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深融下,如何搭建跨界获奖的摄影队伍

2024-04-08 10:56樊卓婧
传媒评论 2024年2期
关键词:零散晚报宁波

文_樊卓婧

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许多媒体都在努力营造开放共享的新生态,吸引更多用户加入到内容生产中。依托摄影搭建与用户的互动平台成为一条重要路径,由此也挖掘、培养出一批特约摄影师,创作出不少兼具艺术性与新闻性的作品。全国摄影艺术展、浙江摄影艺术展近两年的入选作品中,有不少是媒体策划、编辑的新闻作品。而在近两年浙江新闻奖等奖项评选中,记者和特约摄影师合作的作品也占了一定比例。笔者以《宁波晚报》策划的获奖摄影作品为例,分享几点经验,供同行参考。

一、打造多元平台,吸引摄影人才

摄影的基本功能是记录,从这一点看,纪实摄影师和摄影记者的职责目标是相同的,拍摄内容也有很多相通之处,只是拍摄水平与策划意识各不相同,有的虽然画面出彩,但缺少新闻敏感,很难与媒体产生有效连接;有的虽有一腔热情,但作品较零散,单一看还达不到发表标准。为挖掘、培养更多新人,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宁波市摄影家协会,整合各种资源,打造多元平台。

1.设置多样化投稿渠道,组建编外摄影师队伍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甬派APP 分别开设了拍客论坛与拍客频道,前者供摄影爱好者发布零散的随拍作品,相互交流摄影心得;后者精选摄影师优秀专题作品,或者从论坛中寻找不同摄影师的优秀照片,组成专题,推荐到APP 首页。此外,《宁波晚报》每周都有一期拍客版面,专门刊发宁波摄影师的深度纪实专题。不同类型的平台可以让更多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摄影师“各取所需”,也方便媒体第一时间掌握新闻线索。第19 届浙江省摄影艺术展多位纪实摄影类金奖得主,均是通过这些渠道被《宁波晚报》发现的,如徐荻的作品《门外的守候》在省展截稿之前就在《宁波晚报》上发表,《拯救抹香鲸》作者张煜也在《宁波晚报》上发表过多篇深度专题。

2.通过活动比赛“众筹”,借助外力“画龙点睛”

除了媒体本身的征稿渠道,也要学会借助外力。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与宁波市摄影家协会合作,通过各种活动、比赛征集摄影作品。两年一度的阿拉宁波摄影节,以零门槛“众筹”的方式举办。不管谁都可以来投稿,只要被选中,就能在摄影节上免费办个人影展,且由国内一线策展人来策展。这种形式吸引了很多有想法的摄影师,也为媒体提供了各种优秀新闻摄影专题。此外,著名策展人的加入,也让许多看似新闻性不强的照片被慧眼识中,脱颖而出。如第19届浙江省摄影艺术展金奖作品《一个家庭的百年相册》,原素材是一组零散的家庭老照片,经著名策展人挑选、编辑,在阿拉宁波摄影节上展出,在开幕式上受到重点关注,此后《宁波晚报》做了进一步策划。

3.开设摄影工作坊,精雕细琢深度专题

宁波市摄影家协会设有各类摄影工作坊,以记录时代为导向,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理论授课、在地调研、采风创作、交流探讨等形式,培养更多摄影师完成优秀的深度纪实专题。对此,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图片编辑深度参与、协同策划。很多国展、省展的入选作品来自各类摄影工作坊,并曾在《宁波晚报》发表。

二、精心策划编辑,赋予艺术作品“新闻性”

组建了一支稳定的摄影师队伍,并不意味着媒体可以坐享其成。要征集到有新闻价值的照片,将艺术“大片”变成出彩的新闻作品,需要采编人员精准提炼主题,悉心打磨故事,赋予艺术作品新闻性。

