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耐力层级化康复护理在脑梗死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4-04-09 06:45李晓伟陈启邱
中国医药导报 2024年8期
关键词:耐力肢体入院

袁 卫 李晓伟 陈启邱

1.上海大学附属南通医院 江苏省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脑科中心,江苏南通 226010;2.上海大学附属南通医院 江苏省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康复科,江苏南通 226010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指颅脑内血液循环受阻,局部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坏死的脑血管系统疾病[1]。多以突发性四肢麻木、意识障碍、头痛等症状为临床典型表现。据统计,我国疾病患病例数为1 300 万,在全部急性脑血管系统疾病中约占70%[2]。临床常采用介入治疗干预手段,有效缩短脑部缺血时间,控制神经损伤范围,改善临床症状,但部分患者术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3]。以往常规康复笼统、单一的护理措施,忽视了患者个体间差异性,导致患者临床治疗护理依从配合度不高[4]。运动耐力层级化康复护理通过对患者机体运动耐受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根据程度等级的不同,制订针对、精细的康复锻炼措施,在提升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中发挥了积极效益[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苏省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脑科中心于2021 年4 月至2022 年5 月接收的采取介入术治疗的100 例CI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50 例。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6]中CI 诊断标准;②首次就诊、符合介入治疗的适应证;③年龄>18 岁。排除标准:①合并颅脑、胸腔活动性出血;②合并心、肺等功能不全;③合并病理性骨折;④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本研究获得江苏省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NTLyLy2021023)。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康复护理措施。护理观察周期为3 个月。护理人员将CI 相关疾病知识、科室规章制度、内部环境等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讲解告知,适当对其进行心理放松与疏导。依据其饮食习惯,制订科学、合理的膳食计划。鼓励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床上、床下康复活动锻炼,每次15 min,2 次/d。

1.2.2 干预组 给予运动耐力层级化康复护理措施。在常规康复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运动耐力评估,观察周期为3 个月。(1)运动耐力评估标准。护理人员借助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对其运动耐力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主要包括全身肌张力、上肢功能、坐位平衡、从仰卧位到床边、从仰卧位到健侧卧位、从坐到站、步行、手的精细动作、手的运动等9 个方面,每个方面满分为6 分,重度障碍:0~16 分;中度:17~32 分;轻度:>33 分,Cronbach’s α 系数为0.875[7]。(2)层级化康复护理内容。①重度运动障碍:护理人员于患者入院1 d 后,将CI 疾病病理机制、典型症状、临床治疗等疾病健康知识,以视频、PPT、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面对面宣教讲解,每次宣教时间为40~45 min,健康教育讲座共安排7次,出院前1 次,出院后每2 周1 次。出院前,指导患者扫码加入微信群;出院后,每周群内组织进行“我的一周膳食食谱分享”“康复锻炼完成日记”等,通过照片评比、内容评估等,对参与积极、完成较好患者进行口头表扬与物质鼓励。指导患者家属辅助患者进行早期床上被动康复锻炼,依照患者关节活动方向、活动范围进行环转、背伸、屈伸等被动活动,活动原则为幅度由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2次/d,15~20 min/次。每2 小时协助患者进行1 次体位变换,并将肢体置于功能位。②中度运动障碍:护理人员在康复治疗师的协助下,指导患者进行患侧关节的主动伸屈、健侧关节的肌肉收缩(5 s)、放松(5 s)的渐进式放松、握拳、十指交叉等自主训练,并根据其肢体康复效果,进行关节旋转、屈曲、伸展等活动维持,每20~30 次为1 组,2~3 组/次,2 次/d。③轻度运动障碍:鼓励患者将躯干、颈部偏向一侧,由健侧下肢勾带患侧下肢,向床边挪动,并指导患者家属对其小腿、膝盖等适当力度进行施压,协助患者由卧位至坐位的转变,于床边坐立5 min,在家属或护理人员的搀扶下,于床边进行站立,站立时间由初始的3~5 min,逐渐延长至15 min。待其站立保持平衡后,鼓励其手扶床边围栏或走廊扶手,进行缓慢行走,每天早晚各1 次,20~25 min/次。

1.3 观察及评价标准

1.3.1 康复锻炼依从性 责任护士于入院1 d、干预3个月借助康复锻炼依从性量表进行评估,主要包括锻炼监测依从、身体锻炼依从、主动寻求建议依从等3 个维度,共14 项条目,每项条目满分为4 分,总得分为0~56 分,分数越高说明依从性越好,Cronbach’s α系数为0.826[8]。

1.3.2 肢体功能 借助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上肢、下肢等2 个维度,共50 个条目,每个条目满分为2 分,总得分为0~100 分,分数越高说明肢体运动功能越好,Cronbach’s α 系数为0.824~0.879[9]。

1.3.3 并发症 观察两组压力性损伤、下肢静脉血栓、感染、偏瘫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入院1 d、干预3 个月后康复锻炼依从性比较

入院1 d,两组康复锻炼依从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两组康复锻炼依从性评分高于入院1d,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入院1 d、干预3 个月后康复锻炼依从性比较(分,±s)

表2 两组入院1 d、干预3 个月后康复锻炼依从性比较(分,±s)

注t1、P1 为两组入院1 d 比较;t2、P2 为两组干预3 个月后的比较。

2.2 两组入院1 d、干预3 个月后肢体功能比较

入院1 d,两组肢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两组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入院1 d,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入院1 d、干预3 个月后肢体功能比较(分,±s)

表3 两组入院1 d、干预3 个月后肢体功能比较(分,±s)

注t1、P1 为两组入院1 d 的比较;t2、P2 为两组干预3 个月后的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运动耐力层级化康复护理干预对CI 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10]。可见,护理人员将CI 疾病相关健康知识及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对患者进行讲解强调,加强其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与掌握[11-13]。给予患者系统全面的心理情绪疏导管理机制,促使其对自身潜能充分认识,在协助其将烦躁、恐慌、抗拒等不良情绪加以宣泄缓解的同时,制订合理、适宜的个性化医学应对方式技巧,增强患者自身成就感与参与感,利于其以较为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日常康复锻炼,提升其训练的积极与主观能动性[14-17]。

研究表明,与常规康复护理的对照组比较,干预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较为良好(P<0.05)[18]。分析原因,护理人员通过早期疾病健康相关知识宣教,激发其康复训练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患者进行早期肌肉渐进放松、主动、被动康复活动,有助于机体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刺激,加速周围健康组织功能得以早期恢复,加强主动肌群协调性,减少肌张力异常升高,避免介入术后患者肌肉发生萎缩,提高中枢神经系统代偿效应,建立由运动皮质到前角细胞的新通道,改善CI 患者运动功能[19-22]。

此外,干预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由此可见,通过指导患者早期床上、床下肢体康复活动,加速其外周血液的循环畅通,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轻静脉瓣膜压力负担,减少卧床时压迫造成的局部血液流经不畅与外表皮组织损伤与下肢水肿,预防压力性损伤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在合理、规律的关节肌肉康复锻炼下,提高自身神经系统的敏感度,改善心肺运动耐受能力,协助神经轴突-突触联系的重建,降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发生[23-28]。

综上所述,对CI 介入术患者采取运动耐力层级化康复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耐力肢体入院
倍耐力P Zero Elect原配超高性能极氪001FR
住院医师入院教育实践与效果探索
肢体语言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肢体写作漫谈
作文门诊室
作文门诊室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作文门诊室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