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风云中的清廉尚书冯谅

2024-04-05 13:02陈怡仇俊琴
江苏地方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洪武朱元璋

陈怡?仇俊琴

冯谅(约1310—1389),字守信,号永福,南直隶泰州丁溪场河子湾(今属江苏东台)人。洪武元年(1368)以人才举贡,历任工、刑两部尚书,洪武十二年(1379)冠带致仕,敕“贤良方正”匾荣归。12年官宦生涯,他坚守“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以“润物无声”的低调勤勉,追随朱元璋画蓝图而不辍,历肥差而不贪,始终无怨无怼,廉能之名显于当代。

丁溪名儒

冯谅系周文王第15子毕高后裔,为河南冯氏“大树堂”支脉,东汉开国名将冯异之后。自北宋名相冯拯(958—1023)起,冯氏世居汴京,渐成名门望族。建炎南渡,冯氏与中原士民一路扶携,追随宋高宗辗转至建康。不想,江淮宣抚使杜充于建炎三年(1129)献出建康降金,冯氏只得举家再迁苏州阊门。其间,与同为汴京望族的康氏,结为“籍同城、徙同步、居同里、敌同抗、情同手足”的世交。不久,冯氏移居兴化东门外,康氏移籍栟茶盐场,组建数千义军追随杨存中抗金。元季以降,民族融合,两家已为江淮业儒世家,康氏康凝三任金沙十盐场总管,冯氏引康氏为“南沙知己”,康氏称冯氏为“楚阳故人”。

淮南乃历代盐课重地。唐盐铁使刘晏安史之乱后“只用淮盐,遂济国用”,后世历代统治者均竭力维护盐场稳定。建炎南渡,淮南成为世家避乱的“方外孤岛”,《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武松人物原型卞元亨、“五朝元老”高谷、诗书画“三绝”陆颙、内阁首辅李春芳、康熙状元缪彤等所属家族相继迁入,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在此交融汇通。苦卤之地呈现“俗务儒雅,虽穷巷茅茨之下,皆闻弦诵声”[1]之世风。元至大初年,冯谅出生。在父亲九一公冯整的调教下,他少负鸿鹄之志,弱冠之龄便饱读诗书、学贯经史,与同龄的康其阳往来于兴化、栟茶之间,共论诗书,同察民情,树立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愿。冯谅游历于官民商灶之间,常为康凝三治盐献策,渐具博闻强识、人事练达之才。

丁溪地处唐大历淮南黜陟使李承所修捍海堰南端,五代便成为淮南知名的盐亭村落。境内盐漕两旺,商贸繁荣,士农工商云集,是士子隐逸业儒的“洞天福地”。异族奴役,社会动荡,让冯谅无意仕进。年过而立独子病夭,他悲痛欲绝,辞别父亲和三个弟弟,携妻徐氏移居丁溪河子湾。白天,他在庆丰桥东的范公祠、文正街设馆教学,晚上回到丁溪场东的河子湾,时常与精通明经的高谷叔祖高燧、陆颙父亲陆谦学易明理、推演天下,与康其阳、卞元亨等诸场儒生诗文相和、指点江山。

大隐隐于市。冯谅之隐只是不与元廷苟合,仍心系黎民安危冷暖。丁溪场地处串场河与里下河排灌漕运水系交汇处,为闸坝排涝泄洪要冲。每逢夏秋连绵雨季,盐丁灶民与漕丁农民常常因排蓄水产生矛盾,发生群体械斗。冯谅借康凝三的人脉资源,求得场大使支持而奔走劝诫,化解群众矛盾,发动筹措善款,组织义务劳动,修缮河塘闸坝,理顺排水体系,义名壮举不胫而走,士民叹服。

元至正七年(1347),刘福通、徐寿辉等相继揭竿反元,天下震动。十三年(1353),白驹盐贩张士诚亦反,一路攻兴化、下泰州、占高邮,自称诚王,礼聘贤士,施耐庵、罗贯中、卞元亨等江淮寓居名士纷至麾下,冯谅始终不为所动。白驹与丁溪邻近,冯谅素知张士诚“操舟运盐为业,缘私作奸利”,“颇轻财好施得群辈心”[2]8155,造反只因与当地弓手邱义和富户好勇斗狠,并非为天下百姓计。张士信率部经通州南渡苏州,探知康其阳鸿学,且父子主理金沙十场,便派人招抚。冯谅致书晓以大义,建议等待“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朱元璋大军。康其阳遂与其父组织乡勇周旋抵抗。徐达、常遇春规取淮东,康氏主动投诚,冯谅、康其阳由此声名卓著。洪武八年(1375)上元节,康其阳首修《南沙康氏族谱》,遣子至京邀冯谅编辑,冯谅再邀宋濂作序,都得到朱元璋批准[3]。

