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机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2024-04-08 05:28武瑞森李树杰
医学信息 2024年6期
关键词:偏瘫神经功能脑梗死

武瑞森,李树杰

(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陕西 西安 710038)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神经科常见疾病,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1]。脑梗死偏瘫是常见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肌肉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随着临床对脑梗死偏瘫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梗死后患者神经细胞未完全凋亡,且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均具有一定的重组、再塑能力[3]。因此,临床在适宜的条件下,给予康复治疗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目前临床关于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时机存在争议,部分研究认为在基础治疗早期开展,部分研究认为在基础治疗后期开展,如何进行科学选择仍然是目前脑梗死偏瘫康复治疗的难点[4,5]。本研究结合2022 年1 月-2023 年2 月我院治疗的64 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临床资料,观察不同时机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以期为脑梗死偏瘫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 年1 月-2023 年2 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64 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32 例。对照组男17 例,女15 例;年龄52~79 岁,平均年龄(61.03±3.20)岁。观察组男19例,女13 例;年龄54~78 岁,平均年龄(60.78±3.48)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本研究纳入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脑梗死偏瘫诊断标准[6];②意识清晰,具备基本表达能力;③随访资料完善。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者;②并发危重急症;③存在严重神经功能障碍。

1.3 方法 对照组基础治疗4 周内进行康复治疗,观察组基础治疗2 周内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方法:①良肢位摆放:取患侧卧位,头下方垫软枕,肩胛骨前伸,肘部伸展,前臂旋后,手指伸展,腰部后侧垫软枕,下肢伸展。患侧髋关节、膝关节垫软枕,关节微屈,每2 h 更换1 次体位;同时面向患侧,头部下方垫一软垫,使胸椎处于中立位;②物理治疗:采用多功能磁刺激仪刺激患者肢体,超声脑血管治疗仪给予脑部超声治疗,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③患肢按摩:对患肢采用滚法、按法进行按摩,对肢体进行内收、外展、伸屈,并遵循从大关节到小关节、从上肢到下肢的原则;④运动训练:坐位训练(患者坐于床边,髋关节与胯骨垂直,上肢手臂伸直,下肢微曲,膝关节下方垫软枕,屈膝50°~60°,使踝关节保持足中立位),依据患者情况适当进行上下床训练(先卧于离床30 cm 位置,双手支撑身体平稳,缓慢坐起)、站立(坐于50 cm 高的椅子上,健肢负重、患肢1/2 位置负重,一手放于椅面,一手放于正前方助步器,臀部前移,双膝稍微弯曲,缓慢站起,身体后移,重心放于患侧上肢,触摸椅子扶手后缓慢坐下)、行走训练(借助平衡杠、手杖扶等助步器材在平地上训练);⑤日常生活训练:协助患者完成日常基本生活,例如刷牙、洗脸、穿衣、上厕所、吃饭等,并鼓励患者逐渐自主完成,以促进肢体协同、平衡能力;⑥心理康复治疗:主动与患者交流,发现不良情绪时予以针对性疏导,同时多予以关心与鼓励,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神经功能(NIHSS)评分、运动能力(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指数)、生存质量水平、并发症(关节痉挛、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褥疮)发生率。

1.4.1 NIHSS 评分[7]包括上下肢肌力、意识、语言、感觉等12 个条目,总分42 分,评分越低提示神经功能恢复越佳。

1.4.2 Fugl-Meyer 评分[8,9]包括无支撑坐位、健侧和患侧展翅反应、支撑下站立、无支撑站立及健侧站立,满分100 分,得分越高提示运动能力恢复越好。

1.4.3 Barthel 指数评分[10]包括日常进食、洗澡、修饰、穿衣、行走、上厕所、上下楼梯等日常生活行为,总分100 分,评分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1.4.4 生存质量[11]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包括身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环境4 个维度,每个维度0~100 分,评分越高提示生存质量水平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2、4 周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比较(±s,分)

表1 两组神经功能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2 两组运动能力比较两组治疗2、4 周后Fugl-Meyer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运动能力比较(±s,分)

表2 两组运动能力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两组治疗2、4 周后Barthel 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s,分)

表3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治疗4 周后SF-36 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大量研究证实[12,13],康复治疗能够减少脑梗死面积,减轻脑梗死偏瘫患者功能障碍程度,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为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提供有利条件。但是临床无统一康复治疗介入时间,不同时间介入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可能存在差异,如果时机恰当可能极大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肢体活动能力,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14]。如果时机不佳,可能诱发新的脑部病变。故,治疗脑梗死偏瘫关键是选取合适的康复治疗时间[15]。基于此,临床应进行大样本、多中心对照研究,以进一步探究康复治疗时机的有效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2、4 周后NIH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基础治疗2 周内开展康复治疗,可降低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基础治疗初期给予康复治疗,可将神经轴突和突触的联系建立起来,使患者对残余功能进行应用,从而有效恢复神经功能,降低NIHSS 评分[16,17]。同时研究显示,两组治疗2、4 周后Fugl-Meyer 评分、Barthel 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基础治疗2 周内开展康复治疗,可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能力,促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为患者的良好生活质量提供有利条件,该结论与赵颖等[18]的报道相似。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基础治疗2 周内,从多方面开展康复治疗,例如磁刺激配合康复训练利于神经侧支循环重建,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同时,在按摩、刺激基础上,配合日常行为训练治疗,可加速肢体功能恢复,进一步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从而一定程度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19]。两组治疗4 周后SF-36 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相对而言,在基础治疗2 周内介入康复治疗时机较佳,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病情康复。此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基础治疗2 周内康复治疗可预防并发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认为,早期从物理治疗、运动训练、按摩等多方面开展综合康复治疗,即在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均具有重塑功能期间进行治疗,利于神经功能的改善,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20]。

综上所述,不同时机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能力具有不同的影响,而基础治疗2 周内,即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利于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偏瘫神经功能脑梗死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