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

2024-04-03 20:10曾丹罗玉双谢中国
养殖与饲料 2024年2期
关键词:鱼类水产思政

曾丹,罗玉双,谢中国

湖南文理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课程是教育最为微观的载体,解决的也是教育最为根本的问题——培养人。课程思政则是要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和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战略举措[1]。在2016 年12 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同频共振[2]。2017 年12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再次明确强调:“十大”育人体系,课程育人排在首位。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要进行有机融合,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3]。2020 年5 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更是明确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覆盖到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程[4]。高等院校农科专业应肩负时代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培养知农爱农,求真务实的新农人,课程思政则是实现该目标的有力工具之一。

1 构建科学合理的《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在全面推动“新农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以新农科人才教育理念为引导,以服务和引领行业和地方经济为宗旨进行改革[5-6]。水产养殖专业应立足于培养有责任担当、水产情怀、过硬技术、创新精神的“新水产人”,引导学生树立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理念,积极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助力[7-8]。《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学内容力求反映国内外水产养殖领域的新动向。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鱼类增养殖学》课程不仅要有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而且应充分融入思政目标,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在要求学生掌握鱼类增养殖原理与方法、树立生产安全意识、强化水产养殖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等。

2 模块教学内容设计与课程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

“鱼类增养殖学”课程内容可分为5 个模块:模块一·绪论、模块二·水产养殖专业基础、模块三·鱼类人工繁殖技术、模块四·鱼类鱼苗培育技术、模块五·食用鱼养殖技术。根据每个课程模块的具体内容挖掘典型案例与事件,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使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教育有机融合,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完成课堂德育。

2.1 模块一:绪论

本模块是该门课程的导入,旨在让学生了解鱼类养殖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渔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发展理念。

1)鱼类增养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事件,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了解鱼类增养殖的过去并展望未来,对于国家的农业、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介绍鱼类增养殖发展历史的同时,引发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自信。中国是世界上池塘养鱼最早的国家,公元前460 年左右,范蠡的《养鱼经》详细地记载了池塘养鲤的方法。中国不仅养鱼历史早,还选育了很多优良品种,有些现已被引种到国外,如鲤鱼现已成为世界广泛养殖的淡水鱼类等。在课堂中穿插中华鱼文化的传播与分享,可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

2)淡水渔业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但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等原因,淡水渔业资源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压力。如何保护淡水渔业资源并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讲述现状及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可取的应对策略,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在介绍增养殖品种的同时,引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意义。通过引用《中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蓝皮书》的内容,结合当前渔业资源现状,突出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的意义,强调保护环境和珍稀野生鱼类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于山水都是生命共同体概念的理解,根植保护生物多态性及其基因库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加强科学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义务与责任意识。

2.2 模块二:水产养殖专业基础

本模块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基础,掌握养殖水域水环境控制技术。

1)在讲解养殖鱼类生物学习性的同时,通过实例讲解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具体的养殖生产中,生产者应根据每种鱼类的特性,制定适应的养殖方案。只有提前掌握鱼类发病规律,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积极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

2)保护与修护养殖水域水环境是养殖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养殖生态与自然生态需和谐统一,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观的导入[9],提炼出以“绿色生产,健康养殖”为主题的思政话题:实施水产绿色生态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将专业知识中的绿色生态养殖理论与“绿水青山”理念有机结合,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让学生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及时转变生产观念,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可持续的水产养殖业。

3)以近些年频发的鳄雀鳝事件为契机,提炼出以“保护生态,科学放生”为主题的思政话题:教导学生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科学地放生是保护野生动物、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有效举措。通过生活中真实案例的分享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从而更好地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科学放生的意识。

2.3 模块三: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本模块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鱼类人工繁殖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掌握几种主要养殖鱼类的人工繁育方法。

1)在讲解不同鱼类人工繁殖方法时,将往届学生繁殖生产实习中的实际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在学生中弘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并借此教导学生在来年的亲鱼培育、催产和孵化实习过程中要细心、认真、负责。

2)鱼类人工繁育是渔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根据鱼类繁殖习性(如性腺成熟时间、产卵类型等)制定合适的人工繁殖方案。通过“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案例的讲解,帮助学生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精神。

3)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民生的大问题,在本模块教学中还可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和社会责任感。教导学生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都要严格落实质量安全责任,严格按照水产养殖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开展生产,培养学生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的社会责任。