花甲应征

龙飞淮甸,鼎定华夏。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李善长的“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激励,刘基的“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筹划,都曾发挥积极作用。朱元璋深知儒生妙计安天下,开国之初 “民财力俱困”,实现“奉天而安养斯民”之愿景关键在儒生。

吴元年(1367),朱元璋遣起居注吴琳、魏观等“以币帛求遗贤于四方”,洪武元年(1368)七月诏“征天下贤才为守令”,入冬又派文原吉、詹同等分行天下,访求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悌力田之才[2]7961。“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历来是士子追求,杨文渊、徐士诚两任兴化知县都以人才力荐年近花甲的冯谅。然冯谅素来看淡功名利禄,加之数十年风雨相济的康其阳未受举荐,便毅然拒绝,后经康其阳多次劝导才勉强入京。宋濂在《南沙康氏族谱序》中引《后汉书·独行列传》“陈雷之契”典故,盛赞他俩一生合契同情。

百废待举,工部为先。大至城池宫殿营建、矿产陶瓷冶炼、屯田水利建设,小到军械农具制作、官漕舟车制造等等,事务繁巨。“年六十以上七十以下者,置翰林以备顾问。四十以上六十以下者,于六部及布、按两司用之”。“六部总领天下之务,非学问博洽、才德兼美之士,不足以居之”[2]7962。冯谅老成持重、刻苦坚忍、世事练达,统筹实务能力强,吏部将他分配到工部行走。年底,他殿试和铨选表现突出,文学和才能兼备。

冯谅诗文皆通,《寿龄府君传》等4篇存世传记,行文高古简约,健笔凌云,颇擅用典,常于吉光片羽中微显大义。同龄的宋濂邀他共编《元史》,翰林院召他制诰,吏部、礼部、工部都向他抛出橄榄枝。鉴于他长居江淮村野,谙熟基层关切,习于实务办理,吏部斟酌再三,委任他为工部屯田司郎中,典屯田、抽分、薪炭、夫役、坟茔之事,规办营造、木植、城砖、军营、官屋及战衣、器械、耕牛、农具等务。

忠勉王事

“四征弗庭,环海内外罔弗望风献焉”[3]。大明统一之战消耗巨大,制作军械、营建城池、巩固边防等任务极度繁重。即使通宵达旦,冯谅也力保第一时间完成。仅洪武二年(1369)夏,就向北平和晋陕前线发放战衣战袄23万套[4]。陇东庆阳攻坚战,因与王保保互为犄角,兼有7个彪悍养子,叛将张良臣气焰十分嚣张。明军中“不怕金牌张,惟怕七条枪”流言蔓延,徐达深知此战事关西北全局,要求工部直接主理后勤保障。尚书孙克义乃旧元降将,难以倚重,担子便全压在冯谅身上。他亲自查验军粮军械供应,帮助大军坚壁清野,终使叛军“粮饷乏绝至煮人汁,丸泥咽之”[5]。朝夕虑其事,日夜经其务。数年历练,身老位卑的冯諒还曾奉谕主理涉及皇威仪礼事务,于钟山草堂之原为常遇春营墓建祠,制作功臣铁券97副,等等。

屯田是明初国力复苏的基本国策。在朱元璋、孙克义的支持下,冯谅与户部通力合作,制定“以垦荒业贫民,以占籍附流民,以限田裁异端之民,以图账抑兼并之民,以树艺课农官,以刍地给马牧,以召佃尽地利”[2]7965等政策,调动贫雇农田耕积极性,迅速拓展民屯民垦规模。洪武二年(1369),郑州知州苏琦书奏 “夷虏有警,急调兵转粟,事难卒办”,建议“屯田积粟”,朱元璋诏令“建军屯”。冯谅备好农具和良种,从粤闽等地采购水牛,支持中原和边塞军屯。山西行省建言“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者准盐一引”,他测算“于国大利”,建议淮盐同策,一时军粮供应充足,高企盐价平抑。民垦、军屯、商输综合推进,使屯田规模迅速扩大。洪武二年,天下郡县垦田仅890顷,至四年(1371)增至120倍,六年(1373)至400倍,七年(1374)达92万顷,竟增千倍。[2]8638

宫室城防营建是国力复苏的关键举措。洪武四年春,朱元璋命中书省与工部定议亲王宫殿、宗庙及社稷坛制度。尚书张允深知冯谅筹划力强,调他至将作司,配合李善长实施鸡笼山庙土建,兼顾临濠宫殿和泗州杨王庙、宿州徐王庙墓所营建。

洪武五年(1372)正月,中都凤阳城初成,他的“凤凰山之阳”设计理念,使基址和规划彰显出“钦崇德厚恭让淮阳,从善慎远修齐允中”的美好愿景。岁末,边防重镇大同城也在他支持下开建。

