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案例·路径: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甘肃实践

2024-04-09 00:57胡振英
陇东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甘肃省助力小镇

张 浩,胡振英

(1.陇东学院 教育与体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2.陇东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甘肃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指出:“发挥体育行业优势,不断创新乡村体育发展模式,打造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新亮点。”[1]近年来,甘肃省为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关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积极引导广大乡村发展乡村体育,为甘肃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体育力量。在相关政策文件的引领下,全省各地不断推动体育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体育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体育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如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打造乡村特色体育赛事、发展乡村体育旅游和举办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等诸多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围绕甘肃相关政策文件的主旨精神,通过具体实践案例分析,探索甘肃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对全面推进甘肃乡村振兴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一、政策维度:涵摄甘肃全面乡村振兴的体育政策供给

(一)政策手段:科学擘画了甘肃乡村体育发展的顶层设计

甘肃省从2018年实施“体育扶贫”到2020年脱贫后实施“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再到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体育在其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下,甘肃省相关部门根据本省实际陆续印发了一系列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见表1),都直接涉及了体育相关内容,主要包括体育设施、体育文化、体育活动、体育赛事、体育产业、体育服务等诸多领域,为体育助推陇原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这些政策文件能够深刻把握体育多元价值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关联,对于充分发挥体育在乡村振兴中的综合价值、探索体育助推陇原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表1 2018-2022年甘肃省有关乡村体育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相关文件

(二)法律手段:严格贯彻了相关推进乡村振兴的法律制度

体育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为发挥体育在乡村振兴中的特有作用,国家大力提倡融合发展多法共治,鼓励其他领域法律法规中增补农民体育内容,拓宽融合发展的立法支撑[2]10。近几年来,甘肃省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加强对乡村体育的重视程度,推动体育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一是大力建设乡村体育健身设施,推进乡村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截至2022年底,行政村体育健身场地设施覆盖率已达99%[3];二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具有甘肃农耕农趣农味特色健身活动多彩纷呈,如裕固族顶杠子、东乡族拔棍、保安族夺腰刀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得到传承和弘扬,预计“十四五”期间,乡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将达到30%[1];三是推进每个乡镇和行政村有一项固定的体育赛事,打造“一地一品、一村一项”农民体育特色品牌,如“村BA”、乡村马拉松等;四是依托本省独特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打造乡村特色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如2023年3月,甘肃省发布了“户外运动旅游”30条精品线路,大多分布在乡村地区[4],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添了动能。

(三)市场手段:积极拓展了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力量

社会力量办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5]。近几年来,甘肃省为引导社会力量办体育,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陆续印发了《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指引》《甘肃省体育赛事活动管理细则》等政策文件。特别是《甘肃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指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体育,推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体育发展新局面”,为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如2020年12月,甘肃合作市人民政府引入广东合泓资产有限公司投资160亿合作建设甘南民族体育休闲小镇[6];2021年9月,广河县引入福建泉州舒华体育股份有限公司助力“中国篮球之乡”创建[7]。2022年6月,甘肃省开启“汇聚体彩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大行动;2023年初,为进一步推动甘肃西部体育强省建设,补齐甘肃体育发展短板,省体育局局长王向晨亲自带队到北京招商引资,希望引入更多的社会力量为甘肃体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积极拓展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力量[8]。

二、实践维度:立足甘肃乡村体育发展的实践案例分析

(一)临夏州广河县村镇:“小篮球”打出“大幸福”

1.广河县乡村篮球发展现状。近几年来,广河县以创建“中国篮球之乡”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篮球事业,下辖的6个镇3个乡102个行政村,其中有85个村实施完成了村级农民健身工程,每村文体广场都配套安装了1副篮球架,全县乡镇总共有篮球场地已达141块[9];到2023年底,全县9个乡镇行政村公共篮球场覆盖率达到100%[10]。加之一些村子民营篮球馆的建设,为当地乡村篮球发展提供了良好场地保障。在广河县,“镇镇都有篮球队,村村都有篮球队员”,每到逢年过节和农闲时节乡村篮球赛事特别多,每场比赛都能吸引上万人观看,累计参与篮球人数达10万余人[10]。另外,2018年,广河乡镇篮球队获得甘肃省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乡镇组冠军,并代表甘肃省参加全国第十四届全运会群众组比赛获得第八名,2021年乡村篮球还得到《焦点访谈》栏目的专门报道。在广河“有一种幸福叫打篮球”,闲暇时间与乡邻朋友一起打打球、是一种最好的幸福方式。可见,“小篮球”打出了全县人民的“大幸福”。

