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县英谈村街巷空间景观特质探析与保护研究

2024-04-03 04:23吴赢利郝卫国
美与时代·上 2024年2期

吴赢利 郝卫国

摘  要:英谈村作为邢台县历史文化名村,受地方自然地理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形成了极具地方色彩的街巷空间景观。本文基于对景观特质形成因素和景观特质辨析方法的梳理,从英谈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脉络出发,探析了邢台县英谈村街巷空间景观特质,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英谈村;景观特质;街巷空间景观

“景观特质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体现其空间异质性,即是与其他场所不同的特定场所感受的因素。”凯瑞斯·斯万维克(Carys Swanwick)认为,人类的感知能力将土地变成了景观的概念,而景观特质因不同地域景观关键要素的特殊组合形成,是产生“地方感”的重要来源。

一、乡村景观特质的认知

“纳赫姆·科恩在《城市规划保护与保存》一书中对城市景观特质释义如下,即独一无二,与其它任何地方不同的特质,包含自然美学和历史文化特质双重含义。历史文化特质通常与地域文化和传统思想息息相关,而自然美学特质则体现在地理风貌与认为造物的遗留与保存上。”[1]同样,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在特定的历史背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模式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殊性的景观形式,其外在风貌和文化内涵与其他区域有明显不同[2]。

二、乡村街巷空间景观特质的形成因素

(一)自然地理

1.地形地貌

乡村街巷空间景观特质是在既定的区位条件与自然环境之下形成的,地形地貌是乡村街巷景观特质形成的宏观基础。过去村落在建设之初,没有足够的技术手段和生产材料改造自然地形,村民都根据场地条件营建住所,可以发现村落位于地形起伏变化丰富的山地、丘陵地区的住宅建造往往与等高线平行,受建筑围合而成的街巷空间边界自然也呈现不规则的形态。

2.气候水文

在过去,依附于农业种植的村落只能充分运用自然条件,来满足通行、排水、御寒等居住需求。例如,在气候严寒的北方,村落建筑墙体大多厚重敦实,多以石材、土坯等材料砌筑,外层还覆盖有泥土,以求达到保暖功效,街巷围合实体比较笨重不便做造型变化,给人厚重之感。而南方雨季温暖湿润,对街巷、院落和建筑物的通风及快速排水的功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南方街巷和建筑空间在整体的造型结构上给人灵巧、通透的视觉感受。

(二)历史民俗

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是通过物质层面影响了乡村街巷空间景观的形态、肌理和色彩,能够使人们轻松地辨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吸引力。除此之外,地方文化、民风民俗等,也会通过非物质层面在无形之中通过“软实力”方式来体现乡村别具一格的风貌和意境。

(三)自然与历史影响下的地方建造材料与建造技法

区域内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历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区域内乡村的建造材料和建造技法,形成了不同的街巷空间景观风貌。在过去交通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对外地材料、工艺的使用会花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所以村民只能广泛使用当地简单易得的建造材料;固定的材料选择也衍生出了专门的建造工艺,影响了建筑物的色彩、肌理,是造就不同地区街巷空间景观特质的重要一环[3]。

三、景观特质探析方法

本文在研究前期广泛收集了邢台县地区乡村地理、历史、民俗等相关文献,并深入英谈村进行实地调研,从专业理论上以及实地感知上对邢台县英谈村有着充分的了解。因此本文从地域性、历史文化性、地方建造材料与技法三方面作为辨析村落景观特质因子的原则。地域性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对其研究是进行景观特质剖析的基础和前提。地域性的形成离不开三个主要因素:本土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气候水文。本文所研究的英谈村位于西部太行山区,地势高差较大,属于典型的山地地形。其次是历史脉络、文化类型;最后是实地走访对具体的建造材料与技法的感知,剖析邢台县英谈村街巷空间景观特质[4]。

四、邢台县英谈村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分析

(一)“七山一滩二分田”的自然地理因素

英谈村位于西部太行山区,西部太行山区独特的“七山一滩二分田”的地理风貌造就了英谈村的布局形态;在村落外围,有成片的山体将村子包围,整体景观宁静质朴,充满生活气息。村子布局随地势起伏横向的分布在坡地上,进深空间有限,有内凹式、外凸式、混合式三种,与周围山脉、河流构成很好的对景关系。村落高低起伏的三维空间展示出不同景观的交替与叠加,如街巷侧界面、建筑轮廓线、近山借景、远山背景等一系列特色山地村落景观,表现出立体饱满且层次丰富的景观序列。

(二)以邢襄、关隘、古道商业为根基的历史文化因素

邢台县属于太行山文化带,受地理环境影响,在朝代交替之时会有各种军事集团进入太行山屯兵设寨、争夺厮杀、争抢商道,由此衍生了关隘文化以及古商道文化两类分支。受关隘文化的影响,邢台县境内不仅遗存了许多山寨、烽火台,就连许多传统村落也多为堡寨形式,在满足居住的同时也能满足军事需要。邢台县西依太行山脉,向西越过西部的崇山峻岭就到了山西的界域,而向北则可直达保定、北京,所以自古以来邢台县内就有许多通往重要城市的商业古道。县内众多的古驿道中比较重要的有英谈古道、马岭古道、黄榆岭古道等。

