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蕴

2024-04-09 18:02王哲
理论月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世界历史中国式现代化

王哲

[摘 要] 人类解放是人类追求更好存在方式的理想目标与变革现实状态的历史过程的统一,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人类解放的最终实现提供了现实力量和时代主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成就与阶段式微表明人类解放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仍具有现实意义与可能。在当下,人类解放应被理解为一个由中华民族积极推动的、变革现实并趋向更为合理存在状态的运动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以人本逻辑驾驭引导资本逻辑,实现普遍意义上的主体平等与代际和谐,激活精神文明的引领力与主体意识的内驱力,在拓展人类解放可能空间的同时压缩其物理时间,具有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历史意蕴。

[关键词] 人类解放;中国式现代化;世界历史

[DOI编号] 10.14180/j.cnki.1004-0544.2024.03.001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544(2024)03-0005-07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形态转型与建构研究”(21MLC010)。

作者简介:王哲(1992— ),男,法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理工大学基地研究员。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自身不断追求超越与解放的历史。解放就一般含义而言意为对自由的追求及其实现的状态。就人类获得解放与自由的程度来说,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具体的指向与内涵;但就人类对自由状态的向往与追求而言,解放是人之为人本质力量的彰显,具有普遍性。历史上无数思想家都曾对人类解放问题进行过探讨,马克思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基于现实的人提出了系统的人类解放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在解放意义上的自知与自觉。在马克思的理论逻辑中,作为理想愿景的人类解放通过现实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来实现;而现实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一度陷入低潮,于是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质疑和嘲讽在一段时间内甚嚣尘上。人类解放是否只是一个理论设想,人类解放是否能够实现、在何种意义上实现,在当下探讨这一话题有无必要和意义,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必须做出明确而有力的回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興。”[1](p21)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道路与方向,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将产生积极的意义和影响。从人类解放的角度思考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无疑是明确的。中国式现代化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当代在场和蓬勃实践,确证人类解放的现实性、推动当代人类解放的进程是中国式现代化世界历史意蕴的生动体现。

一、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理论建构

解放的基本含义是自由,自由意味着主体的积极状态。围绕自由这一基本内核,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涉及状态(何种自由)、主体(谁的自由)、方式(如何自由)等内容。

(一)作为理想目标与现实过程相统一的解放

马克思思考人类解放问题的逻辑起点并非抽象的理论悬设,而是处于具体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个人。由于不同时期社会生产水平存在差异,因而“‘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2](p527),“解放”绝不只是所要实现的愿景和期待,更是朝向这一目标的过程和运动,正是在后者的意义上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具有了现实性,而非遥不可及的彼岸世界。正如其在谈论共产主义时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2](p539)在何种意义上理解解放,首先应当看到其是理想目标与现实过程的统一。

作为理想目标,解放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积极状态。超越性是人之为人的最根本属性,“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2](p163)。不满足于当下并不断探索更适合于自身的存在方式,是人主体性的彰显与超越性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解放内蕴于人的本质力量,而人的本质力量最终落脚点在于如何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具体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的是物质资料的获取与利用问题,是解放的前提;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的是生产生活资料的分配使用问题,是解放的关键;人与自身的关系关涉自我意识觉醒和主体自由发展问题,是解放的归旨。对这三重关系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实践中更好地处理和协调构成解放在理想目标层面的一般含义。

作为现实运动,解放是一个趋向于理想状态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为政治解放、经济解放、精神解放三个变革现实的基本维度。首先,政治解放是前提。在马克思的文本中政治解放概念具有特定内涵,是较之于宗教控制世俗社会而言,政治国家中的公民获得了形式上的自由,然而这种自由却是与市民社会中的感性个体相分离的,本质上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解放,需要进一步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继续推进。其次,经济解放是基础。经济解放的核心在于提高生产力,这是人为自然界赋予价值使其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为追求自身增殖而导致人异化的发展显然是不合理的。最后,精神解放是关键。只有在人的主观世界中确立起追求变革与超越的观念,解放才能从一种潜在的本能转变为现实的需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正是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有特定内涵的这三重实践活动,解放才能够成为变革当下、朝向未来的现实运动和过程。

(二)以无产阶级解放实现人类解放

既然解放是一场通向理想目标的现实运动,那么就会涉及两个问题:其一,作为理想目标的全人类解放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其二,作为历史过程的解放运动其环节阶段是怎样的。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进一步理解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之间的关系。