2.4 模块四:鱼类苗种培育技术

本模块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鱼苗、鱼种的培育技术要点,以及鱼种培育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处理等。

1)鱼苗的人工培育技术对保护自然生态有一定的作用,如国家已经开展多年的生态放流政策等。结合“长江十年禁渔”重大举措,提炼出名为“十年禁渔长江美,鸟飞豚跃渔民安”的思政话题: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但是受水域污染、过度捕捞、挖砂采石等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长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已成为一个总趋势。“长江十年禁渔”是一项利生态、利民生、利长远的重大政治任务。列举“长江十年禁渔”取得的阶段性成绩,让同学更加直观地感受与理解该项政治举措的意义与必要性。

此外,增殖放流可补充流域珍稀濒危鱼种种类数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使资源衰退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种群数量增加,从而达到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解读“长江十年禁渔”举措意义的同时,提高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育良种鱼苗,助力渔业健康高质量发展。种苗是养殖业的基础,优质的鱼苗是支撑渔业发展的根基。在课堂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同学了解青年、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要努力学习,不断壮大自己。

3)鱼苗的培育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生产者细心呵护、耐心负责。通过生产中失败案例的分享,从反面警醒学生,教导他们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建立团队协作的精神。

2.5 模块五:食用鱼养殖技术

本模块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新型的养殖模式,掌握“八字”精养法的精髓。

1)通过传统养殖技术与新型养殖模式的举例对比,帮助学生确立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理念。在科技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要提高鱼类养殖产量与质量,就需在传统“八字”精养法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养殖模式。

如中国高科技养鱼新突破事件——中国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 号”的建成与投产使用。将内容提炼剪辑成名为“大国重器,藏粮于海”的小视频,在课堂中播放,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完成思政教育。

2)在介绍当代养鱼新模式的同时,帮助学生提升专业认同,树立专业自豪感。渔业养殖管理数字化是发展趋势,如安徽省颍上县的智慧渔场:传统农业产业融合数字技术“数字闹钟”。通过一系列生产实践案例的分享,让学生切实体会现代高科技与鱼类增养殖的有机结合。

3 《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保障与方式

3.1 合理的师资队伍搭配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1)合理的师资队伍是课程思政顺利开展的保障。

第一,老中青的合理搭配,可以确保知识的专业性和与时俱进性。

第二,授课老师不仅要掌握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德育素养和专业素养,熟悉课程背景及背后蕴含的先进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通过技巧处理将理念融进教学中,在课堂中传递给学生。

第三,授课教师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要不断努力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积极学习领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内涵,加强自身思政建设,提高思政教育意识。

第四,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努力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充分挖掘专业教育和思政教学的共核部分,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

2)多变的教学模式也是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保障,应弱化老师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思考。

第一,通过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

第二,通过小组汇报与讨论的翻转课堂,还可增加师生互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既有专业知识的交流,又有思想政治和价值理念上的交流,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3.2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建立思政教育资料库

认真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建立思政文献资料库、思政教学案例库等,打造网络思政平台,将线下优质教育研究成果和教学资料等搬到线上,打通线下与线上资源共享通道。

第一,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最大程度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课程思政。例如可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高度依赖的这一特点,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立的线上平台,针对每个课程版块挖掘鱼类增养殖历史典型案例,将案例剪辑成为小视频,将含有思政元素的优质视频在《水产前沿与故事》专栏中进行展示。

第二,以视频形式展现可以更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与关注,在专业知识的讲解中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内涵,同时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

3.3 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为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必不可少。在课程考核和评价过程中,要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要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应根据课程思政的目标和要求将课程思政实践列为考核项目,如学生是否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课程参与度,是否具备诚实守信、团结合作、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拥有产业、国家情怀,以及是否具备优秀爱国年轻人所应有的基本素质等。

4 结 语

综上所述,首先,通过深入梳理“鱼类增养殖学”课程内容确定思政目标;其次,结合不同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对“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和提炼;最后,从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使命担当和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生态保护和大局观念等方面开展“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思政,通过案例讲解、视频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方法,将课程思政贯穿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可以将“鱼类增养殖学”课程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课堂德育,从而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人才。

猜你喜欢
鱼类水产思政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加油!水产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鱼类运动会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