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迟迟走不出通胀困局

2024-04-09 08:38李文增
产权导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比索阿根廷改革

阿根廷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1月物价数据显示,该国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与去年12月相比上涨20.6%,与去年1月相比上涨254.2%。阿根廷的通货膨胀仍在继续。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来阿根廷多次发生严重通胀,且都未能得到根本治理,摆在阿根廷新当选总统米莱面前的情景,不亚于阿根廷以往的严重通胀,世人对其能否力挽狂澜不抱乐观态度。

一、阿根廷从高收入国家衰落为发展中国家并始发严重通胀源于庇隆

阿根廷这个国家曾经是资源丰富、经济繁荣、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在经济鼎盛时期还曾在世界排行第八位。早在一百多年前,其国民收入就已经超过欧洲的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法国。在20世纪初,如果有欧洲人想要移民到美洲,首选的国家除美国之外,居于第二位的国家就是阿根廷了。可见当时阿根廷的经济繁荣和发达程度。

阿根廷广阔的国土上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业和畜牧业条件也十分好,被称为“世界的粮仓和肉库”。可以说,在自然环境条件上,阿根廷是“上帝的宠儿”。从16世纪起,来自西班牙的殖民者们就发现了阿根廷,并不断对阿根廷进行殖民。这种殖民活动导致白人人口占阿根廷人口的绝大多数,西班牙语也成了阿根廷的官方语言。1816年,阿根廷人通过起义,正式摆脱了西班牙总督的控制,实现了独立建国的梦想。

在同时期其他弱国还深陷西方列强殖民统治的时候,阿根廷已经实现了独立自主,与当时的头号强国英国签订了贸易协定,向英国大量出口本国的矿产和农产品,获得了可观的财富,国民生活富裕。此外,阿根廷与智利共同控制的麦哲伦海峡,也给阿根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收益。

当时阿根廷唯一缺乏的就是完整的工业体系,其错失了发展工业体系的大好时机,主要原因是20世纪上半叶,阿根廷国内频发军事政变,不同的军事势力争权夺利,国内没有形成稳定的工业发展规划,进行持续稳定的工业发展,仅依靠农业和矿产资源的出口无法使其成为真正的发达国家和世界强国。直至20世纪60年代,阿根廷处于治安恶化、经济一塌糊涂的局面,彻底跌出发达国家的行列。

阿根廷经济不振的主要原因和上台执政的庇隆将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庇隆1946年当选阿根廷总统。由于出身于社会底层,庇隆对底层的无产阶级民众一直怀着深厚的感情,其一心想要建立一个更加平等的阿根廷,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庇隆的初心是好的,但其没有采取正确的发展策略,从而不仅没有把美好的设想变为现实,反而把阿根廷这个国家拉向深渊。

庇隆当选阿根廷总统后,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开始对阿根廷进行所谓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由于庇隆敌视国内外的资本家和投资者,认为他们压榨了工人的血汗,应当对资本家和投资者进行驱逐或课以重税,以维护工人的利益。因此,庇隆上台后推行的改革就是强行支持建立劳工同盟,增强工会的力量,并为工人大幅度提高工资,发放福利。他上台之后不久,阿根廷的工人就得到了一年发放13个月工资的待遇。广大工人们自然是高兴了,庇隆想要的社会公平似乎达到了。然而问题是阿根廷广大民众的高福利是要用金钱来支撑,钱从哪来?

庇隆采用的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即没收了英美两国投资者在阿根廷的大部分资产,将其收归国有;拒绝偿还阿根廷曾经欠下的外债;对国内的资本家征收重税,用来给工人发放高福利;采取闭关锁国的做法,制造贸易壁垒,征收高额关税。

这样在短期之内,取悦了工人阶层和普通百姓,为庇隆赢得了更多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做法都给阿根廷经济带来了致命的伤害。没收外国资产、拒绝偿还外债,实际上是在透支国家信用,使广大国外投资者不敢轻易到阿根廷投资并与阿根廷的企业做贸易。此外,阿根廷原本就是一个非常依赖出口贸易的国家,在高关税政策下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优势,出口额迅速下降,国民收入严重缩水。种种政策最终使国内经济持续恶化。然而在福利不可逆性的思维惯性使然,民众依然固执地要求政府继续维持高福利。为了挽回民众的支持,庇隆竟然选用了一个更加愚蠢的方案,即开动印钞机,大量加印钞票,进而导致严重通货膨胀的局面。

1955年,庇隆在一场军事政变之后被迫下台。此后的阿根廷无论是哪个党派,想要获得选票都需要讨好选民,因此庇隆时代的高福利、高关税政策都得到了保留,经济弊端也丝毫没有得到改善,严重通货膨胀始终不断,成为庇隆及其之后阿根廷历届政府难于成功治理通胀的顽疾。

二、阿根廷歷次严重通胀都未能得到有效治理

二战后,阿根廷共经历过七轮高通胀时期,历届政府均未有效遏制住阿根廷的经济衰退。其第一轮高通胀开始于1949年3月,结束于1952年11月,通胀均值为34.1%,最大值为58.3%。