2.广河县乡村篮球发展经验。简而言之,就是“领导重视+群众参与+企业赞助+社会组织”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一是各级领导非常重视乡村篮球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完善乡村篮球发展的基础条件,为创建篮球之乡工作提供基础保障[11]。二是乡村居民非常喜欢篮球,参与积极性高,为乡村篮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三是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篮球发展,为广河乡村篮球比赛提供了奖品、服装、经费等多方面支持。四是各种体育组织为广河县乡村篮球的发展提供了赛事组织、球队建设、业余训练、场地布置等多方面市场运作。

3.广河县乡村篮球发展启示。第一,政府重视是关键。只有政府重视才能大力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乡村篮球事业,进而激发广大乡村积极参与篮球运动的热情。第二,村民喜欢是基础。广大村民是乡村篮球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开展乡村各种篮球赛事的主要动因,广大村民的喜欢程度决定着乡村篮球的发展水平。第三,城乡融合是重点。实施“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机制是推动乡村篮球发展的重要途径。第四,体育组织是保障。通过健全乡村各级体育组织和权力下放,不仅能激发乡村体育组织的参与活力,还是规范开展乡村各级篮球赛事和推动乡村篮球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运动特色小镇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1.什川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现状。什川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在2017年入选全国96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之后而得名,为着力打造小镇的运动休闲特色,兰州市政府规划建设6000亩地,主要按照“一园、两线、三基地”总体思路统筹推进[12]。“一园”是指万亩梨园,通过在梨园中融入诸多健身娱乐设施,让前来梨园的游客“春可赏花、夏能避暑、秋有果摘”,充分体验到梨园的农耕、农乐和农趣。“两线”是指黄河古道精品健身线和黄河水面运动精品线,既能吸引游客运动休闲健身,又能满足游客感受黄河文化的丰富魅力。“三基地”是指龙山国际滑雪场综合体、河西田园综合体、河口金州颐和园综合体。另外,未来小镇还将结合服务半径及景观视野,打造星空俱乐部、越野俱乐部、马术俱乐部、射击俱乐部、科普俱乐部、攀岩俱乐部等六大主题运动俱乐部,拓展多类型旅游人群,打造全品类具有体育特色的旅游小镇[13]。这一系列体育特色不仅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消费,还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

2.什川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经验。一是领导重视,规划先行。小镇建设得到甘肃省、市、县和镇四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建立项目领导小组、专家评审会和发展方案论证会进行科学规划,建设中相关领导还多次到现场视察指导。二是扬长避短,融合发展。小镇依托优势资源,全方位融入体育元素,实施“体育+文化+旅游+农业+商业”多元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体育旅游新业态。三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小镇利用丰富的山、水和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户外运动休闲项目,既发挥了资源优势又突出了地方特色。四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市政府和体育局给予了多项政策引导,进行招商引资,提供盐什公路等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3.什川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启示。第一,资源优势是基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要依托当地优势资源,突出运动特色,进行创新发展,推动体育与当地优势资源深度多元融合发展,形成新业态和新场景。第二,特色发展是关键。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最主要的要突出地域特色,再融入体育元素让小镇既有运动休闲特色又有地域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千村一面”,要坚持量体裁衣,差异发展。第三,社会需求是目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社会需求导向,多元供给,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体育需求,以有效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打卡消费。

(三)天水市秦州区平南镇:“小运动”拉动“大产业”

