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景观设施设计的文化传承

2024-04-03 14:31赵瑞雪
美与时代·上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脉重庆设施

摘  要:随着城市地上空间的不足,城市建设开始向地下索取,地下空间的开发设计已然成为城市开发建设的热点问题。在国家“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背景下,重庆轨道交通建设也得到了如火如荼的开展。文章以北京奥运地铁支线及下沉广场空间为例,分析了其文化脉络在景观设施中的传承方法,以期为未来重庆地下空间景观设施设计提供可参考的研究案例。

关键词:本土文脉;地下空间;景观设施;传承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基于场所记忆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环境设计研究——以重庆为例”(KJQN202001423);2022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双城经济圈战略下成渝地下空间景观设施创新设计策略研究”(22SKGH422)阶段性研究成果。

由于城市环境污染加剧、生态格局破坏严重、城市交通严重堵塞、城市公共空间大量减少等原因形成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城市想要继续发展建设就必须向地下索要空间。虽然地下空间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带来了通行的便利,但地下空间往往给人阴暗、不安全等印象,因此,合理开发地下空间设施环境,统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地上空间的关系,使其重新成为城市景观设施建设的重点内容已迫在眉睫。

文化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发展而成,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人文要素,是城市风貌的精髓,也是形成城市地方特色的核心内容并具有强烈的识别性,同时也是我们感知城市的重要元素。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继承和发展城市原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随着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地下公共景观设施已然成为承载、体现城市本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一、重庆地下空间景观设施现状

随着重庆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对生活环境质量需求也在快速提升,现有的景观设施不仅从类别和形式的多样性上已不能满足重庆市民日常室外活动的生理需求,还由于它的千篇一律,也影响了重庆城市的个性化形象,让市民得不到精神上的需求。特别是在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的大背景下,重庆着力发展建设地下轨道交通后,重庆地下轨道公共设施的本土化设计已跟不上重庆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速度,因此,大力创新发展重庆地下轨道交通空间的公共景观设施建设已然成为了重庆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紧迫的任务。

二、本土文脉在地下景观设施中的延续:以北京奥运地铁支线及下沉广场空间为例

(一)北京奥运地铁支线及下沉广场空间改造的背景与概况

2001年北京成功申奥后,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要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势在必行。相较于伦敦、东京等城市,北京的地铁建设的速度和规模远远落后。同时北京的地铁建设也落后于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步伐,北京轨道环境急需创新改造。

我国对于地下轨道交通空间的设计一直沿用统一设计、套路化的方法。奥运地铁支线作为国门线是国人和世界来宾去往奥运场馆的重要通行线路,它代表了城市的形象,是城市风貌的呈现场所。所以设计师必须在设计之初考虑到功能、艺术化效果与文化内涵的真正结合,而不能固化在套路化的设计中,需要真正呈现出代表北京、代表中国的本土文脉。

(二)北京奥运地铁支线及下沉广场空间的总体理念

奥运地铁支线全长4.523km,一共有4个站点,它是为提升北京在奥运会期间的地面绿化率和交通通畅而专门在北京南北中轴线上设计修建的地下轨道交通站[1]。它的出现不仅拓展了市民的地上公共活动空间,还提升了奥运中轴线的整体景观环境。

奥运支线是人们到达奥运场馆的重要核心交通路线,该地下交通空间中的景观设施担负着让世界了解中国特色文化的传递作用。该项目是由中央美术学院主持设计,以“空间艺术化”为设计构思,每个站点根据区域环境的不同特征,采取一站一景的设计思路。车站还设置了许多体现北京元素和奥运元素的景观设施,这样不仅强化了各站的识别性,还能很好地建立各站与其所对应的地上空间区域之间的文化脉络关系。北京用富有浓郁中国味的地下交通站空间环境迎接远方的客人,向世人展示我国首都北京的本土文化脉络,让地下交通空间成为各具特色的文脉展现舞台。