第二轮高通胀为1958年8月至1960年5月,通胀均值为62.8%,最大值为127.1%。

第三轮高通胀为1962年7月至1964年2月,通胀均值为27.7%,最大值为34.2%。

第四轮高通胀为1965年6月至1968年2月,通胀均值为31.2%,最大值为40.3%。

第五轮高通胀为1971年1月至1992年4月,通胀均值为636.4%,最大值为20262.8%。

第六轮高通胀为2002年6月至2003年3月,通胀均值为36.5%,最大值为40.9%。

第七轮高通胀为2016年3月开始,至今仍未有结束的迹象。根据相关专家研究统计,截至2022年上半年,阿根廷通胀均值为40.9%,最大值为64%。另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阿根廷当地时间2024年1月11日,阿根廷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内经济形势报告显示,2023年12月,阿根廷的月度通货膨胀率环比上涨25.5%。2023年全年累计通胀率达到211.4%。目前尚未结束的第七轮通胀有愈演愈烈之势。

三、阿根廷半个多世纪以来屡屡发生严重通胀

阿根廷历史上也曾为了治理庇隆时代及其之后一个时期的保守和极端守旧落后的经济体制,实施了以金融开放为核心的经济开放措施。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先后经过了四个阶段的开放改革措施,不仅没有取得原来设想的基本成效,反而其经济金融发展走下坡路。以下分阶段将阿根廷金融开放各个阶段的主要政策措施及其结果情况进行概述。

(一)20 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启动阶段情况

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阿根廷国内贸易保护仍然较为严重,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此时美联储利率总体稳定在较低水平。在国内生产力低下、资金不足和国际信贷环境宽松的双重作用下,阿根廷政府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加快发展,采取了“进口替代”和对外举债的发展之路。

一是采取利率市场化改革办法。随着1977年阿根廷《金融法》的颁布,阿根廷取消了对所有利率的管制,开始实行了利率全面自由化。然而此举不仅未有效改善国内高通胀和经济缓慢发展的情况,反而引发了剧烈的经济波动。由于名义存款利率高涨,国内融资成本上升,资金需求者将目光转向国际市场,导致外债规模扩大。1980年之后美联储连续加息,导致阿根廷债务负担加重的同时出口收入锐减,加上第二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催生欧美贸易保护,使阿根廷贸易逆差加大,偿债能力被削弱,进而导致阿根廷国内众多企业破产,银行坏账规模迅速膨胀,许多银行因此破产,进一步增加了阿根廷的债务负担。

二是实施资本流动自由化改革。阿根廷1977年开始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取消境外金融机构准入限制,扩大金融开放水平。阿根廷汇率制度从固定汇率转为盯住美元的浮动汇率后,使原本就被高估的汇率大幅度下跌,比索大幅贬值,进而使其债务形势更加严峻。至20世纪80年代末,阿根廷出现巨额资金外流,整个国民经济处于混乱局面,最终爆发了债务危机。

(二)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1年全面推进开放阶段情况

20世纪80年代末的债务危机爆发后,阿根廷意识到进口替代型发展模式不仅没有减少进口依赖,反而导致国内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失业率攀升。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发展,20世纪90代初,阿根廷开始实行新自由主义改革,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其主要标志包括货币局制度、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经济自由化改革。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从实施货币局制度来看。其货币与外汇储备进行绑定式关联,即比索与美元为1:1的固定汇率,实施自由兑换,但是由于阿根廷政府无法通过及时自由调整汇率水平来应对国际经济波动。美元汇率上涨使得比索价值被高估,对阿根廷出口造成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过于僵化的货币局制度导致阿根廷政府无法通过货币贬值、降低利率等政策来实现刺激经济的目的。尽管面对经济日渐衰退却束手无策。

从实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来看。伴随外资大规模涌入国内国有企业(国内银行业),大比例的股权丧失虽使阿根廷的财政经济状况得到了暂时的改善,却使此后的阿根廷政府财政收入逐年减少,加上时任总统梅内姆为求连任笼络人心,大幅提高财政支出,进而使政府被迫大量举债弥补巨额赤字和维持经济运转,从而使公共债务迅速积累和膨胀,加上国内腐败现象严重等因素影响,使阿根廷的经济复苏更加艰难。

从实施经济自由化改革来看。在国际贸易方面,贸易自由化的举措不仅没能激发阿根廷国内经济活力,反而由于比索的价值被高估,加上阿根廷本土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导致国际贸易量大幅减少和贸易逆差严重的反效果,最终导致其大量国内中小企业破产,失业率攀升。在资本市场方面,阿根廷于1989年11月后先后颁布了《新外国投资制度》《兑换法》和《免税法》,鼓励外资入境投资,加速金融市场开放。其一系列举措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些成效,如资本市场开放三年内的证券化率大幅提升,证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外资大量流入,外资银行数量增加,GDP增长率随之攀升,但由于资本市场开放速度过于迅猛,相应的监管制度不完善,不仅无法促进阿根廷国内经济稳健发展,还为后来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最终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1999年巴西货币危机的连续冲击下,阿根廷的经济彻底陷入了困局,至2001年底,阿根廷政府被迫宣布高达1320亿美元的债务延期偿付,这标志着阿根廷全面推进开放阶段的美元化进程遭受重大挫折。