朱元璋为政勤勉,日处理奏章的最高纪录超400件,诸司九卿仰承其后,亦是公务巨繁。洪武六年(1373)六月,六部各设尚书二人,诸司设郎中二人。洪武八年(1375)十一月,中书省奏定户、刑、工三部庶事浩繁,每部司设尚书一人、侍郎一人[6]。宋濂在洪武八年上元节便在《南沙康氏族谱序》称冯谅为“冬官”,尚书李敏当年二月出任江西行省参政,冯谅至少洪武七年便已担任尚书、八年春已主持部务。为实施城池官署建设,冯谅先后举荐侍郎王虎任苏州知府,郎中唐俊、魏鉴任北平、福建参政。山西关防是限制北元的要冲,他支持兵部修建泽州、潞州城池,筹资在雁门关太和岭修兵寨73座,加置华州潼关仓,启动江淮官营关寨建设,同步将成都城扩建为周22里的西部重镇。洪武八年(1375)九月,遵“惟朴素坚壮可传永久”旨,他主持大内奉先诸殿改建,两年全面完成,朱元璋赞其“规制适中而不奢侈,躬行节俭足以养性”。

抢险救灾事属工部。洪武八年春,黄河开封府大黄寺堤决口百余丈,冯谅迅速组织3万河南民工堵塞决口,又马不停蹄地联手户部,抚慰温州飓风、高邮夏洪的受灾群众,竭力处置善后事宜。

风标江淮

与儒生“共理天下”的蜜月期十年而满。相权做大与文官贪腐,让朱元璋认识到,儒生既有“修齐治平”的理想,也有“黄金屋、颜如玉”的执念。且胡惟庸、汪广洋左右相的相继沉浮,更让他的内心充满戒惧与愤怒。他一再通过编纂《大诰》明示,通过任用升迁宣示,“学认笃行、辅朕济民”的用人标准,跳出“法不责众”常理而“见贼杀贼”。朝局“山雨欲来风满楼”。

交情世岂乏,道合古所难。贵为皇帝,朱元璋同样需要政治同盟,需要整肃吏治的干将,清洗胡党的先锋。作为大明的忠实拥护者和建设者,冯谅是标准的博学老成之士,朱元璋非常器重他。或许,“胡惟庸案”的血雨腥风是从考验冯谅开始的。洪武十一年(1378)八月,冯谅由工部迁刑部,当月便被抄家。明〔嘉靖〕《兴化县志》载,“(冯谅)以才能累官至刑部尚书。俭于治家,廉以守己。在高庙时,大著清介之名。上疑之,累籍其家,惟敝筴中旧书百卷而已”。

“依文奉法,任官职事,不受赠遗,食饮节俭”,这是赵蕤《长短经》的“贞臣”标准。冯谅便是这样的贞臣,他清廉自守,忠贞体国。主理刑部期间,他杜绝“不教而诛”,多次告诫属下“读书不读律,致君尧舜终无术”。他爱憎分明,坚持原则,既极力保全“误笞一奸吏死”的循吏福建参政魏鉴,劝解朱元璋仅处死“古北口擅役军士八人出境伐木”的首恶千户,又决不为坐“朋欺”之罪的汪广洋开脱;既追求“狱清而无事”的司法理想,又没有充当政治风云的开路先锋。朱元璋感念他勤勉廉正、低调谦逊,准予 “冠带致仕”,恩赐其父冯整尚书衔、夫人徐氏诰命,荫封继子冯黉宫安庆知府,孙冯伶河池州知州。冯谅病逝后,被追赠少保、光禄大夫。

《太公兵法》云:“夫圣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败之端,知去就之节,时至而动,则极人臣之位,建殊绝之功。”洪武初年,扬州府荐辟11人,汪广洋贵为宰輔“不能发奸远祸而致重谴”[2]8165,冯谅历两部尚书“赞成鸿业”而“远祸终誉”,清廉贞正之风标榜江淮,泽被后世。有明以降,江淮科甲鼎盛,才俊辈出,士子受冯谅“贤良方正”之高风标引,鲜有贪墨伪诈之奸,趋炎附势之徒,走出高谷、李春芳、吴甡“兴化三相”等廉明楷模,矗立起“为政以德、求仁得仁”的千秋丰碑。

参考文献

[1]周右.﹝嘉庆﹞东台县志:卷15[M].南京:凤凰出版社,2020:86.

[2]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宋濂.南沙康氏族谱:序[M].

[4]杨士奇.明太祖实录:卷42[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

[5]杨士奇.明太祖实录:卷44[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

[6]杨士奇.明太祖实录:卷102[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洪武朱元璋
心静生明月 德高有好风
心静生明月 德高有好风
书法作品
MYTH AND MECHAS
书法作品
朱元璋杀牛
春满人间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朱元璋与叫花鸡
The effect of a curved bed on the discharge equation in a spillway with a breast 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