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背景下2020—2022 年儿科中医门诊线上与线下就诊人群特征比较研究

2024-04-09 06:45马骋宇陈超宇赵成松
中国医药导报 2024年8期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儿童医院高峰

吕 慧 马骋宇 初 平 陈超宇 赵成松

1.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部,北京 100045;2.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 100069;3.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科研处,北京 100045;4.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医务处,北京 100020;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办公室,北京 100045

发展中医药是我国卫生事业一贯的方针政策[1-3]。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互联网+医疗”模式提供了崭新途径[4-6]。然而我国中医药与互联网、大数据等的融合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儿科中医门诊线上诊疗在实现“融入、整合、跨越”的过程中仍存在人群意识层面、物质层面的壁垒[7]。现有文献较多局限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大数据的门诊人群特征比较研究仅停留在局部领域和个别案例,故开展基于真实世界的患者特征比较研究[8-11]。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收集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门诊全数据就诊记录,共227 466 例次。其中线上就诊记录共9 602 例次,线下就诊记录共217 864 例次。

1.2 研究变量

本研究分析了线上诊疗组与线下诊疗组的门诊患儿的变量信息,共分为三类。①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民族、就诊时的主要诊断(所有门诊诊断根据《国家疾病分类与代码应用指导手册》归类)[12];②时间特征,包含就诊日期、就诊时间、挂号班次(其中小夜门诊为18:00—22:00 时、大夜门诊为22:00至次日7:00 时);③地区特征,包含地理分区、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13]分区。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JMP 17.0(SAS)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表达,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会人口学特征比较

中医门诊就诊的227 466 例患儿中,男98 509 例(43.31%),女128 957 例(56.69%),中位年龄6.85(4.18,10.05)岁。少数民族为9 500 例(4.18%)。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疾病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及造血器官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患(48.55%vs.10.90%,P<0.001)、肌肉和骨骼系统的结缔组织病(1.84%vs.0.84%,P<0.001)线上门诊就诊患儿比例大于线下门诊。见表1。

表1 线上诊疗组与线下诊疗组一般资料情况比较[例(%)]

2.2 时间特征比较

线上组与线下组患儿就诊时间特征显示,就诊日期、就诊班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线下就诊儿童,工作日就诊的线上患儿比例更高(96.95%vs.79.29%,P<0.001);上午就诊的线上患儿比例更高(86.41%vs.54.80%,P<0.001)。见表2。

表2 线上诊疗组与线下诊疗组时间特征比较[例(%)]

以小时为单位对研究对象进行就诊流量比较分析,线上诊疗组就诊高峰时间为8:00—9:00 时,就诊患儿比例占60.03%;13:00—14:00 时为午后小高峰,患儿流量低于早高峰水平,就诊患儿占比为10.53%。线下诊疗组每小时就诊流量呈早高峰、午高峰两次阵发,两次高峰患儿流量接近,各时间段比例维持较高水平,10:00—11:00 时、14:00—15:00 时为线下诊疗组早高峰、午高峰具体时段,就诊患儿占比为16.59%、13.35%。见图1。

图1 中医门诊就诊时间变化趋势图

以月为单位对研究对象进行就诊流量对比分析,相较于线下诊疗组,2 月(6.01% vs.4.98%)、3 月(6.74% vs.6.29%)、8 月(11.48% vs.9.48%)、11 月(11.05%vs.9.68%)、12 月(10.85%vs.9.75%)线上就诊的患儿比例更高(P<0.001)。见图2。

图2 中医门诊就诊时间变化趋势图

2.3 地区特征比较

人类发展指数地区及地理分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线下就诊儿童,极低(0.57%vs.0.24%)、较低(2.71%vs.1.41%)、中等(52.18%vs.20.78%)、中上(20.69% vs.7.42%)、较高(4.95% vs.1.94)HDI 地区的患儿线上就诊比例更高(P<0.001);华东(14.37% vs.4.45%)、东北(6.24%vs.2.92%)、中南(4.17% vs.3.00%)、西北(2.96% vs.1.04%)、西南(1.09%vs.0.58%)地区线上患儿比例更高(P<0.001)。见表3。