(三)2001年至2015年的严格管控阶段情况

2001年阿根廷债务危机爆发,GDP大幅下跌后,为了重振国内经济,阿根廷政府吸取了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教训,于2002年1月颁布了《国家危机与汇兑制度改革法案》,宣布废除货币局制度,转而采用浮动汇率,同时加强金融管制,所有存款、债务、贷款等均转换为以比索为单位,这标志着阿根廷上一阶段推行的美元化改革进程就此结束,开始了经济“比索化”发展。此外,阿根廷政府为了限制上述危机导致的大量资本外逃,维持国内基本的正常生产,采取了关闭外汇市场,限制外汇提款,并拒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其自身决策的相关干预措施。从此,阿根廷的金融开放进程进入严格控制阶段,主要表现为实行浮动汇率制并实施严格外汇管制。

然而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当天比索便发生贬值,极为严格的外汇管制措施还引发社会矛盾,并引发国际市场对阿根廷比索丧失信心,使国内形势极为严峻。但从危局之后的几年来看,此种及时止损、放弃过度自由化的改革、加大政府调控力度的措施,使阿根廷从危机中逐步恢复过来,维持了暂时的经济稳定增长。

(四)2015年至今的自由化改革重启阶段情况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后,阿根廷经济实现了短暂回暖,但2011年受到巴西经济不景气和欧洲债务危机的持续影响,阿根廷资本外逃情况加重。外部不利条件的冲击加大了阿根廷国内经济波动,政府持续进行的资本管制和贸易保护导致比索加速贬值,高通胀率、资本外逃、外汇短缺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缓解。2015年11月,中右翼“变革”联盟领袖马克里当选阿根廷新任总统后,于12月便快速推出一系列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再次开启经济自由化改革。在汇率方面,阿根廷当局实行了“休克式”自由化改革,即通過让比索一次性贬值彻底释放潜在的货币贬值压力;贸易方面,消除大部分贸易管制,对于农产品出口给予偏向性税收关照,以农产品出口为途径解决外汇短缺问题。另外,阿根廷结束了与“秃鹫基金”长达15年的债务纠纷,重返国际金融市场,积极引进外资参与大型基建项目。此举标志着阿根廷重新将目光转向国际市场,意在通过引入外资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进而创造新的经济驱动引擎。

虽然阿根廷当局为此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但从实际改革效果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即长期以来影响阿根廷经济发展的病根并未得到根治——巨额的外债负担、失衡的经济结构以及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因此在马克里改革第二年阿根廷便再次陷入危机,比索一路贬值,国内滞涨严重,直到今天阿根廷高通胀和低增长的局面都未改观。

四、阿根廷经济前景仍不乐观

通过对上述阿根廷历次严重通胀的情况进行梳理,并对其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以及对照新任总统米莱的施政情况来看,阿根廷的经济不容乐观。在米莱当选总统后的施政实践中,其实施的停止政府干预私营企业经营、废除政府对商品价格限价、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保障私人财产、放宽海关限制促进国际贸易、削减劳工福利、改革雇佣关系等,也不是什么创新的改革办法,基本上是阿根廷经济历史上被验证了的未成功的做法。特别是米莱实施的“休克疗法”,对于阿根廷人并不陌生。在阿根廷经济社会环境比以往更加恶化的情形下,谁能保证米莱所推行与其前任实施的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休克疗法”就能成功?

此外,具有世界货币霸权地位的美国,屡次通过别国经济动荡和货币币值不稳来收割他国财富,释放美国自身的经济风险,其目前正处于债务缠身的境地,怎么会让作为美国“后院”的阿根廷顺利地推进“自由化”的改革并使其经济稳定发展?

虽然米莱是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经济学家,他的竞选和施政纲领更体现了典型的奥派经济学政策主张,且奥派经济学在阿根廷的影响较大。但是,从实践上来看,奥派经济学在阿根廷并不成功。从国际经济实践来看,作为陷于经济困境的发展中国家,在没有国家行政干预的条件下,很难通过自由市场经济办法来稳定经济,进而走出困境。正是基于此方面的综合情况来分析,人们对阿根廷总统米莱采取休克疗法的急于求成的激进改革做法,是抱有欲速不达的非乐观看法的。

(李文增,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比索阿根廷改革
阿根廷玉米播种进度比2020年同期低
重叠——2020年阿根廷Hello Wood建造节
改革之路
阿根廷可能禁止敌敌畏和敌百虫的使用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谁为啤酒买单
比索洛尔联合依达拉奉对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预防及抗氧化作用分析
2014年4月墨西哥米却肯州油梨价格上涨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