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标准化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实践的路径探究

2024-04-07 18:32王立新
大众标准化 2024年5期
关键词:标准化建筑工程质量

王立新

(甘肃省白龙江林业信息中心,甘肃 陇南 746010)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中,建筑属于支柱产业。从建筑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既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等硬实力;又需要优秀人才、高质量管理、科学理念等软实力。“标准化”是企业管理学的概念,引入建筑工程行业,指的是针对影响建筑质量的因素所采取的一系列优化措施,并将措施进行流程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对于提高建筑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建立规范的管理秩序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1 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1.1 人的因素

人是管理的主体,管理模式与措施需要人去执行,执行效果同样与人密切相关。如果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较低,那么再科学的管理制度都无法很好地贯彻到位,从而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工期。在工程项目正式施工之前,都会先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并将管理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人。尽管人的主观因素对制度、措施的执行效果起到关键性作用,但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仍需要有质保体系作为保障,才能让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有据可依。为了充分发挥人在质量管理中的价值,企业应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定期举办专业讲座,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让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当前建筑市场的行情和发展规律。除了技术层面的学习之外,还要重视对管理人员职业责任感的培养,用正确、健康、积极的价值观指导工作。

1.2 环境因素

建筑工程通常是在露天环境中施工,难免会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面对不可改变的自然因素,只能通过提前制定防范措施来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保障人员安全与施工质量,尽量减少极端天气给施工造成的损失。受到客观环境影响最大的是施工设备和材料,异常的温湿度很可能使机械性能下降、施工材料受潮。

1.3 物的因素

建筑工程的施工离不开大型、自动化的机械设备。设备的使用在缩短施工工期的同时,其本身也成为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比如设备的性能、规格、运行情况都会影响建筑施工。如果出现不规范操作现象,还可能埋下重大的安全隐患,轻则延误工期,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尤其是重型机械,应该严格执行一人一机制度,禁止闲杂人员擅自操作设备。

原材料也是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从采购环节开始就应该严格把握材料质量,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前进行抽样检测,杜绝劣质材料进场。原材料进场前的质量抽检工作有时会流于形式,这就需要企业安排专人监管,保证材料性能、规格、质量均达到建筑施工标准,施工材料的合格证书与质检报告等手续要完备。施工现场认真记录货物、材料的进出场情况,定期检查施工材料的损耗。

2 质量管理标准化的具体内容

组织结构的完善是质量管理标准化实践的基础,在建筑工程项目经理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岗位职责与个人特长,共同推进工程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

2.1 技术管理

施工技术的标准化管理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主任是技术管理组织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负责监管和执行,其他技术人员各自承担一部分工作,彼此之间相互配合。拿到施工图纸后,技术主任首先阅读图纸,审核方案,标记出不合理之处并加以完善。在工程正式施工之前完成技术管理这一工作环节,施工前30 d开始选择施工材料、进行平面设计、规划施工进度,制定备用方案和应急预案来应对施工中各种突发状况和变数。明确人员分工,合理规划施工进度,把建筑工程中用到的施工技术以书面方式呈交给相关部门,保证工程施工的参与方都了解施工技术。组织团队成员参加培训学习,了解建筑行业内最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与质量标准,建立考核机制,根据考核结果予以适当的奖惩,激发技术人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2 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需要委派专人通过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开展工作。当工程施工结束后还要进行统一的质量验收,检查各个施工环节和建筑结构、布局、管线设置、电气系统安装等情况,发现质量问题应及时返工,不可抱有侥幸心理。部分施工企业一味追求利润,为了节约人工成本,没有按要求配备技术人员与质量检测人员,工程的施工质量无人监管,潜在的安全隐患无人发现和处理。质量管理标准化的实践,不仅要安排专人负责质量监管,而且还要在发现质量问题的第一时间完整记录在案,并且及时整改。质量管理人员也需要定期接受培训和考核,提高自身的职业责任感,学习先进的质检技术。

3 质量管理标准化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3.1 施工质量标准模糊

建筑工程的施工需要多方共同参与,这就需要有明确、统一的质量标准,否则就会给各方工作的开展造成困扰,甚至彼此之间因标准不同而相互制约。质量标准不明确会让施工企业无法全面、系统地了解工作内容,不统一的质量标准会让施工人员缺乏理论指导,使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纸不相符,还可能引起合同纠纷,无法从根本上保障施工质量。在监理单位对施工质量进行评估与验收时,如果缺乏明确的质量标准,就很难判断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质量要求,没有客观的质量评价指标,只能凭监理单位的主观经验进行评价,缺少令人信服的依据,给施工方、设计人员造成严重困扰,甚至会引发矛盾、分歧和误会,严重阻碍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

3.2 工作重心不明确

施工企业与业主之间既有共同利益,又存在甲乙双方固有的利益冲突,双方所关注的重点不同,如果没有对工作重心明确,必然会导致施工质量方面的分歧。施工企业作为乙方,需要考虑成本投入,希望用最短的工期完成施工;而业主作为甲方,则看重工程的施工质量。关注点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双方的工作目标、工作方式存在分歧,比如对工程质量标准有不同看法。缺少明确的工作重心还会影响工程施工效率,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各参与方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与协调统一的行动规划,不同单位或部门对施工优先级的理解不同,彼此沟通协调存在障碍,延误工期的现象频频发生。

