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4-04-09 06:45都新萍宫淑文
中国医药导报 2024年8期
关键词:脾脏计数血小板

都新萍 宫淑文 杨 青

1.山东省烟台市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山东烟台 264100;2.山东省烟台市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山东烟台 264100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类型,是具有侵袭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它的特征为骨髓干细胞异常增殖,使其不能进行分化进而导致的临床恶性病变[1]。出血是AML的一种常见的和潜在的致命的并发症,为了预防出血,血小板输注是对血小板计数较低的患者的基本护理[2-4]。血小板输注可改善血小板减少,降低致死性出血的危险[5]。血小板输注是该阶段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可有效降低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性疾病的风险。但同时可能会引起与输血有关的感染或产生血小板抗体等[6]。并不是所有患者接受血小板输注都会提升血小板数量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小板计数下降的情况[7]。因此,研究AML 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更具有临床意义。本研究对影响AML 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为AML 患者血小板输注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2 月至2022 年12 月于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120 例AML 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其中男62 例,女58 例)。纳入标准:①参照《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 年版)》[8]中关于AML 诊断标准进行确诊;②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符合本研究要求。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脏等脏器严重病变;②治疗中断;③患有恶性肿瘤;④有血栓史;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而来的AML 患者。本研究获取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批同意(20230105021)。

1.2 研究方法

1.2.1 患者基线资料的收集 通过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病例系统结合询问患者本人收集相关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型、吸烟史、饮酒史、输注前白细胞计数、输注前总胆固醇、脾脏、活动性出血、血小板抗体、合并感染、输注次数和输注前后发热。

1.2.2 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估 在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治疗后,应用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变化绝对值(×109/L)×体表面积(m2)/输注血小板总数(×1011/L)。CCI≥4.5×109/L 为输注有效,CCI<4.5×109/L 为输注无效[9]。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因素。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20 例接受的血小板输注治疗的AML 患者,其中输注有效组68 例,输注无效组52例。结果显示,不同性别、BMI、血型、吸烟史、饮酒史、输注前白细胞计数及输注前总胆固醇的AML 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脾脏、活动性出血、血小板抗体、合并感染、输注次数及输注前后发热情况的AML 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临床特征赋值后(年龄:<18 岁=1,18~<60 岁=2,≥60 岁=3;脾脏:正常=1,肿大=2;活动性出血:有=1,无=2;血小板抗体:阳性=1,阴性=2;合并感染:有=1,无=2;输注次数:<3 次=1,≥3 次=2;输注前后发热:是=1,否=2)作为自变量,将接受的血小板输注治疗的AML 患者的效果(输注有效=0,输注无效=1)作为因变量,经二元logistic 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18 岁比较,18~<60 岁OR=6.324,95%CI:1.1953~20.473;≥60 岁OR=0.121,95%CI:0.019~0.757)、脾脏(OR=2.850,95%CI:1.063~7.638)、合并感染(OR=9.994,95%CI:3.109~32.130)及输血次数(OR=5.053,95%CI:1.502~17.000)是影响AML 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P<0.05)。见表2。

表2 不同临床特征的AML 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情况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AML 是一种侵袭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也是急性白血病最常见的形式[10-12]。主要特征为髓系细胞克隆性扩增,导致与骨髓衰竭和器官浸润相关的症状[13-14]。未经治疗,AML 是一种普遍致命的疾病,在无症状患者中会迅速发展为危及生命的并发症[15-16]。预后较差,通常会使用血小板输注进行临床治疗,进而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小板下降速度和数量,相对维持稳定的血小板数量,进而保持出血性疾病发生比例明显降低[17-18]。但输注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如感染及产生抗体和造成血小板计数降低等。血小板输注可以帮助患者进行抗凝血的建设,经常用于化疗后的患者[19-20]。但是并非所有病患接受血小板输注后都有明显的效果,有些病患输注无效,影响预后[21-23]。因此研究影响AML 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改善患者预后是非常必要的。

在本研究中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对AML 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杨洁[24]研究显示,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年龄在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因素分析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有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对AML 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是样本量大小导致的,分析产生不同结果的具体原因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脾脏、合并感染及输血次数是影响AML 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危险因素,患者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水平增高,对于血小板吞噬性也会相应地增强,进而降低了血小板的数量,出血风险性也会间接性增多,影响了其临床效果。相关研究结果显示,AML 患者在血小板输注治疗时如果有合并感染、脾肿大等情况,会增加短期的预后风险,感染会导致炎症,诱发机体免疫功能变化,进而造成血小板抗体数量增多,影响了临床效果的同时也影响了输注效果,本研究分析结果与其相同[26]。随着输注血小板次数的增多,也会相应地增加血小板抗体的水平,进而间接地降低了血小板的数量,对于患者的临床效果造成不良影响。有研究结果也显示,输注次数是影响AML 患者输注血小板疗效的高危因素[27]。

为了防止对输注效果出现影响,对其危险因素要做出相关干预,脾脏肿大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出现合并感染者要及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尽量减少患者的输血次数,可针对具有其相关临床特征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为AML 病患提供更好的血小板输注效果。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脾脏计数血小板
古人计数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效果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这样“计数”不恼人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对诊断脾脏妊娠方法的研究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一例与附红细胞体相关的犬脾脏肿大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