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存储、信息安全性及智能IT运维研究与对策

2024-04-09 08:05刘建忠
信息系统工程 2024年3期

刘建忠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安全存储和信息安全防护以及IT系统智能运维管理技术成为重点关注领域。以实际案例为背景,通过对数据安全存储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实践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以应对不断增长的数据安全挑战。同时,通过IT系统智能运维管理技术的实践和经验分享,探讨了如何提高IT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研究成果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和工程项目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数据安全和IT系统管理方面的问题,推动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数据安全存储;信息安全防护;IT系统智能运维管理

一、前言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企业和机构对数据的依赖性与日俱增。海量的数据正成为推动业务发展的关键资产。与此同时,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也使数据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安全威胁。如何在数字化进程中保障数据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数据安全存储、信息防护和IT系统智能运维三大关键领域现状的剖析,指出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提出系列对策,为数据资产提供全流程的安全保护,提升数据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有效降低安全风险。

二、数据存储、信息安全性及智能IT运维现状

(一)传统网络安全防护手段落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攻击手段日益复杂多变。然而,很多企业的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和策略仍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模式,主要依靠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基本手段来进行防御,导致企业网络安全防线出现了明显的薄弱环节。

具体来说,针对钓鱼网站和木马病毒等新型攻击方式,传统的网络边界安全设施和终端防护软件的防御能力十分有限。攻击者只需稍加变化攻击代码,就能轻松突破企业的网络防线,给信息系统安全带来极大隐患。此外,随着移动终端和远程办公的普及,企业安全防护范围和难度大为增加,而现有防护手段又难以有效适应。

(二)员工信息安全意识淡薄

企业数据和信息泄漏事故,相当一部分是由内部员工的误操作或故意泄密所导致的。很多员工对企业信息资产的重要性和敏感性认知不足,信息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加之对相关制度和规范不了解,或操作不当,常常给企业数据安全埋下隐患。

具体来看,部分员工处理邮件、文档和通信数据时不够谨慎,容易被钓鱼网站欺骗或下载木马病毒。也有员工将企业机密数据存储在个人移动设备上,在外泄露企业数据。更有甚者,个别员工出于私利或其他原因,直接将企业核心资料非法转让或出售给外部。这些由内部员工导致的数据泄密事件时有发生,给企业安全运营带来重大损失。

(三)智能IT运维应用推广不足

当前,很多企业的IT系统运维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智能运维工具和平台的应用还不够广泛。人工参与各类系统监控、故障处理、资源分配等运维工作的比例过高,导致IT运维效率整体偏低。

具体来看,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智能IT运维体系,各类运维工具联动和信息共享不足。服务台、监控预警、问题定位、知识库建设等环节仍然依赖人工操作。平时的性能统计、系统调优、备份恢复等工作也没有实现自动化,需要大量重复劳动,导致运维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被基础操作占据,无法专注于系统优化和创新。

三、数据存储、信息安全性及智能IT運维对策

(一)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与恢复,对存储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

首先,建立明确的备份计划,包括备份频率、备份时间和备份目标。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变化程度,可以确定每日、每周或每月的备份频率,以确保数据的及时备份。备份操作通常应在非工作时段进行,以减少对业务操作的影响。其次,多重备份点的建立至关重要。不仅要备份数据,还要创建多个备份点,以便可以恢复到不同时间点的数据状态。多层备份策略有助于应对不同类型的数据损失情况,如误删除、数据损坏或勒索软件攻击。再次,确保存储位置多样性。备份数据应存储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以防止单一灾难性事件对所有备份数据造成影响。可以利用云存储、离线介质和远程数据中心等不同方式,确保备份数据的多样性存储。最后,进行数据恢复测试是不可或缺的步骤[1]。定期测试备份数据的恢复过程,以确保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针对敏感数据,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首先,要明确数据分类。首要任务是明确哪些数据属于敏感数据。敏感数据包括个人身份信息、财务数据、医疗记录等。明确数据分类可以帮助确定哪些数据需要进行加密保护。其次,选择适合数据类型和存储介质的加密方法。对于数据存储,可以采用全盘加密、文件级加密或对象级加密。全盘加密可以保护整个存储设备,而文件级加密和对象级加密可以选择性对特定文件或数据对象进行加密。再次,设立管理密钥和访问控制。要确保密钥管理的安全性,因为密钥是解密数据的关键。密钥管理应包括密钥生成、存储、分发和轮换。最后,定期监控和审计。建立监控系统来检测不正常的数据访问或解密尝试。监控可以帮助及时发现潜在的数据泄露风险。定期审计加密策略,确保它们符合最新的安全标准和法规。

