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湾X1 油藏如何提高采收率

2024-04-04 09:08杨小鹏谢依祎张佳磊佘继完刘小平李晓强
石油化工应用 2024年1期
关键词:采出程度井网驱油

杨小鹏,谢依祎,张佳磊,佘继完,刘小平,李晓强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宁夏银川 750006)

1 油藏地质特征

靖安油田五里湾X1 油藏以岩性油藏为主,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一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的中东部,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倾角小于1 度)背景上发育的多组轴向近东西向的鼻状隆起构造,储层为湖成三角洲沉积,油藏构造比较平缓,坡降小,鼻隆的起伏形态和倾没方向与斜坡倾向近于一致,与上倾方向岩性致密带或泥岩相匹配,形成了良好的圈闭条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X1 油藏储层岩石颗粒细小,加之成岩后生作用,储层孔喉细微,物性差,平均孔隙度11%~13%,渗透率(1.0~2.0)×10-3μm2。原始地层压力低,地饱压差小,天然能量贫乏,天然裂缝发育,但在地层条件下呈闭合状态。

2 X1 油藏开发现状分析

五里湾X1 油藏位于靖安油田,开发层位为三叠系延长组X1 油层,属典型的“三低”油藏。1997 年开始规模开发,先后经历了快速建产期、低含水率稳产期、中含水率稳产期、中高含水率递减期,目前,综合含水率72.5%,已进入中高含水率开发期,地质储量采出程度25.4%,可采储量采出程度100.08%。

目前油井开井331 口,日产液1 159 m3,日产油328 t,含水率70.2%,采出程度25.4%,采油速度0.45%;注水井开井148 口,日注3 348 m3,单井日注23 m3,注采比2.57,注水强度1.56 m3/(m·d)。随着开发进入中后期,油藏递减逐步增大,近三年月均递减5.1 t,月度递减率1.12%。

自2009 年起,随着注入强度提升,压力保持水平持续上升,2017 年压力保持水平达到125.4%,后期通过合理注水政策调整,压力逐步下降,目前趋于油藏合理压力保持水平范围(90%~110%)。

试验区一次井网完善后,水驱动用程度43.8%;2011 年加密井投产后,实施补孔、分注、调剖等措施,水驱动用程度由43.8%上升到49.6%,近年来加大水驱治理工作,实施补孔分注、酸化调剖、水驱调剖、微球驱、空泡驱等措施,水驱动用程度由49.6%上升到65.3%。但因储层物性原因,X121层物性明显好于X112层,导致注水沿优势方向突进,吸水下移,吸水厚度变薄,尖峰吸水、指状吸水及不吸水现象仍然存在。

X1 油藏开发预测最终采收率达到25.00%,自2010年以来,随着X1 油藏的采出程度越来越高,达到25.33%,远超过预测最终采收率,采油速度逐年下降,由1.21%下降到0.81%再下降到0.45%。如何提高最终采收率是目前技术攻关的方向。

3 提高采收率技术潜力研究及应用

针对X1 油藏随着采出程度越来越高,采油速度逐年下降以及因储层物性原因,导致注水沿优势方向突进,吸水下移,吸水厚度变薄,尖峰吸水、指状吸水及不吸水现象仍然存在等问题。从根源着手,实施微球驱、空泡驱等各项措施,开展剖面治理,均匀水驱,控制含水率上升速度[1],最终提高采出程度。

X1 油藏目前综合含水率72.5%,采出程度25.4%,真正意义上的进入双高阶段,油藏共分为6 个管理单元,每个单元开发现状及矛盾均有所不同,且地下缝洞内部结构和油水关系复杂,导致提高采收率十分困难;为突破此项瓶颈,探索了适用于该油藏的多种提高采收率技术,截至目前,动态采收率提高2.4%,多项技术已逐步成熟并实现规模化应用,注采井网调整技术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3.1 聚合物驱油技术实施情况

目前X1 油藏除南部及空泡驱,其余部位基本实现全覆盖,正常注入77 井组(包括北部转注井、不含柳U1 套破停注)。

扣除措施及北部井,微球见效率86.1%,其中增油型27 口(31.4%),降递减型47 口(54.7%),无效井12口(13.9%)。

3.2 注气驱油技术实施情况

A 区15 注63 采:总井数15 口,实际注入14 口,目前按正常参数注入,单井日注液10~12 m3,单井日注气25~30 m3,气液比2.5∶1.0~3.0∶0,注采比2.96,累计注入0.269 4 PV,在南部开展微球+纯注气4 井组试验。

F 区7 注34 采:总井数7 口,实际注入7 口,目前按正常参数注入,单井日注液10 m3,单井日注气30~35 m3,气液比3.0∶1.0~3.5∶1.0,注采比2.15,累计注入0.154 9 PV,完成方案设计的38.73%。