五、邢台县英谈村街巷空间景观特质探析

(一)空间格局与尺度

1.空間格局

英谈村的街道师法自然又充满理性,为顺应现有地理地势现状与满足村民生活需要而形成了层次分明、尺度多样的街巷空间。英谈街巷沿着地形与山溪走势曲折多变,整体格局呈“树枝状”,即分支街巷很多但出入口却只有少数几个。村内主街整体呈东西走向,与南面水系平行,多条支路向南北发散,各条支路之间又连接着东西向的街巷道路,共同构成了英谈村纵横交错的山区街巷空间网络。同时,受地形以及建成环境的制约,英谈村内的民居建筑在排列时多做扭转,形成了一系列形态各异的街巷空间,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视觉效果。

2.空间尺度

英谈村巷道高差变化复杂,尺度分明,由宽到窄,街巷尺度D/H比值大多≤1。依照空间尺度可以将英谈村街巷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道路是主街空间,指英谈中心街,连接村落东西两端的街道,即过去用于通商的英谈古道。第二级道路是位于主街以南的英谈南街,临近村落南面河流,也呈东西走向,但道路尺度略小于英谈主街。第三级道路是民居院落之间的石板小巷,狭窄曲折,是街巷空间宽度最小的一类,最窄处仅供一人通过。

(二)街巷空间形态走势

1.街巷走势之“Z”

英谈村以2层和3层的建筑居多,分别位于不同的标高之上。每层的使用空间借助院落外部的主街道、巷道或石台阶相连,建筑内部没有楼梯。如果人们要进入到另一标高楼层的房间就需要通过室外与建筑相连的街巷空间来进入,所以英谈村内部街巷空间呈现出平行于登高线,呈“Z”字形逐级上升分布的形态特质,这也是当地流传的“一层一个院,无梯能上楼”的说法来源。从地域性与历史文化性来说,英谈村“Z”字形街巷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与英谈村地势起伏较大有关,村子除去必要的耕作用地,用于建造房屋的用地十分稀缺,这样的布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室内居住面积。二是受关隘文化影响,为增强村子的军事防御能力,迂回多变、走向迷离的“Z”字形街巷极大的加强了村落的防御能力(如图1)。

2.街巷走势之“峤”

“峤”形陡巷与“Z”字形街道的形成原因相似,多半受当地地形地势的影响。因为在山地民居中,层层递收的山地缩小了房屋的“进深”,且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退让空间有限,限制了民居院落的平面伸展,形成了巷道陡急而狭窄的空间走势特质。不同的是,“峤”字形街道主要是满足村内竖向交通的需要,这也是英谈村街巷空间比较有特色的地方之一。村内汝霖堂和德和堂之间由于两座建筑距离很近,形成一个“峤”巷,两座建筑之间高耸的石板路最窄处只有0.8m,这些台阶也被村民称之为“石梯陡巷”,沿着石阶步步登高,不用楼梯就可以逐层进入各家宅院,如同一线天梯,在心理上给人冷峻尖锐的压迫感(如图2)。

3.街巷走势节点——寨门

英谈村四个方向都有寨门,位于“树枝状”街巷空间的起始处,建造材料为当地山石,皆为圆拱结构。东寨门是村庄主入口,整体高约6m,寨门左侧的黑色石碑上写着“英谈”两字。村落的西寨门与南寨门均是在延绵的石墙上开凿而成的拱型门洞,局部装饰上没有东寨门细致,使用频率仅次于东寨门。北寨门由于靠近村落北面的高山,地势险要以及使用率低的原因,导致其年久失修,已经逐渐埋没于高山从林之中。

英谈古寨的寨门呈拱券式,寨门分为内券和外券,外券小于内券,从外部看给人入口门洞尺度很小的感觉,与寨墙一道强化了整个空间的围合性和封闭性。其中东寨门作为村庄主入口在建筑构造上颇为讲究,拱门上设有箭楼,窗扇为木结构,剑楼在南北山墙上开门,东西两个方向开设窗户。其中箭楼面东处的窗户(外窗)尺寸较小,主要是有利于查看敌情时隐藏,整体保存完好。在建造结构方面,寨门门券的上部有横穿的过梁,过梁的两头有圆孔与门券下的门轴石相对。门板足有三寸来厚,一扇大门是由五块柞木拼成,浑厚敦实。在内券木门两边设有对称的的洞口,遇到战乱时,紧闭寨门,接着用木头横向挡住,操作流程简单却十分坚固。

