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强平秘理论“肩肘同治”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经验

2024-04-08 15:52寇智君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2期
关键词:肘部二头肌前臂

寇智君 屈 庆 周 翔 詹 强

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是由肱骨外上髁炎保守治疗超过6 个月无效转变而来[1],临床表现为肘外侧疼痛并伴前臂屈伸、旋转受限等症状。其形成原因多由伸肌总腱尤其是起始部反复受力拉扯,造成肌腱变性、退化乃至进一步撕裂,出现肱骨外上髁部无菌性炎性病变[2],成年人发病率为1%~3%[3]。该病起病隐匿,若未得到足够重视,导致患肢疼痛加剧进而前臂功能下降甚至出现废用性肌力下降。因长期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后期多采用手术治疗[4]。詹强教授为浙江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提出“平秘论”“三部三层理论”和“经痹点”等独特理论,擅长保守治疗脊柱及骨关节相关疾病。詹老师运用“肩肘同治”整体诊疗思想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疗效独特,笔者有幸跟师随诊,现介绍如下。

1 分部分层,精准定位

《内经》曰:“夫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人地称谓“三才”[5]詹老师根据“三才”理论结合中医传统解剖内容提了“三部三层”分层理论[6]。按其各部位解剖、生理、病理特点,将人体分为“三部三层”,即天部为皮部,即人之皮肤;人部包含筋-肉-骨三层,分别对应天层-人层-地层;地部为脏腑,遍布周身的经络系统也为各部各层之间的联络提供了纽带作用。各部各层的生理、病理特点各不相同且独具特色,当疾病产生时,医者依据临床症状特点,准确地找出病变部位,依据其特点选择更为适宜的治疗方法。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在中医属“肘劳”“伤筋”范畴,其病机多以外伤劳损为基础,复感风寒湿邪侵袭或本体气血亏虚等导致的脉络瘀滞、筋脉失养[7]。根据分部分层理论,其属于筋、肉层面损伤,从而选取适宜松解筋膜粘连、舒筋通脉的治疗方法,如微针刀、浮针、探穴针等。

2 点线结合,循经施治

詹老师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自己“平秘论”理论和“三部三层”分层理论,提出了一种新观点——“经痹点”[8]。经痹点是整个经络系统痹阻点的统称,包括经脉和络脉循行时产生的痹阻结点。经络遍布周身且循环往复,为气血的运行、脏腑形体的沟通、信息感应的传导提供了条件,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络系统中,循行过肘的经脉以手三阳经为主,其中循行肘外侧的是手阳明大肠经。《灵枢·经脉》记载“大肠手阳明之脉……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灵枢·经筋》记载“手阳明之筋……上循臂,上结于肘外”。当肱骨外上髁炎发生时,症状首先出现在患处,即大肠经上的曲池穴附近最为明显,这也是经痹点。随着病程延长,经痹点也循着经络向远离疾病点的方向扩散,病程越久经痹点的范围就越大。例如大肠经所属的肩髃穴,定位在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凹陷中。长期反复发作的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都会自主或不自主的诉说除了肘部疼痛以外,肩前部也会出现疼痛,尤其在提重物时最为明显,查体发现正是肩髃穴附近会出现明显的压痛。詹老师在中医整体观理念提出要肩肘同治。

3 肩肘同治,注重整体

詹老师“平秘论”以人的整体属性为基础,强调通过特定部位治疗激发人体自愈能力,从而纠正人体上下、左右、前后失衡之力[10],帮助患者重建平衡,从而达到长治久安的平秘状态。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症状多以肘关节外侧疼痛伴旋转受限为主,肱二头肌起始端疼痛起初多以隐性状态存在,患者平时大多感受不到,直至病情较重或临床医师查体时此处疼痛才得以显现。倘若只关注肘关节局部治疗,往往会出现患者病情时好时坏、反复迁延。不仅延误病情,同时加重了患者心理和生活负担。肱二头肌肌腱炎也逐渐影响肩部功能,日久不愈演变成肩关节周围炎,进一步加重病情。因此肩肘同治、上下一体,使肘关节上下受力均衡,达到形顺脉通,气血调达。治病的同时也要治病人,要为病人提供自我战胜疾病的能力,即自愈力。当自愈力不足以调节疾病时,疾病会反复不愈,医者所要做的是治病同时激发患者自愈力,让患者能抵抗疾病并调整症状,从而达到恒久的平衡。

4 尊古创新,中西合参

詹老师注重中医传统经典的学习和传承,但尊古而不泥于古,同样重视现代医学客观发展规律,取其所长并融会贯通。现代医学对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大多学者认为,是患者长期反复作用力伸腕、前臂旋转动作导致肱骨外上髁肌腱附着点表现出无菌性炎症,肌腱重复性的劳损和微创伤促使血管成纤维细胞增生,肌腱与其周围的组织发生粘连、瘢痕和挛缩,改变了肘部的生物力学,致使肘关节旋转活动受限[9]。从功能解剖来看,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决定前臂旋前功能,旋后肌和肱二头肌决定前臂旋后功能,肱桡肌参与前臂的旋前和旋后功能。旋前圆肌、旋后肌、肱桡肌起止点主要分布在肘关节周围,肱二头肌长头肌起于肩胛骨盂上结节,肱二头肌短头起于肩胛骨喙突。随着病程日久,肘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致使旋转功能受限,肱二头肌参与旋后功能代偿性增加,加速了肱二头肌近端肌腱的损伤,出现局部炎性而产生疼痛。从解剖位置来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与肩髃穴高度重合。

