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基于“健智”教育特色的现代化创新型学校
——绍兴市昌安实验中学“健智”课程实施方案的研制与实施

2024-04-02 09:23王莉萍浙江省绍兴市昌安实验中学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4年8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体系评价

王莉萍|浙江省绍兴市昌安实验中学

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教育思想的重要载体。学校课程既展示学校的教育特色,又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同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平台。课程文化引领学校特色发展,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如果能根植于学校的特色文化,那么两者必将相得益彰,发挥教育合力。为建设现代化创新型学校,绍兴市昌安实验中学立足“健智”教育特色,研制了“健智”课程实施方案。

一、背景分析与育人目标

(一)课程建设的基础

近年来,学校从人本角度审视和关注学生的成长,把学校发展与学生成长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开启学生智慧人生,逐步形成了“健智”教育特色:健——健德修心、健体润美,实践“健行”教育理念;智——求知笃学、求真提智,培养“智学”创新意识。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学校构建“健智”课程体系,并以课程建设为引领,实现教师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校课程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如下:

一是课程规划日趋科学化。结合创建省、市现代化学校的契机,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进行了深入探讨,重新梳理了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等发展要素,对学校课程进行了整合和定位,确立了“健智”教育特色,构建并完善了“健智”课程体系。

二是课程实施日渐规范化。根据“健智”课程的要求,学校坚持“源于学生、高于学生、合作创生”的课程策略,做到既关注学生五育融合的多元需求,又能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特色发展。每学年,学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校本拓展课程达30门以上,大大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

三是课程开发日益精品化。学校“健智”教育团队积极研发适应学生多元发展的校本特色课程,实现课程的系列化、多元化和特色化,每学年均有课程入选省或市级精品课程(群)。学校注重提供给学生更多选择、体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

(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校坚持课程育人,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奠定共同基础;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补充,兼顾差异”的课程体系架构上,还需要进一步梳理与统整;在深化“善言兴教、智为卓学”办学理念,开发彰显新时代科技力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校本课程上,仍需进一步探索;在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劳动教育、综合实践、跨学科学习,引领教师共同深化五育并举的课程改革之路上,还任重道远;在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创新评价机制,提升评价质量,科学开展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上,还存在亟待解决的系列问题。

(三)育人目标

良好的教育就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充满终极关爱的教育,我们不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当下,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教育要有温度,教育的温度在于让学生充满自信,让学生不断收获成功,向学生传递知识、方法以及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学校把育人目标定位为“厚德、尚理、笃行、健智”,其中“健智”就是强调健强不息、智慧无限,即健康体质、健全人格,求知笃学、求真提智。

在课程目标的定位上,学校力求做到“五给”: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创造。

二、课程体系与内容

(一)课程体系架构

学校课程规划团队立足现实,在师生两个群体中作了深入调查分析,了解师生对学校课程目标体系的理解与愿景。调查发现,大部分师生认为,学校课程目标主要应该定位在启智润慧、健康生活、美育熏陶和实践创新四个方面。学校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机地统一于学校教育中,形成了在目标上各有层次、内容上各有侧重、功能上各有分工的学校“健智”课程体系。

学校依据“立足基础,追求卓越;因材施教,多元发展”的教学策略和“求知、修心、笃学、健美、创新”的育人策略,以“合格+特长、规范+选择”为课程设置的基本导向,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三类课程形态为基本框架构建“健智”课程体系,具体分为“健”课程(取“鸿健:知识丰富而有深度;通健:为人豁达而有作为;行健:刚强劲健而有朝气”之意)和“智”课程(取“明智:通达事理,静思明辨;才智:才能卓著,富有专长;睿智:见识卓越,富有远见”之意)两大系列(如图1所示)。

图1 绍兴市昌安实验中学“健智”课程体系

(二)课程内容设置

“健智”课程将核心目标定位于“健行致远·智学明志”,以“塑造健全心智和健康体魄,赋能创新思维和多元发展”为基本思路,以培育“厚德、尚智、健体、润美、行知”的“健智”学子。其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绍兴市昌安实验中学“健智”课程的基本结构

“健智”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奠定学生的共同基础,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补充兼顾学生差异。国家课程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要求,设置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人文地理、科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所有学生按规定修习。地方课程分通用课程和专题课程,注重利用地方特色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认识家乡,涵养家国情怀。校本课程由学校组织开发,设置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和实践探究课程,强化实践性、体验性和选择性。三类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旨归,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睿智的智慧、健康的体质、审美的情趣和行知的能力,确保五育并举,共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学校的总体课程设置及周课时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绍兴市昌安实验中学的总体课程设置及周课时安排