(三)北京奥运地铁支线及下沉广场景观设计策略

1.尊重、联系地上区域场所景观设施特色

在设计中尊重、联系区域地上场所景观设施在城市地下景观设施设计中非常重要,它能够让所设计的场所景观呈现独特的区域文化气息,不至于形成千篇一律的城市地下景观。在奥运轨道站空间中,空间艺术化设计随处可见,设计师将老北京的城市风貌片段浓缩进了每个站点空间的地下景观设施中。

森林公园南门站。出站后便是北京的森林公园,为了在地下空间中呼应地上景观,该站点将立面承重柱与顶面造型结合形成独特的参天大树,左右两边交错的造型树枝所形成的空隙嵌入灯光照明,从树杈缝隙中照射出的斑驳光影,极具氛围感,仿佛身临其境穿行于森林公园中[2]。这样具有视觉感和场所感的空间设计方式能触动人们的心灵,带动人们的情绪,引发人们的共鸣,让人们即使行走在地下空间也能辨别方位。

邻近奥运主场馆的奥林匹克中心站。该站也沿用了森林公园南门站地上与地下景观呼应的设计思路,站点空间以运动元素作为设计主题。车站站台的透明玻璃上被各种运动项目的人物剪影所装饰,站点内部的承重柱表面被布满了蓝色抽象的运动小人。立柱造型延伸到顶面,顶面采用了充满韵律感的褶皱造型,通过投射灯和暗返灯带的烘托,站点内部空间光影感变得柔和而有层次感 。

北土城站紧邻北京元大都土城墙遗址公园,该遗址出土了一件青花凤首扁壶。因青花瓷出现于唐朝,兴盛于元朝,所以青花瓷在该站点具有独特的文化代表性。設计师将该元素进行提炼、重组后展现在站点的立面造型上既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又能清晰地向行人传达该站点的区域位置,同时也展示了该站点的本土文化。人在其间走仿佛置身于古典艺术展,生动地展现了充满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北京。

奥林匹克公园站。出站后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便映入眼帘,站内设施也巧妙地呼应水立方“水”的设计元素。内部空间界面随处可见水泡元素,例如顶棚造型形状、灯具形状、地面导向系统等。站台玻璃门上印有赖以水生存的海洋动物剪影图案,让人不由浮想联翩。同时,该站点空间出站口还与极具本土文化脉络的下沉广场相连,有效地将本土文化进行串联,形成了完整、清晰的区域文化脉络。

奥运地铁支线站点空间景观设施呼应地上景观达到了在不同区域区分不同景观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地下空间。通过在地下轨道空间中营造本土文脉,从而在北京城市地下空间中留下了一道独特的奥运文化风景线,通过区域本土文脉的挖掘与再现创造出北京新的城市面貌。

2.传统文化符号的存续

传统文化符号的赋予是指通过提炼城市历史景观设施中的传统文化符号,然后将其运用到城市地下新景观设施中以达到本土文化传承的目的。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合理创新使用,能够更好地在地下景观设施中体现文化传承性和创新性,但切忌将传统文化符号简单地拼贴在城市地下景观设施中,而是要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创新设计。极具中国文化元素的奥林匹克下沉广场与位于北京奥运中轴线上的奥林匹克轨道公园站相连,下沉广场将北京、中国特色的文化进行提炼并符号化地运用于景观设施中,让穿梭于景观设施中的人们感受到老北京、中国的本土文化脉络。

2号院—古木花厅。该院落在传统的三进制四合院中以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灰瓦”作为装饰主角,结合玻璃、不锈钢等现代材料,运用点线面的构成法则,重新再现了中国传统的花窗、景墙等景观设施,向世人展示了北京四合院的空间意境,以及北京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本土民居特色。

3号院—礼乐重门。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堪称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该院落以传统儒学思想礼乐文化为设计主线,由中国特有的吉庆大鼓、铜萧和青铜编钟三大标志性景观设施组成。设计师将庆祝重大节日或事件的红色大鼓作为营造自动扶梯空间感的构筑物,用该景观设施向远方的客人表达出北京欢迎你的寓意。将铜萧形态运用到景观灯柱上,利用萧上的孔洞映射出五彩斑斓的灯光。微风拂过铜萧,钟磬铃发出回旋婉转的优美声音,仿佛演奏出了一首和谐、共赢的乐章,巧妙地将古典礼器创新运用在国际盛事舞台。

