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生“数感”培养探究

2024-04-07 11:58钱宏燕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7期
关键词:数感教学活动教学方式

周 旭 钱宏燕

(合肥经开自贸区实验学校 安徽合肥 230000)

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各类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中,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为教师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稳定的技术支撑。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小学数学作为不可缺少的学科之一,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多方面能力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十分关键,这是学生对数学知识吸收、理解的体现,是提高学生数学认知的关键所在。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忽略了学生“数感”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研究数学知识,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为全面培养学生“数感”,教师应基于信息技术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全方位理解“数感”这一概念,并在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数感”。

一、“数感”的内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数学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数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数感”这一概念早在1954年就被提出,作为一种抽象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在自主学习和实践中自主感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表现为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建立数感有助于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学生若能够形成“数感”的存在,那么他们自身的数学思维便会得到发展,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从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内容来看,教材中存在的“数感”元素是多元化的,如数量关系、计算方式、数量等,这些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和自主感受,了解数量关系,理解运算定律和运算方式。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让学生在思考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自身核心素养。

二、信息技术对于“数感”培养的价值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每一位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撑。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能够打造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同时还能将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降低教学难度,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在培养学生“数感”方面,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有以下几点价值。

(一)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改革

在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应朝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传统上,大多数教师都会基于教材内容进行板书式教学,让学生学习教材,结合教师的板书,实现对内容的吸收。传统的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条件受到一定限制,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难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了教学质量,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多种信息化渠道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如微课教学、多媒体教学、登录数学学习网站查找相关学习资料等,这些多元化的方式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之中,教师能结合学生认知以及学习需求打造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还能基于学生“数感”的培养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更为形象地理解数学概念,感受“数感”的存在,从而提高对数学的认知。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各方面能力和认知正在不断形成,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正向引导,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在教学之中,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中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知识的学习上,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很难主动理解数学知识。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以及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无一不吸引着学生,教师可借助动画、视频、音乐、图片等电子媒介开展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实践。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生的积极性会不断提升,学习兴趣也会被激发,极大地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数感”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问题

(一)“数感”培养方式有待优化

“数感”作为一种对数学的意识和感悟,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不断实践而形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数感”能否形成。目前,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仍然采取传统的灌输方式,没能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兴趣爱好,过于注重结果性评价,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有所忽视。“数感”作为一种抽象性概念,对部分学生而言,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但也需要通过后天的不断练习来加强。因此,教师要做好教学方式的优化和创新,将培养学生“数感”放在首位,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另外,虽有部分教师明白“数感”对于学生学习以及发展的重要性,但就实际而言,培养效果不佳,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做好培养方式的优化,如借助他人的教学方式进行“数感”培养,忽略了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此一来,导致“数感”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二)信息技术应用不到位

在新时期,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已是每一位教师的必然选择。在培养学生“数感”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意识以及应用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信息技术能为教师提供多种多样的教学渠道,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在学生思维的拓展以及“数感”的培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实践中,部分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不到位,在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时,总是以简单的基础性应用为主,没有发挥信息技术的其他功能。这严重降低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也不利于学生“数感”的培养。

四、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

(一)运用微课教学,培养学生“数感”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微课教学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与青睐,将这一教学方式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是每一位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可借助微课视频较为直观地呈现事物,让学生自主了解并感受,从而对数学知识形成新的理解,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数感”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开展微课教学时,要将所录制的微课视频时长控制在8分钟左右。在8分钟的时间内,要保证视频内容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任务等各个方面,以此实现完整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连加和连减的含义,可以根据提供的问题正确地进行算式的加减,能结合这一节的内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本章节内容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优势,当学生掌握这一节内容后,其自身在计算方面会更上一层楼。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教师便可结合教材设计微课视频。在微课视频中要体现出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如让学生通过竖式计算连加、连减法。同时,教师还可在微课视频中布置课堂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主观看完毕后,完成这一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形成“数感”。比如教师可以在视频前期用口述的方式为学生讲解本章节的内容,让学生先对这一节知识形成模糊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元素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并给出答案。

如视频内容: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两个班的学生共同郊游,大巴车总共可坐50人,A班已经有30名学生上了车,其中有5名同学在车上但并未坐下,A班总共有50名学生。

问:A班还有多少位学生没上车?

A班有多少位学生已经坐下?

B班总共有46位学生,其中有32名同学已经上车。

问:B班还有多少名学生没上车?

A班和B班总共多少人?

上述视频内容和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列出算式并计算,最终得到答案。

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本章节的运算意义和技巧,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数感”。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与几何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学生最容易混淆概念的内容。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在理解抽象性的概念上往往会受到限制,无法真正理解其含义,这也反映出学生在“数感”方面的欠缺。为切实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数感”,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构建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并以形象的事物作为引导,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形成“数感”。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包含的学习内容较多,既要让学生了解面积的概念、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还要让学生准确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后期学习和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在本单元的学习中,笔者发现,有部分学生容易受“1米=10分米”的影响,在进行面积单位换算时,总是认为“1平方米=10平方分米”。在错误认识的误导下,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便会错误百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先在多媒体屏幕上出示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说出1米=10分米。再借助动画插件将正方形边长均匀分割,分成10条1分米的线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巩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答案。这种方式为学生直观地呈现了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了1米×1米=10分米×10分米,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三)借助学习平台,培养学生“数感”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提高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在教学之中,教师可借助学习平台,进行“数感”的专项训练,即运算练习,以此加强学生运算能力,不断培养学生“数感”。

比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可先为学生讲解本单元的具体内容,然后通过学习平台上传与本节知识有关的计算题、概念题以及应用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借助平板进行计算。课后,登录学习平台下载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在练习结束后及时上传到平台上,教师可在后台进行批改,确保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以及具体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这种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数感”的培养质量,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是极其重要的,决定着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以及后期的学习质量。在实践中,教师应与时俱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最终形成“数感”。

猜你喜欢
数感教学活动教学方式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