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人文学科建设与发展学者共识
——2023年8月哈尔滨“中国医学人文学科建设研讨会”纪要

2024-04-08 06:48王锦帆刘云章刘俊荣曹永福王东红0张洪江卢凤香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人文医学

王锦帆,尹 梅,王 岳,刘 欢,何 仲,刘云章,邓 蕊,陈 旻,刘俊荣,曹永福,王东红0,张洪江,卢凤香,程 瑜,何 源,单 芳

(1. 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6;2.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3.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191;4. 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730;5. 河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7;6. 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7. 福建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322;8. 广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1436;9.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10.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11. 锦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12.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69;13. 中山大学医学院,广东 深圳 518107;14. 南通大学医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1)

0 引言

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真正达到全民健康水准,不仅需要在医疗卫生层面提高专业技术,更要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水平,将人文社会科学纳入医学和护理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新医科”建设,是当前医学科学界和人文社会科学界面临的当务之急[1]。

2018 年,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提出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树立“大健康”理念,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学专业结构,培养一流医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建设[2]。

2021 年,教育部领导组织 13 所医学院校共同完成了新版医学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成果为《医学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3]。该书在关于医学人文学科的文中指出,“医学人文学科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有: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事法学、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学。今后要加强医学人文学科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建设,提升卫健行业人员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培养新型医文融合高素质人才,助力完善现代医学学科体系。”之后,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文件,鼓励相关高校挖掘潜力,凝聚资源,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

现在医学人文学科之所以能得到教育部和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与支持,是40 多年来,我国一批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院士、学者、专家、医务工作者及医学院校师生,坚守医学初心,秉持健康使命,担当社会责任,耕耘医学人文,开拓本土学科得来的。大家同心同德,通过创办刊物、发表学术论著、开展学术交流、服务临床一线、培养专业人才及对外交流传播等系列活动,基本构建了中国医学人文学科的主体框架,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快建设学科步伐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以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为方向,以医学人文学科现状为基础,形成如下共识,意在团结一心,凝聚力量,乘势而为,加快医学人文事业的繁荣发展。

1 新时代下亟待建设好医学人文学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说明“中华文化、人文及文明”是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之源。

在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改及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卫健委将高质量发展聚焦于改善医疗服务,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和医疗服务多元化、高质化的需求。各级卫健部门和医疗机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公益性为导向,将“改善医疗服务,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列为重点专项工作。这对卫健系统和医疗工作的人文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医学人文素养及教育提出了新标准和高要求,卫健行业对医学人文专业人才和学科水平的需求显得尤为急切。医学人文学科是人文与医学结合最关联、最实用、最紧密的学科群,必将发挥其价值观导向与文化引领的巨大作用。

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教育强国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迫切需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2020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因此,又好又快建设医学人文学科是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条新路径[4]。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医学人文学科学术融合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繁荣发展中国医学人文学科,第一,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文化构建新语境新内涵,要有中国语境、中国话语、中华文化;第二,基于社会应用和学科建设内需,医学人文学科应该确立融合发展理念,中外医学人文学科的历程展示了该学科最重要的特征——交叉与融合。新时代中国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必然在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顺应健康中国建设的大潮流而持续融合发展。第三,医学人文学科需要融入各医学专业的建设中去。医学是关爱身体之学,医学第一特征是高度的人文属性。生物医学及科技快速发展,造成了生物医学体系分科分界,也形成了各专业体系化、规律化,在疾病救治、预防及保健中发挥了各自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人文社会学科与各医学单位学科共建共享,挖掘出人文和医学各自的动力之源、契合靶点及可持续发展之道。第四,医学人文学科需要确定符合国情的评价标准。我国医学人文学科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我们要推动医学人文学科高质量发展,既要重视量的发展,更要解决质的问题。如何确定医学人文学科的质量,需要我们实事求是根据中国医科院校实际,根据医学人文交叉学科特征,根据社会应用及需求状况,构建出符合国情的医学人文学科评价基本标准,来推动和引导学科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融入医学教育大标准中,为我国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作出特色鲜明的贡献[5]。

3 医学人文学科建设需要优化组织机制

大学的四大功能分别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创新,医学院校是医学人文学科建设的核心担当者。医学人文是医学与人文两个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学科,需要医学院校责无旁贷的担当起建设医学人文学科的重任,需要医学院校领导高瞻远瞩,顶层规划,落地抓实,高质量的开拓建设医学人文学科。