3.景观设施意境的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喜欢运用含蓄、富有想象力的空间营造方式,人们身处这样的空间除了能够感受到眼前的景观,还能对当前景观进行联想,并对其产生意境升华。例如,在空间布局方面通常采用框景、借景和迂回曲折的空间分布形式,达到小中见大的趣味性景观效果;放置情景式景观设施小品,让人们联想起生活场景的片段。与北京奥运地铁支线相连的地下广场六号院就充分运用了意境营造的方法。

6号院—合院谐趣,设计师提取了传统四合院的院落精髓,利用不锈钢造型出四合院屋顶外轮廓,保留四合院的立柱结构,省去墙体界面,形成室内与室外紧密联系,既方便了行人在该空间中行走、穿梭,还能形成独特造型的框景窗,让行人在有限空间里感受到一步一景的景观效果,增加人与景观设施的互动。院落边的立柱上悬挂着高低不同的红色圆盘造型,低矮时给人提供休息,高挂时呼应奥运会标志,象征大红灯笼。晚上华灯初上时,行人仿佛穿梭于老北京的大街小巷,格外具有意境氛围。

三、本案例对重庆地下景观设施设计的启示

北京奥运地铁支线及下沉广场空间的景观設施设计给了重庆地下景观设施设计很好的启示——在重庆地下轨道交通景观设施的设计中可以融入本土文脉,让城市地下空间变成地上空间文化存续的载体,从而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战略背景下让重庆的城市发展与城市的文化脉络在地下景观设施中延续并同生。

(一)区域代表性(自然/人工)景观的植入

重庆在城市地下景观设施设计中必须呼应地上代表性自然景观或人工景观,这样可以将地上景观与地下景观进行紧密连接,让原本千篇一律、没有方向感的地下空间增添个性化、特色化与导向型特点。同时还能有效地将地上标志性景观延续到地下空间中,达到传承本土文脉的设计目的。

(二)熟悉空间尺度的营造

芦原义信说:“关于外部空间,每20-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3]空间尺度的不同比例关系可以影响该场所里人的心理情绪,在重庆地下空间中进行合理尺寸的设计,不仅能让人产生舒适的心情,还能通过在地下空间中营造人们熟悉的空间尺度,如街道环境尺度、生活场景尺度等让人们从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场所回忆,从而提升地下空间的熟悉度和整体环境质量。

(三)事件与情景记忆的再现

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西蒙兹说过,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规划的不单单是场所、空间和物体,而是考虑了功能的前提下对人体验的设计,然后再对形式和质量进行优化[4]。重庆地下景观设施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后还应该满足人们的体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与设施互动交流,达到人与景观环境的和谐同生,让人成为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件与情景记忆的打造就是通过景观设施的创新设计让人们通过主体感知,利用想象力引发共同记忆,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共鸣,这便是本土文脉融入地下景观设施中所激发的深层次的场所记忆,也是通过事件记忆与情景记忆再现打造地下互动性景观设施的意义所在。

四、结语

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的出台和重庆地下轨道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地下交通站空间成为了城市面貌展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构成地下交通空间环境的景观设施已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想要建设好地下交通空间站环境就要设计好地下景观设施。重庆作为发展中的新型经济城市,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有着厚重的文化景观,在面对城市地下交通站空间景观设施设计时我们应该借鉴、创新一切可行的设计策略,同时结合重庆特有的本土文脉,只有这样,才能在地下轨道站空间建设中增加城市活力与个性,形成独树一帜的城市风貌。

参考文献:

[1]曹宗豪.北京轨道交通车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世界建筑,2008(8):74-83.

[2]叶宁.北京地铁奥运支线空间设计[J].世界建筑,2008(8):84-93.

[3]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273-274.

[4]舒尔兹.存在·空间·建筑[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33-34.

作者简介:赵瑞雪,硕士,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二级风景设计师、中级园林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文脉重庆设施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重庆客APP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民生设施非“摆设”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