1.平南镇乡村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平南镇孙集村有一座生态环境优美的青鹊山,2015年通过招商引资进行商业开发,现已打造成一个“春有百花秋赏枫、夏可纳凉冬玩雪”的四季休闲旅游度假胜地[14]。一是建设的青鹊山世外桃源酒店,把绿色与康养理念深度融合,酒店配套建设了迷你高尔夫球场、健身休闲公园、温泉御汤宫游泳馆等各类健身休闲项目;二是建设的青鹃山体育休闲公园,配有滑雪(滑草)场、游泳馆、攀岩、水上游乐、户外拓展运动基地、健身步道、篮球、足球、羽毛球场地、高尔夫球场等27个品类;三是建设的宜居宜养项目,有康养水疗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养老应急医疗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温室餐厅等。另外,还修建了滑雪场,补齐了孙集村冬季旅游人群相对“冷淡”的短板。近几年来,孙集村借助自然环境优势,大力融入体育元素,积极探索体育与乡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子,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运动休闲消费,用“小运动”拉动了乡村旅游、农家乐、乡村民宿、农产品、农业观光等一批乡村“大产业”。

2.平南镇乡村体育产业发展经验。一是利用政府牵头,发挥资源禀赋。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青鹊山的风土人情、文化、自然资源和地域优势,打造别具一格的特色小镇。二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大胆进行农村改革。通过农村“三变”政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和农民变股民),创建“甘肃青鹃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进行入股集体联营,带动周边多个自然村共同参与。三是实施“体育+旅文商农”融合模式,再辅以多元体育特色赛事,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以体育产业带动周边农户进行“农家乐”经营和种植养殖致富,带动当地交通、旅游、运输、餐饮等行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3.平南镇体育产业发展启示。第一,乡村体育产业发展要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市场运作,通过融入诸多运动元素,进行大胆创新发展,能为整个乡村体育产业注入发展活力。第二,乡村体育产业要注重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体育与旅游、文化、农业、商业等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拓宽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乡村产业升级。第三,乡村体育产业要善于在乡村旅游中融入运动元素,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形成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带动效应,以吸引更多游客集聚消费,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三、路径维度:围绕甘肃乡村振兴的“体育路径”探索

(一)开展乡村全民健身助力乡村振兴

全民健身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在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4。广泛开展乡村全民健身活动既是满足广大村民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新时期推进全面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构建更高水平的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还有助于推动全民健身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特有作用。近些年来,甘肃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到2022年底,全省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已达99%[15],为全面推进甘肃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首先,推动乡村体育健身设施提档升级,从“一场两台”(一个篮球场和两张乒乓球台)向高档次发展,注重健身设施的多样化、生态化和智能化,拓宽广大村民的体育健身空间,如建设乡村生态健身公园、绿色健身步道和室内健身房等。其次,开展多元化体育健身活动,既要开展现代的广场舞、篮球等,又要开展具有农耕农趣农味的传统体育项目,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需要,如甘肃的旋武鼓、荷花舞、锅庄舞等。最后,发展全民健身产业,推动全民健身与乡村产业融合互补,打造乡村运动休闲旅游综合体,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升级[16]。如什川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每年通过举办“黄河古道”全民健身活动,大大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二)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助力乡村振兴

体育特色小镇是体育产业跨界融合的新型载体,也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17]。它不同于单一的体育产业园和一般的简单行政区划,更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完善的功能以及灵活的运行机制。《甘肃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和《关于建设体育强省的意见》都强调“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多数是在特色小镇中融合多元化的体育元素,形成“体育+”融合发展模式。从目前来看,甘肃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数量相对较少,布局不够合理,而且特色不够鲜明,没有充分发挥体育特色小镇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首先,围绕敦煌、酒泉和张掖等河西地区的大漠戈壁特色,可以建设汽车越野、航空飞行、沙苑等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其次,围绕陇南、临夏、甘南等陇西南地区的生态优势和民族特色,可以建设森林养生、冰雪、篮球、民族体育等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最后,围绕平凉、庆阳等陇东南地域文化特色,可以建设传统养生、传统体育、红色体育等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总之,借助甘肃多元化的地域特色科学合理布局建设一定数量的体育特色小镇,不仅能充分发挥地域特色资源优势,还能培育乡村新业态、新场景,有利于吸引大量游客和拉动乡村旅游升级,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

