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儿时欢喜,从此陷入“泥坑”

2024-04-08 04:00图文张关春编辑叶彬松
杭州 2024年3期
关键词:泥坑泥人黏土

图文|张关春 编辑|叶彬松

捏塑亦称面塑,起源于山东菏泽,距今已有200 多年历史。后经菏泽穆李村艺人走南闯北,影响全国,故有“天下面塑出穆李”之美称。捏塑最初使用糯米粉加小麦粉为原料,经由着色、蒸制等步骤进行加工,得到的面团韧性强、色泽鲜明。现代流行的材料多数为低温聚合黏土,也称软陶,其颜色丰富、无毒环保,有很高的延展性和可塑性,经过低温烘烤后具有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的特点。手艺人用刀、剪、簪、花纹模等简易工具,将黏土通过揉、搓、捻、切、点等多重技法创作作品,制成的人物及物品形象栩栩如生。

丁建华是杭州市上城区非遗保护项目黏土捏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杭州市民间工艺师、汉华手陶品牌创始人,于2013 年拜徐远渭为师,属第七代传承人。他的代表作品有宋韵题材《蹴鞠》《听琴图》《冬日戏婴图》《卖眼膏》《精忠岳飞》;红色系列《红船》;亚运系列《萌版亚运吉祥物》《意境天成》,均参加了杭州民间美术作品展,并荣获最佳展出奖。

丁建华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种色彩绚丽、巧夺天工的捏塑作品。他从小喜欢捏橡皮泥,20 世纪80 年代,和许多孩子一样,丁建华最爱看《西游记》《射雕英雄传》《霍元甲》,影视剧中的人物就成了他创作捏塑的题材。“别的孩子看完电视就玩去了,我一个人关在房间里捏泥人,孙悟空、洪七公、梅超风、全真七子、陈真等我都捏过。”说起这段往事,他记忆犹新:“那些是我小时候全部的世界。”

▲丁建华正在创作

▲丁建华工作室一角

▲黏土捏塑技艺所需工具

“那时候,有个电视剧叫《泥人张》,所以同学们都叫我‘泥人丁’。”因为捏的泥人特别传神,丁建华还常常代表学校去参加中小学生工艺美术作品大赛,“泥人丁”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杭州青少年宫每年都会提前预留一个展位,供他陈列作品。

由于太过痴迷,父母怕他“玩物丧志”,不同意他继续捏泥人。后来,上了初中,学业日益紧张,丁建华与从小的爱好也渐行渐远。工作后从事旅游方面的工作,丁建华一干就是20 多年。

2016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跌落人生低谷。而当他重拾儿时爱好的捏塑,似乎又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要做一些自己开心的事情,不管别人认不认同,我先认同我自己。”丁建华坦言,黏土捏塑可以释放想象力和缓解压力,通过手的温度,呈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满足感。

丁建华善于捕捉人物的细微表情,在延续了传统捏塑技艺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多种创新技法,不断突破、提升与迭代。就拿细节塑造来说,传统技法讲究“贴”,即使是像发丝般粗细的线条,也是通过手指的捻搓制成,而现代技法多是用描线笔直接勾勒线条。丁建华始终坚持沿用精细的传统手法,他的作品《乾隆盛世》在浙江博物馆举办的“故宫乾隆文物展”展出,获得了故宫博物院专家的一致好评。

▲丁建华为学生传授黏土捏塑技艺

除了每年创作大型作品,丁建华还不遗余力地推广黏土捏塑,致力于培养下一代。近年来,他携手四季青街道共同打造非遗工坊,在日常创作之余,开设文化大讲堂和非遗直播课堂,不仅让公益课走进社区,还走进小学、高中、大学校园,和每日商报合作,开设小记者营和美丽乡村手工体验课程。

▲黏土捏塑作品《宋太祖》

▲黏土捏塑作品《乾隆出征》

▲黏土捏塑作品《康熙大帝》

▲黏土捏塑作品《开天辟地》

“年轻人的思想更潮一点,要吸引年轻人和小朋友去体验,你必须走进他们的世界。”丁建华笑着说自己是个带人入“泥坑”的人,他希望更多感兴趣的人参与到黏土捏塑中,一起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泥坑泥人黏土
欢乐的小泥坑
我是“泥人罗”
捏泥人
不一般的黏土插画
小猪滚泥坑
弟弟跳泥坑
黏土多肉植物
下雨了 你会陪孩子一起踩泥坑吗
报纸“黏土”等
泥人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