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艺术与纤维艺术的关系研究

2024-04-09 00:53卓珈伊李祎漫
纺织报告 2024年1期
关键词:纤维材料女性主义艺术家

卓珈伊,李祎漫

(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1 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艺术家创造了以自身为创新点的艺术创作风格,关注女性内心的情感和真实的欲望,越来越多的纤维艺术作品以女性为中心。然而,由于相对保守的艺术情境和女性自身的特点等,相对于国外女性艺术的大胆开放,中国女性艺术传承了中国精神。纤维艺术源于传统的纺织工艺,现如今衍生出许多新的风格[1]。本研究将女性艺术和纤维艺术相结合,用材料表达概念和想法,通过研究收集大量相关的材料和信息,探索古代和当代纤维艺术与女性艺术之间的关系。纺织材料在女性艺术中被广泛使用,不仅迎合了女性的审美,同时也代表着女性。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以女性装置艺术为重点,深入研究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2]。女性艺术家在表达观念时,面临与之存在矛盾的问题。这些矛盾主要集中在女性意识、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以及女性化的材料和女性化的创作技巧上。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艺术家的性别。在女性艺术批评中,有相当一部分评论聚焦于社会现象对女性的反映[3]。这些评论大多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重点关注性别议题。在该领域中,与性别相关的观点和评论占据了很大比例。此外,由于性别因素,女性艺术家更倾向于使用软质材料,比如线、布和丝等,表达她们对女性经验和情感的独特理解以及对性别问题的思考。

本研究通过对纤维艺术、女性艺术的分析探讨两者的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艺术家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她们通过作品探讨了女性的身份认同、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等,打破传统的束缚,用全新且独特的艺术语言创作作品。对纤维艺术与女性艺术的研究、梳理和总结有助于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女性艺术对纤维艺术的影响,进而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

3 女性艺术

3.1 女性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

数百年来,不同国家的女性作为创作主体,以不同的方式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表达她们对平等的需求和渴望。世界上第一个喊出自己性别的女性是西方女性,而西方女性艺术是女性主义运动的结果,是现代意识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必然产物。然而,中国女性艺术家也受到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受五四时期自由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观以及其他改革后女权流派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引导和释放,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一系列具有女性主义特色的艺术活动。中国女性艺术家陆续出现并积极参与艺术创作,表明了中国女性艺术在以个性化的语言方式正式呈现。与西方女性艺术不同的是,中国女性艺术的出现并非伴随着社会运动。近年来,女性艺术作为一种公共现象,其存在的价值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在独特的生长环境下,中国女性艺术相对于西方女性艺术略显平淡,作品更倾向于自我生活体验和自我意识表达,以女性独有的视觉经验表达对日常生活的感悟。2000年以后,随着西方当代艺术、更多西方女性艺术家作品和思想的传入,中国女性艺术再次生成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逐渐摆脱了无个性化的特征,并唤醒了自身的主体意识,主动介入社会。其中,大部分女性艺术家通过打破传统创作思维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她们拥有更加多元化的文化视野,并尝试创作出一系列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的作品。

3.2 女性作为创作对象的艺术

从艺术的起源来看,女性艺术就是一切与女性特征及其价值相关的艺术,而女性艺术是在女性主义运动中寻求平等权利和自由时创作的艺术。女性艺术家是指社会定义为女性的艺术家,根据自身所创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定义自己。由于新事物都存在迂回探索和争议性质,评论家对这种艺术有不同的看法。女性艺术也有不同的定义,有男性艺术家创作的女性艺术,例如刘斌、李震、熊时涛从中央美院毕业后便以“非职业艺术家”的姿态出道,以男性的身份做女性艺术,模糊两性的区别,看到了两性背后更多的问题。

3.3 被女性化的艺术

女性艺术家创作的艺术被归为女性化的艺术,其中,女性纤维艺术家希拉·希克斯是女性艺术家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作品《攀越彩色之地》用活泼奔放的色彩和柔软简朴的纤维材料,表现女性艺术家的特点与魅力。女性艺术是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家利用其作品讨论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并追求平等和自由。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女性的角度阐释世界。例如,路易斯·布儒瓦的蜘蛛画像和刘北立的《惑》,她们以女性作为传播媒介,突破了时代、地域和宗教等限制,通过艺术的手段引导人们超越过去、认识现在并展望未来。无论是她们本人还是她们的作品都扮演着一种文化的载体,自觉阐述和记录她们所处时代的特征,成为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纤维艺术中的女性特征

4.1 传统纤维艺术中的女性特征

纤维艺术是在古代编织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从20世纪开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下,纤维艺术经历了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的演变,在文化交融的时代蓬勃发展[4]。纤维艺术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是指利用不同的纤维材料、各种传统或现代的工具和媒介以及平面或立体的形式创造出具有实用性或装饰性的艺术。

1970年,“纤维艺术”一词首次出现在美国,但中国人更习惯用“染织艺术”“织布艺术”“布艺”等术语描述这种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采用编织方式的艺术形式蓬勃发展。艺术家开始探索纤维艺术的语言和美学,然后将独特的编织和缝制方法分解成他们最熟悉的作品。受到20世纪艺术潮流的启发,艺术家们开创了当代艺术的新纪元。纤维材料在艺术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论是传统艺术还是当代艺术都可以利用纤维材料进行创作,而用纤维制作的作品自然属于艺术的范畴[5]。