(二)制定明智的存储策略,并实施存储监控系统

首先,对数据分类和标记。首要任务是对数据进行分类,根据其敏感性和重要性确定不同的存储策略。数据可以分为公开数据、机密数据和受限数据等级,然后为每个级别分配相应的保护措施。其次,制定数据保留政策。制定明晰的数据保留政策,明确数据在存储设备上的保留期限和销毁规则。根据法规要求和业务需求,确定数据应该保存多长时间,以及何时可以安全销毁。再次,选择存储介质,根据数据的性质和保留期限,选择适当的存储介质。硬盘、固态硬盘、磁带和云存储等不同的介质适合不同类型的数据。明智的选择可以降低存储成本并确保数据的可用性。最后,建立备份和复原策略。建立合理的备份和复原策略,确保数据在灾难事件发生时可以及时恢复。备份和复原策略应与数据分类和保留政策相协调,以满足不同数据需求[2]。

存储监控系统不容忽视。首先,明确监控目标。首要任务是明确监控的目标和范围。确定需要监控的存储设备、数据类型以及监控的关键指标,如容量利用率、访问日志、异常活动等。其次,选择适当的监控工具。根据监控目标,选择适合的监控工具和系统,包括监控软件、网络流量分析工具、日志管理系统等,确保所选工具能够满足监控需求。再次,建立警报和通知系统。配置监控系统以触发警报和通知,当发现异常情况时能够立即采取行动,包括设置警报阈值、报警通知方式和责任人员,以确保问题得以及时解决。最后,实时监控和日志分析。实时监控存储设备的性能和安全性,以及访问控制,进行日志分析,检测不正常的活动和安全事件。监控系统应能够生成报告和日志,以便后续分析和审计。

(三)建立明确的信息安全策略,建立有效的防火墙和IDS/IPS

首先,明确定义组织的信息安全目标和需求,包括识别关键信息资产、确定其价值,以及了解可能的威胁和风险。明确的安全目标有助于确保所有安全措施都是有针对性的。其次,建立信息安全策略文件。创建详尽的信息安全策略文件,明确规定如何保护信息资产、如何应对威胁、如何执行安全操作和如何处理安全事件。策略文件应该包括访问控制政策、密码策略、网络使用政策、数据分类和处理规则等。再次,进行培训,提升安全意识。应该为员工提供信息安全培训,确保他们了解信息安全策略和操作程序。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对于防止内部威胁和社会工程攻击非常重要[3]。最后,保证合规性和遵守法规。信息安全策略应与适用的法规和合规性要求相一致,确保遵守数据隐私法、行业标准和其他法规,减少法律风险。

针对防火墙和IDS/IPS的安全性。首先,防火墙的建立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能够监控进出网络的流量,筛选和控制数据包的传输。有效的防火墙配置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的规则允许或拒绝数据包的传输,从而减少网络上的威胁。其次,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的部署是用于监视和应对网络入侵尝试的工具。IDS用于检测网络流量中的异常行为,如恶意攻击或不正常访问。IPS则可以主动采取措施来防止入侵行为,例如,阻止恶意流量或断开连接。规则和策略的定义至关重要,用以确保防火墙和IDS/IPS系统按照所需的安全标准进行操作。定期更新防火墙和IDS/IPS的规则和签名是必要的,以确保其可以识别新兴的威胁和攻击方式。此外,还要维护硬件和软件,进行漏洞扫描以发现潜在的安全问题,确保系统正常运行。最后,建立监控系统以实时监视网络流量和入侵尝试,同时设置警报机制以通知安全团队,有助于快速应对潜在的威胁(见图1)。

(四)应用反病毒软件和反恶意软件工具,实施数据丢失预防措施

首先,选择可信赖的反病毒软件,然后在组织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上部署。反病毒软件能够识别、隔离或清除计算机上的病毒、蠕虫、特洛伊木马和其他恶意软件。其次,进行定期病毒定义更新,确保反病毒软件的病毒定义库保持最新。定期更新病毒定义是关键,因为新的病毒和恶意软件变种不断出现,及时更新可以提高对新威胁的检测和阻止能力。再次,部署反恶意软件工具。除了反病毒软件外,反恶意软件工具,如反间谍软件、反广告软件和反勒索软件工具也应该部署。这些工具有助于检测和清除恶意软件以及提供额外的保护层。最后,进行实时监控和扫描。设置反病毒软件和反恶意软件工具以进行实时监控和扫描,主动检测和隔离潜在威胁,从而防止恶意软件对系统和数据造成伤害。

针对数据丢失的预防措施,首先,對组织的数据进行分类和标记,根据其敏感性和重要性确定不同级别的数据,包括个人身份信息、财务数据、知识产权等。明确的分类和标记有助于识别哪些数据需要额外保护。其次,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包括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加密。加密可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泄露,即使数据被窃取也不容易被解读。再次,访问控制。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确保只有经授权的人员能够访问敏感数据,包括身份验证、授权和审计。访问控制可以限制数据的访问范围,防止数据被未经授权的人员查看或修改。最后,制定数据备份和恢复计划。建立定期的数据备份计划,以确保数据在意外丢失或损坏时能够迅速恢复。备份数据的存储位置应多样化,以防止单一点的数据丢失。