甘肃省乡村地区分布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乡村文化的重要内容,还是广大村民休闲健身和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是拉动乡村振兴的灵魂与基石,对助力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2年6月,《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指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其中民间舞蹈和传统体育都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18]。那么,如何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又如何使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起来”和“潮起来”,使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特有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增强广大村民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意识和传播意识,使其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对其具有认同感、归属感,树立文化自信,自觉成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主体。其次,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多元价值功能,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创新发展,不断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具有“可见性”。最后,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多元融合发展,使其形成特色文化产业,以现代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如贵州火爆的“村BA”就在乡村篮球比赛中融入诸多民族传统体育元素,有效弘扬了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

(四)发展乡村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体育强省的意见》指出:“挖掘乡村生态和民间民俗体育资源,推动体育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助力陇原乡村振兴。”[19]《甘肃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也强调:“打造体育旅游小镇和多条乡村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助力乡村振兴。”[20]发展乡村体育旅游能够有效盘活乡村资源,传承乡村特色体育文化,也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收益、文化传播和社会和谐的多重目的。发展大众化、个性化、高品质的乡村体育旅游,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首先,通过建设多元化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举办丰富的乡村全民健身活动或赛事等,吸引大量人群参与形成“健身”旅游业态。如广东泉林小镇通过建设多元化的户外运动场地,形成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吸引诸多游客前来打卡健身。其次,依托美丽乡村、多彩田园、生态庄园以及文化古村等,通过融入相关体育元素,培育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业态,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结构升级。如庆阳毛寺村,在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中融入冰雪运动项目,激活了乡村冬季旅游冷清问题。最后,借助乡村旅游景点,打造一些热门体育赛事,形成“赛事”乡村体育旅游业态,能增加乡村旅游发展活力,还能带动乡村的相关产业发展。另外,借助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森林、温泉等)还可以发展“康养”乡村体育旅游。如湖北百里荒康养小镇就是“康养”乡村体育旅游的典范,客流多经济效益好。

(五)打造特色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体育赛事作为乡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有力抓手[21]。体育赛事作为一种汇集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经济现象,能够给主办方和举办地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收益,还能间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集聚效应,对乡村振兴的多元化促进作用不可忽视。《甘肃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指出:“每个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有1项固定的体育赛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培育乡村经济新增长点。”[1]《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中也强调:“组织山地自行车、乡村马拉松、登山、垂钓等特色体育比赛,举行赛马、射箭、拔河、龙舟等特色赛会。”[19]这些相关政策文件不仅为甘肃省广大乡村组织开展体育赛事提供了行动指南,还推动了乡村体育赛事的广泛开展,对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乡村赛事活动体系,以及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有作用。如2023年临夏、张掖、肃南、平凉等全省诸多乡镇“村BA”相继开赛,“端午”时节张掖高台、敦煌、永靖等地举办的乡村龙舟赛,2023年肃南裕固族举办的中国丝路赛马会,白银乡举办的传统民族运动会等,这些丰富多彩的乡村体育赛事,能增进乡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增强农民群众健身意识,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提升农村群众健康水平,展现乡村风貌,对助力乡村振兴产生重要作用。

四、结语

实施体育助力乡村振兴,要始终坚持党对乡村体育发展的政策引领,深刻把握体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关系精准发力。近几年,甘肃省持续加大乡村振兴政策供给,积极引导全省广大乡村根据实际大力发展乡村体育事业,为助推陇原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体育力量。乡村体育不仅关系着广大村民的身心健康,更关系着亿万农民的美好生活。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甘肃实践,不仅要紧紧围绕甘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总体要求谋篇布局,还要深刻认识体育的多元价值功能,准确把握甘肃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找准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方式,全面推进体育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充分发挥体育在乡村振兴中的特有作用,加快实现陇原乡村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甘肃省助力小镇
助力成功七件事
安安静静小镇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CK小镇”的美好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熊的小镇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