在纤维艺术尚未被明确归类的早期,女性在纺织、缝制等传统工艺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纤维艺术与女性有着天然的联系。在纤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女性艺术家的参与度远高于男性。纤维艺术中使用的材料和技术与女性的传统手工艺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

4.2 现代纤维艺术中的女性特征

现代纤维艺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与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基本同步。随着女权主义文化思潮的传播,女性艺术家们拾起身边的纺织品,运用娴熟的编织技艺,以身体为媒介,从女性的角度开创历史[6]。女性艺术先锋朱迪·芝加哥的作品《晚宴》将女性最明显的特征融入纤维艺术中,使作品表现出开放、多元化的风格。

中国的纤维艺术发展道路与世界其他国家基本相同。中国传统纤维艺术主要创造实用的物件,将人类共同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融入时代脉络。中国传统纤维艺术与“物质生活”挂钩,而中国现代纤维艺术主要与“精神生活”挂钩。这两者在艺术形式和价值取向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个是生活的创造性活动,另一个是纯艺术的创造性活动。中国纺织艺术的发展史是一段漫长的历程,今天的成就是历史之基,也是未来之基。

相对于其他西方文艺文学理论的快速传播,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主要是中国社会的独特性所致,但依然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家,例如女性艺术家尹秀珍,其在2008年创作的《不能承受之暖》用纤维材料表达创作思想,通过纤维材料丰富的表现方式展现材料的美感和魅力,同时突破和创新了艺术语言形式,展现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追求,将纤维艺术与精神意识相结合,传达内心深处的想法。

5 女性艺术对纤维艺术的影响

5.1 女性主义意识兴起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意识开始觉醒,逐渐占据当代艺术的主导地位,导致女性艺术在西方越来越盛行。当女性艺术家使用纤维艺术发起话语攻击时,在情感和视觉上会变得更加紧张,更具冲击力。波兰艺术家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奇所创作的大型立体壁挂《红色阿巴康》最具代表性[7],作品展现出浓郁的纤维质感,采用鲜艳而独特的红色,超越了传统的悬挂形式,是对平面壁挂艺术的革新。红色象征力量和能量,同时也代表激进、血腥和暴力。阿巴康的童年经历了二战的摧残,她将战争造成的痛苦和惶恐借由红色剑麻表达出来,以此探讨战争、政治和人性,攻击性的形状、侵略性的色彩与柔软的材料产生了微妙的冲突与矛盾。

正如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阿德丽娜·里奇所言:“女人取回身体的权利这件事,对于人类社会的改变,将远胜过工人对生产方式的掌握。”[8]纺织材料的柔软与女性的阴柔之美相映成趣。女性通过双手与纤维材料亲密接触,融入自己的创作理念,创作出完美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主义思想逐渐渗透到纤维艺术中,纤维材料成为女性艺术的象征。

5.2 女性纤维艺术的美学意义

美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艺术美,另一种是女性美。自古以来,纤维艺术与人类的活动相伴而生,而纤维本身也离不开女性的劳动。如今,女性艺术家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女性主义艺术的基石,她们以自身的存在价值为追求,并争取历史地位和女性权利[9]。在艺术领域,女性的身体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承载着自由的意志,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时间、空间和内容感的独特个体。真正的女性群体通过抽象或具象的表达方式,创造了具有女性象征意义的作品。

因此,女性艺术与纤维艺术的结合与实践是外在自然的人化使客体世界成为美的现实,内在自然的人化使主体心理获得审美情感。在此推动下,女性艺术和纤维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得以不断提升和发展[10]。美的本质是情感、意识、精神与心理的统一,女性艺术与纤维艺术经过上千年的沉淀与积累,早已在情感、意识精神与心理上达到了高度一致。纤维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在创意表达上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女性艺术家通过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创作了一系列经典作品,形成了独特的女性审美视角和对女性之美的深刻理解。

6 结语

纤维艺术与女性艺术的结合可以追溯到其定义形成的时期。纤维艺术以纤维材料为基础,在创作过程中强调对手工艺和传统技巧的运用,重视材料的处理和纤维本身的特质。这些特质与女性的特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纤维艺术与女性艺术的互融是不可避免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女性主义意识早已融入纤维艺术中,纤维材料也早已被打上“女性文化”的标签。不论是纤维材料的运用,还是艺术创作理念的实践,女性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纤维艺术中的女性主义元素表现得更加精美和细致。女性艺术家在运用纤维材料时,注重材料的质感和细节,以此展现女性的柔美和细腻。她们通过纤维艺术表达对性别问题、身体权益和社会期许的思考和关注。同时,纤维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符号和图案等元素也与女性艺术有关,以探讨和呈现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压迫与解放。

猜你喜欢
纤维材料女性主义艺术家
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
先进纤维材料战略布局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静电纺丝制备PVA/PAA/GO三元复合纤维材料
硫磺改性聚丙烯纤维材料及其流变行为的研究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