(五)引入自动化运维工具,进行预测性维护

引入自动化运维工具的目的是减少手动操作,降低人为错误的风险,提高系统的运维效率,包括自动化脚本、配置管理工具、自动化部署工具等。它们可以执行标准化的任务,如日常备份、系统巡检、日志分析等,减轻了运维人员的负担,同时提高了任务执行的一致性。同时,自动化工具可以确保系统配置的一致性,使得跨多台服务器的配置变更变得简单、可控,有助于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自动化部署工具能够加快新应用程序和服务的上线速度,缩短了开发到生产的周期,提高了灵活性。自动化运维工具还可以进行性能监测和故障检测,帮助运维团队在问题发生之前发现并解决潜在的性能问题[4]。它们能够实现自动报警和通知,使得运维人员能够及时响应问题。自动化运维工具需要定期更新规则和签名,以确保其可以识别新兴的威胁和攻击方式。

针对预测性维护,首先要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进行预测性维护的第一步是建立数据收集和分析机制。系统需要收集各种性能数据、日志、事件记录等信息,然后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和算法来识别异常模式和趋势。其次,进行异常检测和预测,通过数据分析,系统可以自动检测异常模式。例如,性能下降、资源利用率增加或错误事件的增加。基于历史数据,系统可以预测潜在问题的发生时间和影响程度。再次,制定预防性维护计划。一旦发现异常或潜在问题,系统可以生成预防性维护计划,包括安排维护窗口、制定维护任务清单和准备所需的资源。通过提前采取措施,可以避免系统故障和性能下降。此外,进行自动化维护操作。预测性维护计划可以包括自动化的维护操作,例如,升级软件、替换硬件、清理磁盘空间等。这些操作可以在维护窗口内自动执行,减少了人工干预的需要。最后,定期性能监测和反馈。预测性维护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系统应该定期监测性能并进行反馈。通过分析维护操作的效果和系统性能的改进,可以不断优化预测性维护策略(见图2)。

(六)建立有效的日志管理和分析系统,并提供自助服务台

首先,要建立数据收集和中心化存储。日志管理的第一步是建立统一的数据收集和存储系统。所有系统、应用程序和网络设备的日志数据都应定期收集并存储在中心化的日志存储库中,有助于集中管理和维护日志数据。其次,建立实时监控和告警设置。通过实时监控日志数据,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和潜在问题。设置告警机制,当特定事件或模式出现时能够自动触发警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再次,对日志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建立数据分析工具和算法,对大量的日志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帮助识别异常模式、性能问题、潜在的威胁和合规性问题。分析结果可以用于问题排查、性能优化和安全监控。此外,生成可视化报告。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汇报分析结果,建立可视化仪表板和自动生成报告的功能。这些工具可以帮助运维团队、安全团队和管理层更好地理解系统的运行状况和问题。最后,满足合规性验证和审计支持。日志管理和分析系统也应支持合规性验证和审计要求,包括跟踪和记录关键操作、用户活动和敏感数据的访问,以便满足监管和合规性要求。

提供自助服务台。首先要建立用户友好的自助服务平台。自助服务台应具备直观的用户界面和易于导航的功能,以确保用户能够轻松使用。首要任務是建立一个易于理解和操作的门户,包括自助故障排查指南、常见问题解答、服务请求表单等。其次,提供知识库和自助教育资源。提供广泛的知识库和培训材料,帮助用户自己解决问题,包括视频教程、文档、在线培训等,使用户能够获得所需的信息和技能。再次,将自助服务台整合到IT管理工具。将自助服务台与IT管理工具和系统整合,以便用户能够直接提交服务请求、报告问题和跟踪进度,简化了用户的操作,并提高了问题的跟踪和解决效率。同时,提供智能搜索和自动建议。为用户提供智能搜索功能,以快速找到所需的信息和解决方案。最后,建立反馈和改进机制。鼓励用户提供反馈,以改进自助服务台的质量和效能。用户的反馈可以用于不断改进知识库内容和自助服务流程,以满足用户需求。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普及,人们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和优化的途径,构建更加安全、高效、智能的数据管理和IT系统运维管理体系。同时,需要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方法,提高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的水平,加强IT系统的智能运维管理,以更好地应对不断演化的威胁和需求,为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正远.大数据时代下的存储技术分析与信息安全防护探讨[J].信息记录材料,2022,23(09):87-89.

[2]欧文吉斯.云计算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与防护策略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1(01):160-161.

[3]杨振.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企业信息安全与防护策略[J].信息记录材料,2020,21(12):165-166.

[4]孙承庭,吴雷成,宁秋辰,等.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安全与防护策略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3):50-52.

责任编辑:王颖振、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