在教育部的领导和引导下,如今医学人文学科成为医学门类下新的“较为成熟”学科,目前亟待促进各医学院校加强建设。由于各校学科特色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医学人文相对成熟的6 个二级学科虽然显现出来,也在学术发表、课程教育、师资建设及医疗应用等方面各有特色,但医学人文学科整体推进不够,高质量发展不均衡,我们呼吁先行发展较好的医学院校,联合协同,取长补短,分享优势,相互提携,共同进步。如成立医学人文学科建设发展的学术性联盟性组织,同时建立各分组会,如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事法学、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学等,并根据各院校学科发展需求,构建务实高效合作方式,有力推进医学人文学科走好、走实、走远。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工程。医学人文学科建设需要各主体单位领导高度重视,需要各单位主管部门(如学科处)制定出有效激励和引导制度,需要高校内相关学院/系(如医学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等)领导和教师专注努力,需要各院校根据实际,确立本校医学人文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也倡导医学院校联合或借助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的优势,在全国医学人文学科学术性联盟性组织的合作机制下,通过各院校领导、学院学系及教师的精准对接,促进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建设组织与机制建设有效运行,持续发展,快速进步。

4 繁荣发展医学人文学科的整体构架

根据我国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任务,结合医学人文学科实际,我们应将学科建设重点内容放在教育教学、师资建设、学术建设、教学资源、专业建设、就业指导、科学研究、实践应用、文化传承、期刊出版、学术评价、学科评估、中外交流等方面。

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第一目标。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医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重视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应是各院校进行医学人文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国内外高水平医学院校都在医学生人文教育教学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只有把医学人文翔实地写进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课程目录中,才能纲举目张,体现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才能真正促进医学人文师资队伍、学术建设、教学资源、专业建设、就业指导、科学研究、实践应用等学科内涵的整体推进。

在教育教学上,我们期望各院校在本科阶段至少开设3~4 门医学人文必修课程,并通过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研究生医学人文专业课程及毕业论文等环节,促进医学人文教育教学上水平、提质量、拓新途;在学术建设上,通过设置多层级课题、举办研讨会及研究生培养的方式,积极促进医学人文下各学科的学术繁荣发展,不断提高学术论文、著作及相关作品的质量;在教学资源上,加强建设医学人文各学科教材、慕课、线上信息等,不断丰富教学和学习资源等。

5 加快建设医学人文学科专业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优良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是大学学科建设的永恒主题。基于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我国医学人文教师队伍总体上处于“稀缺”状态,即便是少数医学人文学科发展较好的医学院校,其师资力量也是“捉襟见肘”,难以应对大量人文课程教学,难有精力和时间进行学科建设。

又好又快建设我国医学人文师资队伍,关键思路是聚合医科院校和综合大学的人文社科师资力量。精选高校、附属医院及相关学术机构医学人文学科领域的学者和专家,组建以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事法学、医学社会学及医患沟通学等多个二级学科的专家团队,以中国医学人文学科建设联盟为主体,结合相关高校和机构,组建中青年教师教研学组,合作开展师资培训、教学改革、学术建设及课题研究等工作,同时也能在学术学科评估、质量监督及社会培训中发挥高效作用。

同时,我们也期盼各院校在建设专职医学人文教师队伍的基础上,优化机制和举措,鼓励临床教师、校内外人文社科教师兼职教育教学和学科建设,形成不同特色的新时代医学人文教师队伍。

6 推进立德树人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新载体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用好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立德树人和人文素养更是医学人才的第一标准。医学教育的实践和规律告诉我们,医学人才的“德”更加广义,包含了政治立场、价值观、思想品德、公共道德及医学伦理等人文素养。这是卫健行业工作性质决定的,是服务对象人民群众需求决定的,更是国家卫生健康目标任务决定的。因此,医学教育中必须强化优化医学人文教育。

大学的立德树人主要有三个系统,即思政理论课教育、大学生思政工作、课程思政。医学人文,即医学与人文两大学科体系,交织重叠,医学人文教育无疑是医科院校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与纽带,是对医学生“亲和力和针对性”关键环节,是广大专业教师发挥德术优势教育和影响力的主阵地。因此,不断实施人文教育贯穿医学教育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和探索,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需要贯穿医学教育过程始终。

7 着力解决医学人文研究生培养相关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与内容。近十年来,我国有十余所院校申报通过了自主设置医学人文相关学科研究生学位点,培养了一批博士和硕士,还有一些综合性大学相关人文学科导师带教博硕研究生时,选择了医学人文相关研究方向,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属于医学人文学科学术成果。

国内医学人文学科发展的初始期,学术积累不足与师资力量单薄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此外,在研究生培养的专业及方向设置、培养方案、招生指标、招生宣传、质量标准、培养过程管理、毕业答辩管理、就业方向与指导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薄弱环节,且各相关院校各有重点和难点问题。显然,医学人文学科类研究生教育存在着明显体系性不足,严重制约着学科建设和医卫行业的人才需要。

解决上述问题,在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基础上,各校还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主动寻求本院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帮助和支持,结合本校实际,争取研究生教育中给予的“宽松”管理办法和特别支持举措;二是发挥全国医学人文学科建设学术性联盟单位优势资源,寻求有针对性的专业帮助;三是加强与综合性大学、医卫行业及医学各专业领域的联系,促进多方在联合培养、研究课题、就业指导等环节的沟通及合作。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人文医学
人文
“人文价值再思考与中国的人文学科体系构建研究”专题研讨会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医学
人文学科文化及其影响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基本理路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