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卫东教授应用苓桂术甘汤合小陷胸汤治疗妇科疾病经验*

2024-04-10 11:04张月李明玥彭卫东
现代中医药 2024年1期
关键词:小陷桂术甘汤

张月 李明玥 彭卫东

(1.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 江津 402260;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3.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四川 成都 610075)

苓桂术甘汤与小陷胸汤均出自《伤寒杂病论》,苓桂术甘汤主治为中阳不足,痰饮内停,小陷胸汤主治为饮热互结,经方大家冯世伦教授将苓桂术甘汤归为太阴病类方,小陷胸汤归为阳明病类方,两方合用可用于治疗太阴阳明合病之病证。彭卫东教授深究医理,精于辨证,认为许多妇科疾病均与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相关,基于伤寒论六经辨证思路,将苓桂术甘汤合小陷胸汤广泛用于临床,疗效多验。

1 苓桂术甘汤合小陷胸汤理论基础

1.1人体水液代谢生理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描述了人体正常水液代谢的过程,水为阴邪,阳气主动,其代谢过程离不开阳气的运化。阳气为一身之本,其主导着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若阳气不足,机体功能沉衰,则可导致水液代谢失常而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1]。

脏腑的升降功能影响着机体水液代谢[2],从五脏升降功能而言,心火宜降,肾水宜升,肾阳鼓动真阴化为冲和之肾气与天部的心交合,心阴牵制心火下行温暖地部的肾阳[3-4],形成水火既济之生理状态,水火既济中的“既济”二字即出自于此,“既济卦”指上坎下离相资,五行中坎属水、离属火,水居上、火位下,水火上下交济互融,主吉[5-6],为机体功能和谐之象,上焦心火不断下济于肾水,使下焦肾水不断发挥其先天之精功能,下焦肾水上济于上焦心火,使上焦心火行使其正常生理功能,一升一降,维持阴阳寒温平衡、水液代谢平衡[7-8]。

1.2人体水液代谢病理 《伤寒论》第 277条言“自利不渴,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此条为太阴病的提纲,总的描述了太阴病的症状及病机,自利不渴为水液代谢失常所致,其病机为脏腑有寒,寒者阳气不足也,阳气不足则机体功能沉衰,不能行使其运化水液的功能,水饮停聚,从而产生一系列水饮症状。水液代谢失常导致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的形成,可导致五脏六腑疾病的发生[9-10],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言:“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阐述了痰饮水湿可发生于机体各个脏器,致病可呈多脏性[10-11]。

中焦之枢为水火既济之通路[13-14],若中焦水饮阻滞,则水火失济,上焦心火不能下济肾水,火性炎上,而表现潮热、头晕、口干、心烦、失眠、心悸、心胸灼热、痤疮、经行头痛、恶阻等上热之症候;下焦肾水不能上既于上焦心火,水性趋下,则表现下肢冰冷、肿胀、二便异常、带下量多、阴痒、月经异常等下寒之症候。

1.3从六经辨证角度谈合方对水液代谢失常的调节 当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冯世纶教授认为,仲景在八纲表里病位基础之上,加入半表半里的病位,从表里发展成了表、半表半里、里三个病位,又分别存在阴、阳两种不同属性[15-16],即太阳病为在表的阳证、少阴病为在表的阴证、少阳病为半表半里的阳证、厥阴病为半表半里的阴证、阳明病为在里的阳证、太阴病为在里的阴证。从仲景六经辨证治疗体系来看,痰饮水湿所导致疾病大多为病位在里的阴证,即“太阴病”的范畴[17]。