3.3 责任不明确

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明确责任。在责任划分不清的情况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业主之间往往会相互推卸责任,出现施工质量问题难以追溯到源头,无法很好地解决问题。工程各参与方急于撇清责任,对质量问题相互推诿,不仅对解决问题毫无益处,甚至还可能使问题进一步扩大,发展到难以弥补的程度。责任不明确还会让工程各参与方对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理解不一致,彼此之间的工作相互重复,甚至出现重大决策的延误问题,严重拖延工期。除此之外,责任不清还会增加合同纠纷的发生风险,如果合同条款中没有对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作出明确规定,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合同双方都有借口索赔。

3.4 其他因素

(1)质量管理体制的缺陷:在法律法规、制度条例方面存在漏洞,严重制约了质量管理标准化的实践,尤其是质量监管工作难以有据可依,即使发现质量问题,被监管方也可能会利用管理体制的缺陷而推卸责任,逃避惩罚。

(2)缺乏安全意识:施工团队以农民工群体为主,普遍存在知识水平低下、专业能力缺乏、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建筑施工常常涉及风险性的高空作业,如果施工人员未能按要求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任何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甚至可能会让整个工程中断施工。

(3)地理环境:我国“三级台阶”式的地理环境导致不同区域的地质、气候特点存在很大差异。气候与环境的多样性也是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标准无法统一的重要因素,标准的制订还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4 质量管理标准化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路径

4.1 实施全时段与全过程质量管理

标准化的质量管理应贯穿于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个周期,将质量控制体系与措施落实在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包括施工前的设计与招投标、合同签署、施工过程、竣工验收等环节,都要明确施工质量标准。审核施工图纸时,建设单位要结合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的具体工作情况进行全面会审,发现图纸设计的不合理之处要及时指出,并联合各相关方共同探讨,制定修正方案,优化设计细节。前期策划工作也十分重要,施工企业应主动参与图纸设计,为设计人员提供施工现场的第一手资料,使图纸设计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避免施工过程中反复修改。各单位还要对工程结构、质量指标进行综合评审,施工企业在设计阶段应全面评估工程的管线布设、电气系统安装等,制定挂线交叉部位的优化措施,对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交底,向工程相关方有效传达每个环节的施工细节,从源头上控制施工质量。

工程竣工后的质量验收同样必不可少,需要监理方、施工方共同制定验收指标与质量标准,并出具验收报告。砌体与混凝土施工结束后,在质量验收工作中全面检测剪切架构、轴线位移以及剪力墙的平整度,制订标准化检测公差,严格控制验收质量。

4.2 制定标准化的管理文件

尽管建筑工程行业有标准化的管理指南与相关文件,但仍然缺乏对施工细节的审核标准,以至于在发现质量问题后,各相关方存在“踢皮球”推卸责任的情况。而且在签署合同环节,各方为了最大程度维护自身利益、规避和转嫁风险,会尽量对文件细则进行模糊化处理,从而为自己留下解释空间,这就导致各方责任分工的模糊不清。因此更需要制定标准化管理文件,明确建筑工程各参与方的具体责任和义务,以便在发现问题后能够追根溯源,责任到人。

(1)材料:加强对材料标准化管理文件的细节控制,合理安排管理内容、优化管理条款,严格按照制度标准开展管理工作。采购施工材料之前,了解材料的质量标准、规格和数量要求;全面考察材料市场,了解供货商的资质和口碑。比如,以维护保温系统为例,需要设定铝合金型材、保温材料等管件的施工规格以及参数,尽量做到细化。

(2)技术:严格审核图纸,及时指出不符合施工现场情况的地方并进行修正。施工企业根据图纸设计要求设计施工方案,布置施工环境,详细列出施工所需材料的明细,统筹安排施工人员。制定施工方案后,需要上报给相关部门审核,并进行技术交底,充分考虑温湿度、天气等客观因素对施工的影响,备好应急方案。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大型设备需要持证上岗,保证一人一机,以便发生安全问题后能够及时追责。定期检查设备性能,更换老化、故障的零部件。

(3)验收:施工、设计、监理部门相互协作,共同设计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文件,明确实地测量点位等验收条款,合理控制验收项目,允许房间净高、墙面和地面平整度在合理误差范围内。通过标准化的管理条款细化管理内容,明确各相关方的责任和义务。

4.3 提高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程度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形势良好,全社会对施工质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施工企业也充分认识到标准化质量管理对于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并且结合企业现状调整并优化了标准化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出标准化管理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根据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设计质量管理标准化方案,让管理制度越来越符合施工现场情况,避免制度条款的教条化和形式化。在施工现场的醒目位置张贴标准化管理标语,营造“安全与质量一手抓”的管理氛围。质量监管人员明确工作重点与难点,结合施工图纸和方案控制各施工流程的质量。

(2)加强对施工现场的质量检查力度,开展规范化的质量检验工作。在质量监管中使用激光测距仪、卷尺等工具,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客观。多次测量并核对数据,如果测量结果的偏差较大则需要重新检测,尽量将施工质量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避免主观、经验因素影响质量检查结果的客观性与公平性。此外,还要重视标准化管理小组的作用,合理安排小组成员的工作,详细记录各项质量检查数据。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是促进建筑行业健康、稳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建筑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企业越来越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一改往日“重业务轻管理”的经营理念,希望通过制度的完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章综述了质量管理标准化的实践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以期能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些许理论指导。

猜你喜欢
标准化建筑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质量”知识巩固
造价预结算在建筑工程中的审核方式及应用实践
标准化简述
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中常见问题分析与处理
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质量投诉超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