1.设置议题,引导摄影师记录时代印迹

为获得更有新闻价值的摄影作品,《宁波晚报》和甬派常常会设置一些方便拍摄且较能引起共鸣的小栏目或临时话题,引导摄影爱好者观察身边生活,记录城市变化,定格时代印迹,如“共富图景”“小店相册”“一条路的写真”“百年百图”“24节气”等。多次给晚报供稿的特约摄影师谢浩,就是看到关于建党百年的“百年百图”栏目征集,发来了家族老照片,为后来的省展金奖视频《一个家庭的百年相册》提供了原始素材。

2.以小见大,讲好能引发共鸣的故事

摄影师的投稿作品往往着眼于身边小事,随手拍摄,缺少主题提炼。但“小”也意味着生动、接地气,真实自然,利用好“小”的优势,可以讲出更有共鸣的故事。第19届浙江省摄影艺术展纪录类金奖作品《门外的守候》,作者是一位年轻母亲,每次在洗手间时发现年幼的女儿喜欢在门外守着,于是拍下了孩子投影在门玻璃上的种种姿势。题材并不宏大,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时效,但胜在生活气息浓厚,画面生动有趣。编辑结合“洗手间是妈妈临时避难所”这一网络热点提炼主题,从一个巧妙的角度反映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和对于母亲角色的思考。

3.串珠成链,打造一支有黏性的摄影师队伍

面对摄影师的投稿作品,编辑需要具备较强的策划能力,能够从零散作品中寻找共性串起主题,最大限度地挖掘零散照片的价值;也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以美文为美图增色,增加作品可读性;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传播渠道,使作品能够广泛传播,凝聚一支更庞大更具黏性的摄影师队伍。《宁波晚报》许多摄影专题都是从摄影爱好者的零散投稿中筛选组合而成,如“那些年他们一起结婚”“县城里的牛制造”等专题。晚报还以“节气”为主题,设置固定栏目,将四季风光、日升月落、花开花谢、街拍小景等非专业零散随拍串起来,在报纸版面与客户端频道同时发布,每一篇阅读量均达10万+。开放式投稿有助于编辑开拓思路,而善于点石成金的晚报拍客栏目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稿。

三、艺术手段讲故事,新闻思维做传播

要提高作品的影响力,让图片讲出更立体生动的故事,就要在其呈现方式、传播手段和传播渠道上做好文章,这个过程中需要艺术手段,也需要新闻思维。

1.艺术化呈现,让照片动起来,活起来

短视频时代,让照片立起来、动起来、活起来,会赢得更多受众。《一个家庭的百年相册》在阿拉宁波摄影节展出后,记者又借鉴新华社微纪录片《国家相册》的呈现方式,邀请专业人员对这组照片进行了二次加工。通过当事人讲述、表演系学生演绎等形式,结合现代技术手段,打造精品视频,进行情景再现,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时代变迁。

2.多元化表达,让好照片“物尽其用”

好照片难得,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其进行“循环利用”。很多有时代感、视觉冲击力强的照片被制作成海报、APP 开机页和H5,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摄影师徐菊芬的作品《一个被黄鱼改变的村庄》在《宁波晚报》发表后,被制作成H5,通过“宁波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收获一致好评。王海波的作品《41小时42分!坐绿皮火车上大学,你经历过吗?》发表后,经记者重新采访拍摄,制作成微电影《漫长的目送》,也引起了较大反响。

3.融媒体矩阵,实现精准化传播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一个强大的融媒体矩阵,可以为优质内容精准匹配最合适的渠道,争取最大流量的传播。比如轻松活泼的照片组成的短视频较有生活气息,一般发至抖音平台;“大运河”等题材的深度专题则发至学习强国;而一些有鲜明宁波地方特色的作品,可发至海外账号,通过精准的渠道传播,实现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零散晚报宁波
铁路零散货物装卸监控记录系统研究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铁路零散快运发展建议及思考
农村零散农户重大病虫害防治现状及其对策
“零散小”项目后评价实践
晚报如何做到“主流、好看、有用”——以《江南晚报》为例
喜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