就字面表述而言,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是两个概念,但是在马克思的文本中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通常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而出现,这表明二者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内在关联。从历史逻辑来看,无产阶级解放是人类解放的一个阶段,且是作为最高环节的特殊阶段。作为历史过程的解放在不同时期具有各自的内涵,其中领导力量或者说主体力量的不同是其划分相应阶段的依据和表现。无产阶级解放的提出基于人类社会进入到这样一个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形成了世界历史与人际普遍交往,另一方面造成了人对物的依赖和人与人的疏离,作为占社会绝大多数人口同时又受到残酷剥削压迫的群体,无产阶级渴望摆脱这种境遇的解放运动得以出场。无产阶级解放要求彻底消灭私有制,这不是对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颠倒或调换,而是从根本上消灭这一现象本身,最终所要实现的是人与人直接统一于真正的共同体,即落实到个体的所有人的解放,这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最有效的社会形式”[3](p114)。因此,无产阶级解放以先前人类解放的历史成果为基础,这其中既包含肯定性的建设性成果积累,也包含否定性的矛盾积累,二者共同构成推动力量;同时,无产阶级解放的完成也标志着人类解放的最终实现,是其最后和最高的环节。

进一步来看,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的统一关系不仅仅表现为历史过程的并行,更体现为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现实力量,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人类解放要有现实的依靠力量,这一主体力量只能由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自身特殊利益所要顾及的无产阶级来承担,“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4](p66)。之所以如此,在于无产阶级是社会发展到这样一种状态的产物,“形成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领域,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2](p17)。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只有“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4](p14),即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

由此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人类解放是一个历史过程,自马克思科学地建构起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以来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为人类解放赋予了现实主题,因此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中人类解放的主题就是无产阶级解放。第二,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主体和现实力量,这为确证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探索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历史意蕴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依据。当然,想要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解放的积极意义,还必须对其现实境遇加以考察。

二、人类解放实践的现实境遇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作为无产阶级解放实践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这其中既有过社会主义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辉煌景象,也经历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曲折式微。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旗帜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带领中国人民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探索出并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既取得了伟大变革与成就,也有过重大失误和教训。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审视和反思,是把握人类解放现实境遇的关键所在。

(一)人类解放的现实基础与可能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由空想变为科学,人类解放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一步凸显,主要体现在对生产力的认识深化、人民立场的彰显、人的精神世界觉醒三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对自然的积极作为与干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是人类解放的根本基础与前提。一方面,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类谋求解放的性质与程度,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时代性地落到无产阶级身上,而无产阶级本身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世界历史的意义上才得以存在;另一方面,對生产力的认识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其发展,这其中涉及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关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以“资”为本的逻辑造成这些关系的对立与紧张,资本成为其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无产阶级在充分驾驭生产力的基础上对其认识进一步深化,中国式现代化深刻阐明了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当下需要与代际发展、自然先在与永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避免了生产力盲目无序扩张,使之为人类社会稳健、有序的发展与解放提供了根本保障。

在创造出更多物质财富的基础上,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成为解放在何种程度、多大范围内实现的关键。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p42)人类解放是在类层面进行的解放活动,以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就目前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阶段而言,实现类的解放尚不充分,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趋向这一目标的尽可能多数人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p23-24)作为本质要求,在14亿人口的大国坚守人民立场,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p27),对于推动类层面的解放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物质财富的充分创造与合理分配,精神世界的觉醒和建构对解放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追求解放的观念为实际进行的解放活动提供了内在支持,对个体而言,一个人如果没有意识到自身有解放的需要,那么其实践活动便只能停留在机械重复的简单再生产层面;对集体来说,如果没有明确的阶级意识或民族观念,那么这个阶级或民族就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对全人类而言,如果个体和集体层面的自主观念都无法确立,那么类层面的解放更是无从谈起。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提到一个观点,资产阶级认为自身不需要被解放,这里便涉及人的思想观念问题。卢卡奇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上升到极为重要的地位,认为“对无产阶级来说,‘意识形态既不是随从于斗争的旗帜,也不是对它自己目的的一个掩饰物,它本身就是无产阶级的目的和武器”[5](p238)。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同样体现了人民群众丰富精神世界的要求,这为推动人类解放进程从自发向自觉转化提供了稳定的内在支持。

(二)人类解放的困境与挑战

尽管人类解放在无产阶级革命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具备了一定现实基础与可能,但并不能由此认为人类解放在当下已具有必然性,成为自然的历史进程。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现实来看,人类解放依然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