《伤寒论》第 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贵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仲景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是治疗中阳不足、痰饮内停的经典方[18],为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白术而成,桂枝解表温阳,平冲降逆,甘草补中,茯苓、白术主利尿逐水,全方体现了温阳化饮之法,主治心下逆满、头晕目眩、胸胁支满等水饮代谢失常所致疾患,六经辨证属太阴病类方[19-20]。《伤寒论》第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小陷胸汤由黄连、半夏、瓜蒌实组成,半夏、瓜蒌实开胸逐水,黄连除热解烦,主治水饮化热或热与饮结所致胸胁胀满、心下按之痛或痰咳烦热者,六经辨证属阳明证类方[21-22]。苓桂术甘汤与小陷胸汤合为太阴阳明类方证。太阴之湿可从寒化,亦可从热化,若湿从热化,则为太阴阳明合病,为苓桂术甘汤与小陷胸汤所主;痰饮水湿最易阻滞气机,导致机体升降失调,若肾水当升不升,心火当降不降,则成水火失济之病态,表现为上有心火不降而反升之热证,下有肾水不升而所致之下寒,苓桂术甘汤主治为太阴病,能温下寒,化中焦之水饮,小陷胸汤主治为阳明病,能清上热,二方合用则起到下能温阳化饮,上能开胸泻热,中焦之枢得以畅通,恢复人体水液代谢平衡,饮去人安,水火既济,病乃除之。

2 病案举例

2.1月经病 胡某某,女,35岁,主诉:月经量少1年余。初诊:2022年4月13日。1年来,月经量较前减少1/2,经色淡,少血块,无明显痛经,周期、经期尚可,面部痤疮,口干不欲饮,偶有胸闷,经前烦躁,纳可,眠差,大便不成形,小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左关脉略浮。西医诊断:月经稀少。中医诊断:月经过少-太阴阳明合病。处方:茯苓20 g,桂枝15 g,白术15 g,炙甘草5 g,法半夏15 g,黄连6 g,瓜蒌皮15 g,薏苡仁20 g,山药20 g,当归15 g,川芎10 g,香附15 g。7剂,水煎服,2日1剂,1日3次,每次100 mL。

按语:患者月经量少、色淡、大便不成形、舌脉均为提示为在里的阴证,即太阴病,经前烦躁、面部痤疮、胸闷为太阴热化,苓桂术甘汤治太阴,小陷胸汤治阳明,为太阴阳明合病,恢复人体正常水液代谢则病可愈也。二诊:2022年5月10日。患者服上方6剂后月经来潮,经量较前稍有增加,经色暗红,面部痤疮、胸闷均好转,大便仍不成形,效不更方,患者大便仍不成形,上方加入佩兰10g以增强祛湿力量,8剂,水煎服,2日1剂,1日3次,每次100 mL,嘱下次月经干净后复诊。三诊:2022年6月16日。患者诉药后月经量基本恢复,经色转红,少血块,大便已成形,余未诉不适。

2.2带下病 冯某,女,34岁,主诉:反复带下量多、色黄、异味1年。初诊:2022年4月28日。近1年来,患者反复阴道炎发作,多次给予阴道用药后,阴道炎仍反复发作,故求中医治疗,刻下见:月经尚可,带下量多,时黄时白,外阴潮湿感,偶伴阴痒,倦怠乏力,午睡后感头晕,纳可,眠差,大便易不成形,粘腻,夜尿1~2次/晚,舌红,边有齿痕,苔白,脉细。西医诊断:慢性阴道炎。中医诊断:带下病-太阴阳明合病。处方:茯苓20 g,桂枝15 g,白术15 g, 炙甘草5 g,法半夏15 g,黄连6 g,瓜蒌皮15 g,薏苡仁20 g,白鲜皮15 g,泽泻15 g,紫荆皮15 g。6剂,水煎服,2日1剂,1日3次,每次100 mL。

按语:带下量多、外阴潮湿感、偶伴阴痒、倦怠乏力、午睡后感头晕、大便易不成形,夜尿1~2次/晚均为太阴病,带下时黄、大便粘腻有太阴热化之势,此为太阴阳明合病,选方为苓桂术甘汤合小陷胸汤。二诊:2022年5月12日。患者诉药后带下量明显减少,未觉阴痒,外阴潮湿感好转,眠仍差,患者已无阴痒,上方去紫荆皮,加首乌藤15 g,共8剂,水煎服,2日1剂,1日3次,每次100 mL,月经期间停服。2022年6月18日患者欣喜电话告知药后至今未发作阴道炎,精神、睡眠均较前好转。