自2020 年来泡沫辅助减氧空气驱突出精细基础、合理注入参数、驱替规律三项研究,开展差异化调整,着力攻关微球+纯注气、气驱分注两项试验,试验井组阶段递减由14.8%下降到3.3%,含水率上升率由1.0%下降到-2.1%,动态采收率提高2.8%。

3.3 注采井网调整技术实施情况

在注采系统调整论证的基础上,确定试验区原井网角井转注13 口,将菱形反九点井网调整为五点注水井网、油水井数比由3.0 下降到1.0,井排距(480×165 m)及井网密度(12.6 口/平方千米)保持不变;目前转注已全部完成。

目前单井日注18 m3,对应油井动态上表现为液量、液面上升、油量上升,已初步有见效特征,月度递减由0.42 t 下降到-0.30 t,但受转注井改造参数大影响,个别井含水率上升,月含水率升幅由0.10%上升到0.23%。区域目前开井24 口,其中无效型2 口,占比8.3%,增油型4 口,占比16.7%,降递减型18 口,占比75.0%,总体见效比例91.7%。

3.4 不稳定注水技术实施情况

针对B 区块非均质性强、隔夹层发育、稳定注水见效差的情况,试验性开展强弱交替式周期注水,通过周期的改变注水量和注水压力,改善渗流能力,提高水驱油效率。目前已实施半周期为15 d 的强弱式交替注水15 井组,根据采出端动态来看效果较好。

3.5 精准堵水技术实施情况

在聚合物驱油的作用下,大部分注水井吸水剖面得到明显改善,但仍有部分井组因非均质性强导致吸水剖面状况较差,截至8 月底,X1 油藏共计实施3 口精准堵水调剖。

根据调剖前后定点压降测试井1 口(AA),从解释结果看,调驱后优势通道得到一定封堵,探测半径由364 m 下降到288 m;根据调剖前后吸水剖面9 口对比井结果来看,水驱动用程度由52.9%上升到61.8%。

4 结论及认识

4.1 聚合物驱油技术

(1)综合分析,含水率>80%效果最好,见效特征主要表现为液量下降,含水率下降,油量上升;含水率<40%见效比例下降,说明微球驱对高含水率井封堵效果较为明显。

(2)注入压力上升>0.8 MPa 效果最好,见效特征主要表现为液量稳定,含水率下降,油量上升;压力下降,井组液量下降,含水率稳定,效果相对较差。

(3)地层压力保持水平100%~110%井见效比例高,随着压力保持水平上升,措施效果逐渐变差。

(4)对比实施前后,微球驱“控含水、降递减”效果较为明显,为中高含水率阶段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技术手段。

4.2 注气驱油技术

(1)注入第一阶段:整体注入后控制含水率及扩大波及作用明显,实现净增油。

(2)注入第二阶段:停注气后发泡不充分、封堵调堵效果变差含水率上升,复注后气液比优化至1.5 左右含水率得到有效控制。

(3)注入第三阶段:药剂供应不足,发泡性及稳泡能力下降,含水率上升,加药后气液比优化至1.8 左右含水率得到一定控制。

(4)注入第四阶段:开展大气液比试验探索,实施大气液比(3.0∶1.0)试验以来,含水率均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近两年含水率呈下降态势,后期调整方向以注气为主、注液为辅。

4.3 注采井网调整技术

(1)通过将菱形反九点井网调整为五点注水井网、油水井数比由3.0 下降到1.0,对应油井已初步有见效特征,月度递减由0.42 t 下降到-0.30 t。

(2)总体吸水形体以上翘型为主(8 口),但吸水指数第一段K 值较大(70.4),从3 口可对比井吸水指数来看,通过注水调整,吸水指数逐步变小,趋于合理。

4.4 不稳定注水技术

针对B 区块非均质性强、隔夹层发育、稳定注水见效差的情况,试验性开展强弱交替式周期注水,通过周期的改变注水量和注水压力,改善渗流能力,提高水驱油效率。

4.5 精准堵水技术

(1)在聚合物驱油的作用下,大部分注水井吸水剖面得到明显改善。

(2)调驱后优势通道得到一定封堵,水驱动用程度提高。

猜你喜欢
采出程度井网驱油
延长油田南部长8致密油藏注CO2吞吐实验
注气驱油技术发展应用及海上油田启示
采出程度对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
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设计优化研究
聚合物驱油田交替注聚参数优化研究
各向异性油藏菱形反九点井网合理井排距研究
CO2驱油与埋存对低碳经济的意义
二氧化碳驱油注入方式优选实验
聚合物驱油采出液化学破乳技术研究
G9区块井网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