首先,马克思主张人类解放通过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运动来实现,但实际的革命进程表明当下资本主义制度依然具有生命力。马克思恩格斯早年认为资本主义的丧钟很快就要敲响,但后来在参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逐渐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并坦言曾低估了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能力,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观点。直至今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容纳力仍具有进一步释放的空间,两种社会制度与社会形态的并存依然会持续较长时间。因此,当下思考人类解放问题不能简单理解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取代,而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在二者并存的前提下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逐步改变世界舞台的格局并推动两种力量间的对比发生变化,为经典的人类解放理论赋予保持开放与不断发展的实践生命力。

其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阶段性式微,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巨大成就,但依然难以改变世界社会主义阵营总体力量薄弱、缺少国际话语权的现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重大挫折,由此引发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否已过时”的讨论,一些学者甚至抛出了“历史终结论”的观点。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21世纪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取得了无可辩驳的辉煌成就,但反观目前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中除中国外发展总体较为滞后,由此便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中国发展的经验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能够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中国提出的诸多方案与主张有多少能够被国际社会所认同和接受?尽管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明显改善,但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依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这成为制约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世界历史意义的一个现实挑战。

最后,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由多国发生与一国发生的差异引发革命成果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的讨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2](p538-539);而列宁在领导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6](p554)的观点并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样,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实践中也极其强调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突出中国特色。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和经验是否仅仅具有民族解放的意义,进而能否将历时性、地域性的民族解放合乎逻辑地导向人类解放,成为人类解放在当下是否可能的又一现实难题。

(三)当下言说人类解放的话语场域

结合理论与实践双重视域,可以肯定的是人类解放在当下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命题,但也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关键是要澄清究竟在何种语境、何种意义上言说这一命题,因此明确话语场域是当下探讨人类解放是否可能、进而思考中国式现代化世界历史意蕴的关键所在。

其一,人类解放具有历史连续性。解放既不是已经实现了的完成时,也不是将要出现的将来时,而是从过去持续到现在,并且还将继续发展下去的完成进行时。这是一个间断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解放意味着不同于以往,而且是高于以往,这两种状态间显然存在质的差异;另一方面,质的飞跃可以通过量的积累而实现,任何对现实进行积极否定和扬弃的活动都属于解放的范畴。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下人类解放是朝向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美好状态的现实运动,是量的积累过程。因此,既不能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无产阶级解放的实现,也不能说人类解放是遥不可及的理论悬设,而应看到二者间是一个衔接连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推动和加速作用。

其二,人类解放具有主体关联性。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人类解放的主体涉及个体(现实的人)、群体(阶级、民族、国家)、整体(类)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不是彼此孤立和割裂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简单来说,现实的个人是解放问题的起点和落脚点,但人是社会性存在,只有通過一定群体形式的解放才是可能的;而无产阶级这一特殊群体的解放最终所要实现的是全人类的解放,即每个个体的解放。因此,属于无产阶级革命与解放范畴的中国式现代化无疑具有个体与整体层面的人类解放意蕴。进而言之,“世界历史中‘抽象的普遍性无法取代民族的特殊性”[7],人类解放在当下历史进程中通过具体的民族形式体现出来,而中国式现代化便是其重要构成之一。

综上,人类解放在当下应当被认为是一个由中华民族积极推动的、变革现实并趋向更为合理存在状态的运动和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无疑具有世界历史意蕴和价值。

三、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解放的当代回应

中国式现代化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毫无疑问是基于中华民族复兴征程的伟大创举。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当代在场的证明与表现,而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构成了人类解放的时代主题。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发逻辑与价值旨趣基于民族性又超越民族性,具有为人类解放提供现实性支持与确证的世界历史意蕴。主要表现在人本逻辑驾驭与引导资本逻辑、普遍意义上的主体平等与代际和谐、精神文明的激活与主体意识的觉醒三个方面。

(一)人本逻辑对资本逻辑的驾驭与引导

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唯一特性在于实现自我增殖,从推动生产力进步的角度讲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无疑是巨大的;然而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活动都围绕并服务于资本增殖这一轴心,资本逻辑的野蛮生长与无序扩张势必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并最终走向自身的对立面。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人—物关系的颠倒和异化。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压迫,甚至克制自身欲望以扩大再生产。结果不仅是工人的劳动被异化,而且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也受到这种神秘力量的控制,“在自由竞争中自由的并不是个人,而是资本”[8](p179)。资本像一匹脱缰野马越来越成为社会力量,“然而是异化的、独立的社会力量,这个力量作为物并且通过这种物作为个别资本家的权力而同社会相对立”[9](p339)。当资本逻辑运行至此时也就走向对立面,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生产力的进步最终是要为人服务的,为了追求纯粹的“数字游戏”而使人变得畸形与扭曲,这一模式或阶段是注定要被扬弃和超越的。