4.街巷空间景观铺装

英谈村倚靠大山,盛产石材,在村落建设之初,除了用周边石材建造房屋,还经常用作村落街巷的铺装材料。村民将单一的原材料进行加工满足不同的建造需要,形成了英谈村厚重、古朴、自然和谐的街巷空间景观特质。英谈村中心主街整体采用大块不规则的红砂岩铺装,局部用小块毛石填缝。而英谈村内的巷道相空间相对于主街私密性较强,与村民自家院落联系密切,所以在铺装上也相对精细,均采用加工而成的长方形石板,局部已经老化的方形石块村民会用新的来代替,而村民自行替换的石板与巷道铺装基底多数为同一种石材,很好的延续了巷道水平界面和垂直界面材质统一和谐的景观风貌,使村内街巷空间景观特质仍具有较强的整体性、连续性。

5.街巷空间景观小品

英谈村街巷空间小品主要分为生活与手工艺两大类,首先生活类包括村民日常使用的石磨、石碾、石臼、石杵、石槽等石头建造的农业生活用具。其次,街巷空间中比较能体现地方景观特质的生活类景观小品是每家每户周围都摆放着的红石板。这些红石板的来源与用途据当地村民描述是因为村子里的屋顶不用砖瓦而都用经过村民加工后的薄石板覆盖,但这种石板太薄,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些石板会出现破裂、脱落等功能性损坏,在过去村民就会用传统的方式与材料对古村进行修缮,而村民家周围的这些石板就起到了临时替换的作用。但随着村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户人家的屋顶都用上了防水材料,而这些石板就保留下来了,成为了街巷空间景观小品的一种。

受古商道文化影响,英谈村村民从村内古驿路来往贸易繁忙的景象中受到启示,渐生开放之心,饲养并大量引进牲畜,纷纷走出去经营驮运贸易,在其商贸鼎盛时期,村子来往商客络绎不绝。所以与皇寺村类似,崔路街巷空间中遍布石凳等休憩类景观小品。除此之外,英谈村街巷两侧的外墙墙壁上还随处可以看到拴马桩,有的凸出墙外,有的凹陷墙里,各不相同。有的一面墙上多达五六处。沿街两旁的院门口还有大量用于喂马的石槽,上下马石等景观小品。石槽、拴马石无不体现着英谈村过去作为商驿要道的繁荣景象(如图3)。

六、街巷空间景观特质保护方法

通過对英谈村街巷空间景观特质的分析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乡村公共空间由于不同的地理风貌、历史文化、具体建造材料的不同,都拥有其自身独特的景观特质,它们是各地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指乡村公共空间独特的个性,即是那些会激发人们历史感及空间美感的东西。

(一)遵循自然地势主导景观基底,维系乡村聚落整体空间形态

自古以来,乡村与周围自然地势相互依存,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既是传统乡村生态系统的基础,也构成了乡村景观的总体骨架,是控制乡村景观特质的关键因素。在乡村整体环境中可以看到连绵不断的山体、一望无际的耕地,山区乡村被环抱在群山之中、平原乡村被环抱在田野之中,形成独特的空间肌理与特定的村落密集度,呈现了不同的地方文化与环境特质。乡村街巷空间景观特质是基于乡村独特的整体空间形态而存在的,维系乡村聚落整体空间形态,实际上就是维系乡村周边的自然环境、路网布局以及维护乡村街巷尺度关系,控制新建设地块的范围和建筑密度,延续乡村街巷景观肌理,对新的建设进行控制与引导;从多维空间保护乡村整体空间形态。

(二)把握乡村历史文化脉络

乡村公共空间景观优化应在原有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历史文化是乡村发展与建设的根基,乡村历史愈久,其历史文化的积淀愈加深厚。乡村历史文化不全是以物化的形式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但是可以通过物化的形式体现出来,只有在把握乡村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探析乡村街巷空间景观。

(三)继承地方建造材料与方法

乡村缺少城市的经济优势,公共空间景观的建设材料与方法虽相对单一,却接近民情风俗。地方建造材料与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街巷空间景观的整体肌理、色彩等内容[5]。乡村街巷空间景观的新建及改造中应挖掘当地特有的建造材料与方法,在注入新的活力与现代服务功能的同时,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街巷空间景观。

七、结语

邢台县地理地形多样、文化类型丰富,县内分布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名村,但在县内近年来的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街巷空间景观“同质化”“类城市化”等多方面的问题,急需要在建设过程中推广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本文以英谈村街巷空间景观为例,基于景观特质视角提出了街巷空间景观特质保护方法,即遵循自然地势主导景观基底 、维系乡村聚落整体空间形态、把握乡村历史文化脉络和继承地方建造材料与方法,为维系村落街巷空间景观风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谭柳.古村落景观特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2]科恩.城市规划的保护与保存[M].王少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李文嘉.幼儿园儿童玩具设施的设计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4]陈倩.试论英国景观特质评价对乡村景观评价的借鉴意义[D].重庆:重庆大学,2009

[5]邢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邢台市志[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6]卢世主,裴攀,张琪佳.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73-74.

作者简介:

吴赢利,硕士,湘南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郝卫国,博士,天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