5 医案举隅

患者周某,女性,56 岁,2021 年3 月31 日首次于杭州市中医院就诊。主诉:反复左肘外侧疼痛3 年余,加重1 周。现病史:患者3 年前因长期从事上肢劳动,出现左肘外侧疼痛,酸痛为主,症状时轻时重,干活劳累后即觉疼痛加重,休息后好转,偶有左上肢无力感。期间当地多家医院行针灸、推拿、理疗、封闭等治疗,治疗后症状好转,劳累后复发。1 周来劳累后疼痛加重,遂来詹老师门诊就诊。刻下症见:患者左肘部疼痛,提重物左肩前侧牵扯痛,拧毛巾动作时疼痛加重。查体:肱骨外上髁处压痛,略肿,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处压痛,腕背伸抗阻力试验阳性,前臂伸肌腱牵拉试验阳性,前臂肌力4 级。辅助检查:左肘关节超声提示,左肘关节腔少量积液,做肱骨外上髁骨赘形成,左肘伸肌总腱处略肿胀。西医诊断: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中医诊断:肘痹,气滞血瘀型;治则:舒筋通络,化瘀止痛。治疗过程为首先推拿治疗,以左肘部为中心点,沿大肠经循行路线行一指禅推法、指柔法、拨法、点按法等推拿手法,边推拿边寻找经痹点并标注,推拿治疗15 min 左右。经找点发现曲池穴、手三里穴、手五里穴、肩髃穴等穴位附近压痛明显,于该处碘伏棉签常规消毒,行探穴针法操作[11],操作完毕后嘱患者活动肘关节并做拧毛巾动作,活动时产生痛点标记出,再行探穴针治疗,至活动时无明显疼痛为止。在所针刺点上选取大小合适的真空罐拔罐3 min 左右,取下罐后干棉球擦血并再次消毒。首次治疗完后患者自觉肘部及肩前部疼痛基本消失,肘部活动明显改善。嘱其休息,不要过多用力旋转前臂等动作。4 月3 日二诊,患者诉肘部疼痛明显好转,用力拧毛巾时仍感疼痛,较前好转,提重物时肩前仍感酸痛。治疗仍予推拿并找点,于曲池、手三里、肩髃等穴附近再行探穴针治疗并拔罐。4 月5 日三诊,主诉肘部不负重活动疼痛感不明显,前臂旋转拧毛巾时略感疼痛,肩前疼痛基本消失,治疗继续如上。4 月9 日四诊时主诉肘部疼痛好转,提稍重东西无影响,用力拧毛巾时肘部少许酸痛,治疗予推拿并肘部局部探穴针治疗,嘱其不适复诊。患者后续未再复诊治疗。

按:该患者因常年劳累致左肘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多方诊治后未能痊愈。究其原因为患者工作劳累致使病情复发,存在治疗不彻底的因素,询问患者发现经治时多以肘关节局部治疗为主,未曾重视肩前肱二头肌起始处疼痛点,肘部疼痛好转但肱二头肌起始端疼痛仍在,前臂做旋转动作时肱二头肌参与减少,旋后肌、肱桡肌过度用力,时间日久劳累再次诱发肱骨外上髁部炎症出现,经此反反复复。詹老师通过病情发现肘关节长期处于失衡状态,患者年长且病情日久,自身的自愈力不足以调整机体平衡。通过经痹点选择针刺,舒筋通络、祛瘀生新,同时激发经气提升患者机体自愈能力,帮助疾病的修复;肩肘同治既是疏通经络使气血失衡得以恢复,也是肘部活动时力学失衡的重新建立。不仅重视肘关节局部疼痛的改善,也是从整体改善肩肘的协同功能,更是激发患者机体自愈力,从根本上为肘关节提供一个恒久的平衡状态。

6 结 语

目前临床中对于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如针灸、理疗、肌内效贴、针刀、局部封闭以及手术疗法,更多注重的是对肘关节局部症状的治疗,忽视其所产生的关联反应。詹老师深知整体观念在人体的作用,重视经络“循经致病”和“循经治病”特点,充分运用“经痹点”理论循经找点。调节机能的自愈力,通过治疗局部激发人体自我调节,从而在医者帮助下形成新的平衡状态,进而“消灭疾病”维持长久。与此同时注重与现代医学解剖知识相联系,寻求相通之处,中西合参,提出“肩肘同治”这一临床治病新思路,供大家参考。

猜你喜欢
肘部二头肌前臂
基于DFAD-FBS的自适应前臂骨折外固定护具设计
肩关节、肘关节及前臂活动范围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股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1例
右侧肱二头肌变异一例
居家运动——肘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肘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一肘部练习(中级篇)
肘部骨折术后关节功能障碍的诊治预防策略研究进展
双侧肱二头肌副头伴右侧肌皮神经变异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