与资本主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现代化模式不同,中國式现代化旗帜鲜明地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生产力的进步归根结底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的,将资本主义颠倒了的人—物关系重新纠正过来,凸显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人本逻辑。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本逻辑并非对资本逻辑的代替,强调以人为本绝不是不重视生产,显然人的发展必须以充分的社会财富为前提,以价值立场对资本运行的态势和朝向加以引导,使其在充分彰显文明面的同时尽可能规避或约束野蛮面。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决不允许资本成为独立运行的神秘力量而制约人的发展,明确资本服务于人的基本属性;另一方面要使社会财富惠及尽可能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发展成果的绝不能是少数人,而是全体人民。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本逻辑积极导引和驾驭资本逻辑,既具有“人主物从”的性质规定,也体现了全民共富的数量要求,在当前历史时期对推动人类解放的总体进程具有质和量的双重意义。

(二)普遍意义上的主体平等与代际和谐

不可否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解放历史上创造了巨大的文明成果,但是这些文明成果的创造者与受益者是谁以及二者是否对等却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显然,资本主义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对立和分裂。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私有制“最后而又最完备的形式”,整个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靠出卖劳动创造价值,却不占有生产资料;少数资产阶级凭借手中的资本坐享其成,攫取社会财富。且不论资产阶级这种不劳而获的存在状态能否称为解放,仅就社会成员间如此强烈的差异和对比而言,即使创造出的这些财富能够在某种意义上称为解放,那也是少数人的、基于个体间不平等的解放。

与资本主义生成方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在人—人关系上强调最普遍意义上的主体平等与代际和谐。其一,在共时态社会成员关系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主张将发展成果尽可能多而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将共同富裕作为本质要求。这其中富裕体现的是生产力方面,共同则彰显了生产关系方面。当然共同并不等于同时或平均,基于自然、历史、现实等诸多因素,社会财富的分配应遵循客观规律,我们相应也建构有一套系统的制度设计,调节城乡、区域间收入差距,避免两极分化。这是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既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同时也造福于广大人民。对人类解放而言,在一定领域范围内实现主体的普遍平等,无疑有助于在主体层面推进由群体解放向类解放的扩展与递进。其二,在历时态代际关系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永续性与协调性。这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为满足当代人需要而不顾及子孙后代利益,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的做法有着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p23)体现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但其更为深层的意蕴是人—人关系中的代际和谐问题。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p470-471)。每一代人创造历史的活动都是在前人实践产物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过分沉湎于眼下的利益而不顾及后代发展,对人类整体代际的传承与发展来说无疑是不可持续的。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传递出人类代际发展连续性与稳定性的深刻内涵,这对于从宏观、长远视角认识和理解人类解放,使之以稳健的节奏有序推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三)精神文明的激活与主体意识的觉醒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蕴是在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比较中生发阐释的。除了生产力方面对资本的驾驭与引导和生产关系方面主体平等与代际和谐外,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解放的当代回应还体现在社会精神文明与个人思想观念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缺少有力的干预机制,人们为了实现资本增殖而不择手段,社会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甚至不寒而栗:“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10](p871)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1](p22-23)。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是通过价值导向驾驭与引导资本逻辑的具体形式。这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基本原理。人们的思想观念作为社会意识,总体上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但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并非亦步亦趋,先进的思想观念对推动社会存在的变革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建构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激发精神文明的强大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人类解放是一场持续变革现实存在的实践活动,自觉的观念对自为的活动具有先在地位,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将推动人类解放进入新的历史进程之中。这里所说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并非将自身作为意识的对象而实现主客体间二元分化,也不是指人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而实现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的分化统一,而是在解放的意义上将其从一个迫不得已改变现状的革命行为发展成积极主动创造未来的超越活动。认识到人自身拥有不断变革现实以探寻更适宜自身存在方式的否定性力量,这种力量集中体现为不断超越的解放活动。因此,解放是人类超越性本质的体现,对这一观点的明确便是在解放意义上主体意识的觉醒,同时也将推动人类解放朝向这样的状态:“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11](p300),即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综上所述,人类解放不仅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在实践中也具有现实性与可能性。尽管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但作为朝向理想状态的现实运动,人类解放是一个持续的历史过程。在当前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解放的影响体现为内涵扩展功能与时空加速作用,在创造更大可能空间的同时也压缩更多物理时间,具有改变人类社会面貌的世界历史意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韩庆祥.马克思的人学理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吴宏政,陈利维.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辩证性”[J].思想教育研究,2023(1).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申    华

技术编辑   梅瑞祥

猜你喜欢
世界历史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左翼力量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关于《共产党宣言》的几点思考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考
乌托邦思想、工程及其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