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把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举,做到校内引导和校外活动融合、课内和课外联系、线上和线下结合,共同构建适应学生多元发展的校本特色课程,并以统一性为主,兼顾拓展性和差异性,实现课程的系列化、多元化和特色化。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时代在进步,教育要发展。《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教师“如何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给出了清晰的答案。实施新课程、落实新课标、构建新课堂,是当下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唯有深研《课程方案》,吃透课标精神,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快地适应学生多元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课程实施路径

学校在构建“健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课程实施的三条路径,即: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专题化和校本课程特色化。

1.国家课程校本化

学校通过课程内容重构,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将学科素养与社会实践结合,将科技学习与人文思想结合,教师通过开展学科整体教学、跨学科主题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的学科知识,形成基本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存状态。

《课程方案》明确提出“强化学科间知识的关联”,要求每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以增强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为全面提升各门课程协同育人的效力,学校统筹设计各门课程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构建了跨学科融合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如图3 所示),开发了“健·行”劳动课程群(包含“悦心·健行”生涯规划课程、“致知·行远”社会实践课程和“敏思·慧行”创意智造课程)。“健·行”劳动课程群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两大系列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学科课程以学科研究性学习和劳动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活动课程以日常生活类劳动、实践服务类劳动和主题教育类劳动为主要内容。学校融合传统劳动项目与数字化背景下的创新劳动项目,整合家校劳动与社会实践,把劳动教育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

图3 绍兴市昌安实验中学跨学科融合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2.地方课程专题化

地方课程强调综合性,注重不同学习领域、不同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学校引导教师通过专题化的研究性学习、场馆式的实践性探究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家乡,丰富体验,拓宽视野,增强综合素质。如学校开展“我为家乡做规划”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问题解决和实践活动中,并形成有效的探究成果。

3.校本课程特色化

学校把创新教育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积极打造“敏思·慧行”创新实践课程群(如表2所示),构建了创新教学七步法:情境导入、简单任务、知识讲解、扩展任务、创新引导、协同创作、作品分享。学校创建“健智”科普教育馆和创新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了课程实践的时间和场地,开展“分散+集中”“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短课+长课”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创新实践课程群的实施,旨在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

表2 绍兴市昌安实验中学“敏思·慧行”创新实践课程群

(二)课程评价方式

1.完善综合素养评价体系

学校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品德表现、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四个维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个维度以A、B、C三个等第呈现,分别代表“优秀”“合格”“需努力”。学校每学年评出“文明之星”“创新之星”“体育之星”“艺术之星”和“劳动之星”五类“健智”学生。此外,通过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等方式,学校引领学生在课程评价中学会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同时将学校评价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实现评价的全覆盖。

2.规范学科课程评价制度

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学校积极探索构建科学、合理和全面的多元评价模式,规范学科课程评价制度。学科课程评价注重学生学科内容掌握、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果等综合表现。每门课程的评价包括学科习惯养成指标、学科素养指标、学科知识点掌握指标等三个方面。学校强化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同时强化考试评价,注重其与课程标准、课程教学的有机衔接,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3.明确拓展课程评价维度

拓展课程的评价以完善课程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改进教师教学为主要目的,主要从课程、教学、学生三个维度进行。

(1)对课程的评价包括对课程内容主题的适切性、科学性、可操作性,课程实施过程的系统性和开放性等的评价。在课程开设前,申报教师提交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安排、课程内容、课程实施预期效果等材料,学校课程规划小组对课程进行预评估,进行可行性论证。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学校教研处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座谈及巡课等手段,对课程开展情况进行过程性检查和终结性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包括对课程资料收集、课程实施监控、课程成果展示和师生参与状态等的评价。教师要根据评价及时对课程进行总结、反思和调整。

(3)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态度、作业情况、活动情况等;二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成果等。

四、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管理保障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各处室长为组员的“义务教育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课程实施目标,根据《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试行)》,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制订《绍兴市昌安实验中学课程实施方案》。领导小组全面推进实施并统筹安排各学科教学,组织教研组编写课程纲要,有效实施课程计划,指导、评估、检查“健智”课程的有效实施,定期对各类课程的实施需求开展调研。

(二)师资保障

学校积极构建“三层五训”教师培训体系(如图4所示),引领教师提升课程开发力、架构力和执行力,切实保障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课程的有效实施。

图4 绍兴市昌安实验中学“三层五训”教师培训体系

(三)经费保障

学校把课改经费的投入纳入全年预算,统筹安排各项费用,为课程内容编制、课程特色项目评比、课程改革创新实践展示、课程所需材料、专家指导引领、外聘教师授课等提供经费保障,确保学校课程建设的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体系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