计定位的一号主井下掘到130米中段时,井筒涌水量达到每小时300立方米,水温达到48摄氏度,再也无法下掘。当时,苏联专家建议在吊盘上安装卧泵,采取强行排水的措施继续下掘,但这个方法没有成功。

在技术攻关过程中,711矿组织张桂芝等几位年轻技术人员,一边查资料,一边实地勘察,经过不断研究和反复探索,对工作面采取了超前预注浆的技术,顺利地通过了富水区,将一号主井掘到了设计的位置。

王瑶心,1961年9月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矿山机电系,原本被分配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政治部装备部。由于711矿建设需要,王瑶心服从组织安排,成为了711矿建设者中的一员,被安排到预选厂筹建组,负责预选厂的机电设备安装及调试。

711矿预选厂的建设十分关键,可以提炼出合格的初级产品,从而大大节省运往他厂进一步冶炼的运输成本。

1962年1月,预选厂建设大会战打响了。整个会战工地,新落成的厂房内,从早到晚忙得热火朝天。711矿的领导、技术人员、工人们日夜奋战在预选厂,终于赶在当年4月20日将两台最关键的预选机调试成功并投入试生产。

在那一时刻,王瑶心和在场的技工李气湘、材料员范桂英等人激动得欢呼起来:“成功了!我们终于成功了!”

1963年10月,711矿预选厂冶炼出第一批合格的铀矿石,运往衡阳、甘肃等地进一步提炼和提纯。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当天晚上,711矿人从广播里听到了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整个厂区一片欢腾。

在后续的发展中,711矿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不仅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铀原料,还为我国氢弹、核潜艇的研制提供了稳定和高品质的铀原料。

彭云太,1971年通过招工进入711矿工作,在黨组织的帮助教育和培养下,1973年12月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之后,我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战斗力,不叫苦不叫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彭云太对《国资报告》记者说。

1975年开始,彭云太担任新组建的304青年掘进队队长,承担的主要工作,就是前文有“火焰洞”之称的主矿带80米中段开拓掘进任务。彭云太带领20多名青年工人,在“火焰洞”中奋战8年,年年超额完成任务,年年被评为矿先进集体。1977年,彭云太代表青年掘进队参加了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1979年8月,被二机部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年过二十五,月月三十五(班),天天把劲鼓。”彭云太这句流传甚广的口号,充分体现了711矿人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作为建设较早的铀矿,几十年来,711矿为全国其他铀矿山输送了各类技术人员超过3000人,可以说,中国有铀矿的地方,就有711矿人的身影。1998年,在711矿建矿40周年之际,原二机部部长刘杰欣然题词——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

再铸辉煌

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1994年,711矿停止井下铀矿石开采,转入地下和地表环境退役治理工作。2004年6月,711矿关闭破产终结。在此前的2003年10月,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的属地化协议,组建郴州市华湘社区管理委员会负责711矿关闭破产期间和破产后的日常工作,由中核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所属核工业湖南矿冶局进行管理。

完成历史使命之后,今天的711矿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2018年6月,711矿被国务院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核工业)”。2019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2月,被确定为核地矿光荣传统教育基地和郴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10月,被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授予“党性教育基地”。2021年7月,被确定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10月,入选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2022年12月,被授予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711矿以另一种形式,再铸辉煌。

“当年711矿的生产工具基本上是以手动工具为主,风动工具为辅,而且当时这里基本上是荒山野岭,还有疟疾传播,在这样极其简陋的生产条件、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下,711矿老一代员工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提供了合格的铀原料,充分体现了我们核地矿人‘三特别的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华湘社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建民说。

2023年12月,《国资报告》记者来到郴州市苏仙区,走进711矿旧址。曾经的专家楼、科技图书馆、矿区食堂、俱乐部被修缮一新,又保留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历史风情。铀矿主题的邮局、咖啡馆、饭店坐落其中。老人们三三两两在长椅上闲谈,一队队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这里观摩学习。曾经工人们战天斗地的711矿,已经成为一片古朴又新潮、功能多元又丰富的时尚街区。而在711矿全国工业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内,还保留着当年的历史记忆。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故事,记载了711矿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和参建者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许多参观者都泪湿了眼眶。

2023年1月,乘着第二届湖南省旅游发展大会的“东风”,郴州市携手中核集团,成功引入湖南电广传媒等市场主体,立足“国家工业历史文化街区、国家工业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目标定位,通过修旧如旧、还原场景,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极具沉浸式体验的年代时光小镇,全力建设全国红色教育基地和学生工业历史文化研学基地项目。2023年9月8日,在第二届湖南旅发大会前夕,711时光小镇一期打造完成,标志着“711”完成历史重启。

“无数为711矿付出青春的工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711人、711精神不应被遗忘。”郴州市苏仙区委书记黄志文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今天触摸到711矿苦难与奋斗的历史,感受到711矿激情与拼搏的历史,激励我们不能忘记英雄,更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2023年11月22日,郴州市十七中组织学生来到711时光小镇研学,八年级学生肖梓元参观后这样说。

漫步在711时光小镇,86岁的王瑶心百感交集地说:“感谢建设者,感谢大家没有忘记711矿。看着711重启,我的心也敞亮了!”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顾军表示,老一辈711矿人心怀铀矿报国之志。祖国一声召唤,他们不讲条件,不计代价,在荒郊僻壤的山沟里披荆斩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我国铀矿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七一一矿全国工业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再现了老一辈核工业人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能在这里寻找到核工业前辈们奋斗的足迹、感人的往事。

“这里将成为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及核工业精神的重要基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她将赋予我们勇往直前的无穷动力,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让生活在这里的核工业老同志及家属有更美好的生活、更加宜居的环境、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顾军说。

猜你喜欢
郴州市核工业铀矿
我的爷爷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铀矿地质勘探设施治理分析
来自广西的中国核工业“ 开业之石”
“质谱技术在核工业中的应用”专辑
核工业井巷建设集团公司简介
关于铀矿地质退役设施的长期监护
UExplore_SAR软件在铀矿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郴州市:夯实基础,提升环境监察效能
“构”筑不一样的精彩——郴州市第三完全小学“同课异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