表3 线上诊疗组与线下诊疗组地区特征比较[例(%)]

3 讨论

3.1 “互联网+”诊疗方式适合在偏远、贫困地区推广

少数民族患儿、人类发展指数较低、非常低、中等、中上地区患儿更倾向于选择门诊线上就诊,提示线上诊疗方式有效推动优质中医资源下沉到基层地区,为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偏远地区、少数民族患儿提供了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14]。

通过线上诊疗模式,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15-16]。患者可通过线上诊疗平台与大医院医生面对面的沟通,有效拉平“远与近”、拓宽“线与面”,下沉至“县与村”,将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有效提升患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7]。

3.2 “互联网+”诊疗方式更适合在学龄儿童中推广

根据安德森医疗服务利用模型,年龄、性别等因素都会影响患儿对中医门诊的需求和利用,进而可能影响患儿对中医门诊诊疗方式的选择[7,18-19]。本研究结果显示,1~3、4~6 岁年龄组患儿倾向于门诊线下就诊,7~12、>12 岁年龄组患儿倾向于门诊线上就诊,其可能的原因是患儿家长倾向于在患儿幼年期选择传统的中医疗法,随着患儿年龄增长,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业不断增多,更多家长倾向于选择具有“短、平、快”特点的线上诊疗方式。故医疗机构可在不同年龄段患儿中开展宣传,促进两种模式号源的有效利用。

3.3 “互联网+”诊疗模式的号源投放规律

线上诊疗患儿就诊月流量呈现季节性变化规律,11、12、1、2 月受冬季流感高峰及春节假期影响,患儿优先选择更便捷的线上诊疗模式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病。每年8 月为暑期就诊高峰,线下中医专业门诊号源供不应求,故挤压部分就诊需求至线上,产生了线上门诊就诊高峰。故医疗机构可根据就诊高峰期合理安排医疗资源,更好发挥线上、线下模式的优势[20]。

3.4 “混合出诊模式”可有效发挥两种模式的优势

线上组接诊时间每日存在早高峰和午高峰,但相较线下组早高峰的来临提前了1~2 h,午高峰处于较低水平。尽管门诊已实现分时预约,建议患儿分散就诊,但中医线下门诊存在患儿不按时就诊的问题,一般体现在早间时段的患儿延后就诊,该时段患儿相对较少,医务人员处于相对的空闲状态,10:00—11:00 时患儿则集中就诊,挤占该时段预约患儿就诊时间,不利于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21]。传统线下诊疗模式对患儿诊疗行为及响应度约束力较差,而线上诊疗模式则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声音、消息提示,包括接诊提醒、候诊提醒、呼叫提醒等。所以医疗机构可根据患儿实时流量,在相对空闲时间增加线上号源,实现医生的“混合出诊模式”。

3.5 中医特色门诊可通过“互联网+”模式得到推广

血液及造血器官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病、肌肉和骨骼系统的结缔组织病线上门诊就诊比例大于线下门诊,具体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可表现为过敏性紫癜、风湿免疫相关疾病患儿更多使用互联网线上复诊。随着女性患儿青春期的来临,中医门诊小儿妇科专业在线上就诊模式下更有助于保护患儿隐私性,故较多该诊断组患儿选择线上模式就诊。在问诊方式中,视频问诊也使医生获取高清的舌苔图像,同时也有医疗机构开展了“互联网+”背景下的针灸诊疗,都有效丰富线上中医门诊的诊疗方式[22-23]。对于儿科中医门诊,医院管理者可细化专业特色,区分线上线下诊疗方式的优势病种[24-25];根据诊疗环节、诊疗特色、疾病特点进行分类,将有关患儿引导到线上或线下诊疗[26]。针对慢性病复诊患儿可进行线上、线下结合诊疗,设计贯穿全病程的诊疗计划。通过线上平台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提升全流程诊疗服务体验[27]。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互联网+医疗儿童医院高峰
病毒病将迎“小高峰”全方位布控巧应对
石庆云
北京儿童医院“全预约”能否见效?
雨天早高峰,自在从容时。
湖南省儿童医院青年科技协会成立
北京儿童医院“全预约”能否见效?
儿童医院构建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我将不断进取,向艺术的高峰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