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推进策略研究

2024-04-06 00:21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物理化学思政课程

卢 青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对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谈到“教师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物理化学”课程作为高校化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以介绍化学变化规律为主线,以丰富的化学现象和体系为对象[2],在“物理化学”课堂上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的相关环节,对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和形成协同效应有重大作用.因此,本文以“物理化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对“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及教学实施作出实践探索.

1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物理化学”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受众广,理论性、逻辑性强,其教学内容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素材及科学精神、科学素养案例.因此,教师要根据物理化学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课程的结构和性质出发,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深入挖掘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的课程思政资源,明确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辨、家国情怀与生态意识等思政内容.

1.1 哲学思辨课程思政元素

“物理化学”课程的理论性和科学性较强,被誉为“化学中的哲学”,在其知识体系中蕴含着大量哲学思辨的课程思政元素.在绪论部分的学科发展演变过程中涉及到多种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如世界的物质性、对立统一规律及量变质变规律等,他们隐含在科学方法的总结和科学规律的升华等过程中,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思维和能力.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章节中,通过“热死论”荒谬性的呈现使学生明确其错误根源在于未考虑定律使用的限制,使他们意识到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要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断探求客观世界的真理;同时通过第一类永动机和第二类永动机的案例告诉学生不劳而获和一劳永逸是不可取的[3],进而引导学生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要保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要违背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意识.在“化学平衡”知识体系中通过呈现不同化学反应引出化学式的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条件改变,平衡也会改变,需要重新调整系统状态以建立新的平衡,由此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观,要善于注重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有效化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实现和谐发展,站在哲学的高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总之,在“物理化学”课程的诸多知识内容中,大部分定理、定律和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生动展现.因此,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通过挖掘专业知识内容中的哲学元素,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宽理论视野,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进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2 家国情怀课程思政元素

当今世界正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物理化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元素.一方面,“物理化学”课程包含许多科学家坚持不懈、恪尽职守、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在介绍物理化学的原理定律时,通过呈现在艰苦的科研环境和生活条件下,我国众多科学家在各自领域进行开创性探索和研究的案例,自然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引领,进而培养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为全人类谋幸福的奋斗精神.同时通过呈现中国科学家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作出的巨大贡献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投身科学、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他们的爱国理想和信念.另一方面,“物理化学”课程包含丰富的现实科技发展和研究现状等相关思政素材.通过东西方国家在物理化学科技领域两百多年发展的对比,呈现我国科技过去发展的落后情况及现在的迅猛发展态势,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和“科教兴国”的重要性.可以自然引入当今我国高铁技术的卓越成就,以此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高尚道德情操.同时通过呈现物理化学研究探索的不断更新及当前我国部分薄弱的科技领域现状,鼓励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理念,激发学生坚持不懈、奋斗不息的精神,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努力,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物理化学研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以科研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3 生态文明课程思政元素

“物理化学”课程中蕴含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有关生态文明的课程思政元素,因此在“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与生态文明理念相关的知识点,使生态文明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实现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责任感的提升.物理化学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科学的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无节制的探索实验也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而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发展是当前学生应当思考的问题,由此引导学生自发探索物理化学知识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促使他们将生态文明理念外化为自身的价值实践.在“相平衡”“隔离系统”等内容中,让学生思考“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座孤岛,都必然有相互关联”,并引申到人与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资源,人类也在改变自然界,而自然生态的失衡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由此启发学生要遵循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认识和改造世界,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正确价值观.同时通过热机效率、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化工领域热点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质能守恒,物质和能源不可再生,进而提高学生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潜移默化地将生态文明理念化为学生内心真正认同并自觉实践的价值观和生产生活方式;并通过介绍绿色新能源相关概念,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实现课程教学人文价值和自然价值的有机统一.

2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推进策略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不仅体现在对教学内容思政元素的挖掘,更体现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实施.该课程主要围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在保证学生充分学习领悟物理化学专业课程知识的基础上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以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全面提升,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2.1 聚焦课程目标,贯彻立德树人总目标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既要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也要让其他各门课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4],上出“思政味”.而要真正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彰显思政特色,首先必须设立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强调要充分发挥不同学科课程的德育功能,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就是根据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专业知识和课堂教学中融入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促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树立开创性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意识,进而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为此,“物理化学”课程在原有课程教学大纲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基础上,顺应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的思政教学环节、制定了详细的思政教学目标,强调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强化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在“物理化学”专业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同时在该课程教学大纲中,教师以“理解”“运用”“综合”等不同层次要求促使学生明确该课程知识点学习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化学专业学生的毕业指标生成本门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促使该课程教学在达到具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的工匠精神,做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统一,进而实现“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目标,真正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高度科学素养和思想素养的时代新人.

2.2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以专业问题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钻研课程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确立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后,还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通过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和可塑性,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更加积极理性的姿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与教育者的良性互动中达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如“如何看待热寂论”“雾霾中的物理化学”等研讨项目,由学生自主研讨和讲述,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化学”课程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将研讨从课程知识层面上升到社会和国家发展层面,激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承担着教育教学和课程管理的重要职能“.物理化学”课程知识体系庞大、理论性强、学习难度指数高,要在“物理化学”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需要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掌握教学的主动性.为此,在该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采取专题式教学,聚焦教学主题,有针对性地把握“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在不增加教学工作量的基础上实现思政元素的融入;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大众传播载体,挖掘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并将其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中,拓展育人空间,使学生接收思政元素更为亲和、便捷、智能化,进而提升该课程思政建设的融洽度和实效性.

2.3 改进课程教学方法,以物理化学应用案例塑造学生工匠精神

推进“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不仅要注重创新教学方式,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把握.在“物理化学”课程中单纯运用一些常见的理论灌输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物理化学”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还需要注重课外实践的开展和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把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打造为德育重要阵地,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专业实践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强化理论教育的效果,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和巩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在“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开展实验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延续和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例如,在“物理化学”课程相关实验课中,通过对物理化学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及治学作风;通过分组合作实验探究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能力;通过综合性的实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除此之外,根据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推动他们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由此,在“物理化学”课程中通过实验实践教学的方法,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且落实了思政建设的要求,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具备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进而更好地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4 优化课程评价体系,以过程考核强化学生终身学习素养和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教育教学考核评价过程中不应该单纯地以结果为导向,要注重学生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5].在“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首先,教师应采取分阶段、多批次的教学评价方式,在考核中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由于“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大,教师要更加注重平时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记录学生平时学习和思想的变化状态,更好地开展因材施教工作,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其次,为促进“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提升,教师在现有的教学评价过程中要融入对学生的思政考核.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要注重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表现.为此,教师在期末课程考核中应设计部分结合专业课程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开放性试题,以检测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更好地实现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价值引领.最后,教师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系统地开展教学评价活动.课程思政的评价与学生思想变化及个人发展紧密联系,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为此,教师可根据课程思政定性评价和隐形评价的标准,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全过程评价,坚持发展性和开放性的评价原则,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最终落实在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更好地实现“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

3 结语

本文通过探索“物理化学”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契合点,在传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物理化学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身科学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外化为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真正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素养、良好道德品质、坚定理想信念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理论层面研究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猜你喜欢
物理化学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的探索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