2.3妇人腹痛 患者张某某,女,23岁,主诉:反复下腹隐痛半年。初诊:2022年5月23日。近半年来,患者反复下腹隐痛,于消化科与妇科门诊反复就诊,刻下见:下腹隐痛,情绪焦虑,精神稍差,口干微苦,月经尚可,带下不多,纳可,眠差多梦,二便可,舌红,边有齿痕,苔白,脉细。妇科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西医诊断:盆腔炎性疾病。中医诊断:妇人腹痛-太阴阳明合病。处方:茯苓20 g,桂枝15 g,白术15 g,炙甘草5 g,法半夏15 g,黄连6 g,瓜蒌皮15 g,薏苡仁20 g,延胡索15 g,白芍15 g,贯众15 g,郁金15 g。4剂,水煎服,2日1剂,1日3次,每次100 mL。

按语:精神稍差、舌边有齿痕,脉细均为太阴病,情绪焦虑,口干微苦,眠差多梦为太阴热化之势,此为太阴阳明合病,选方为苓桂术甘汤合小陷胸汤。二诊:2022年6月6日。患者诉药后下腹疼痛不明显,精神好转,继续原方8剂巩固治疗。

2.4绝经前后诸症 邹某某,女,46岁,主诉:心慌、心悸1月余。初诊:2022年7月2日。近1月,患者自觉心慌、心悸,于心内科就诊未见明显病变,因处围绝经期,建议妇科就诊。刻下见:精神可,心慌、心悸,偶有胸闷,易烦躁,口干不欲饮,偶有潮热汗出,纳可,眠稍差,大便可,小便频,舌淡红,苔白稍厚,脉弦细。西医诊断:绝经综合征。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症-太阴阳明合病。处方:茯苓20 g,桂枝15 g,白术15 g,炙甘草5 g,法半夏15 g,黄连6 g,瓜蒌皮15 g,薏苡仁20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薏苡仁20 g,生姜9 g,郁金15 g。6剂,水煎服,2日1剂,1日3次,每次100 mL。

按语:心慌、心悸、口干不欲饮、小便频均为太阴病内有饮停,胸闷、易烦躁、潮热汗出、眠差为饮郁化热,热扰心神,此为太阴阳明合病,选方为苓桂术甘汤合小陷胸汤。二诊:2022年7月13日。患者药后心慌、心悸改善,仍觉潮热汗出,前方加煅龙骨、煅牡蛎各20 g,共6剂,服法同前。三诊:2022年7月27日。服药后心慌、心悸、潮热汗出均改善,睡眠好转,嘱患者可停药,患者要求继续服药巩固,予二诊原方继续5剂。

2.5外阴瘙痒 李某某,女,54岁,主诉:反复外阴瘙痒3月。初诊:2022年7月21日。近3月,患者自觉外阴瘙痒,外院行白带常规、阴道镜检查未见异常。刻下见:外阴瘙痒,夜间甚,带下不多,怕冷,口干欲温饮,偶有口苦,情绪烦躁,纳可,眠差多梦,大便稍干,解时费力,小便可,夜尿1次/晚,舌红,胖大,苔薄白,脉细无力。西医诊断:外阴瘙痒。中医诊断:阴痒-太阴阳明合病。处方:茯苓20 g,桂枝15 g,白术15 g,炙甘草5 g,法半夏15 g,黄连6 g,瓜蒌皮15 g,薏苡仁20 g,白鲜皮15 g,紫荆皮15 g,郁李仁20 g,鸡血藤20 g。5剂,水煎服,2日1剂,1日3次,每次100 mL。

按语:口干欲温饮、大便稍干、怕冷、解时费力、舌红,胖大,苔薄白,脉细无力属太阴里证,口苦、情绪烦躁、眠差多梦为水饮化热之郁结于胸,属阳明,此为太阴阳明合病[27-29]。选方为苓桂术甘汤合小陷胸汤。二诊:2022年8月1日。药后外阴瘙痒好转,大便仍干,前方改白术为20 g,共7剂,服法同前[30]。

3 讨论

彭卫东教授善用经方六经辨证理论治疗妇科疾病,如桂枝加附子汤治疗顽固绝经前后诸症、小建中汤治疗外疼皲裂疼痛、小柴胡汤治疗经行头痛、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仲景六经辨证为完整的辨证体系,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经方大家,提出了六经辨证来源于八纲辨证体系的重要学术观点[23-24],将八纲辨证中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通过病位与病性的结合,即为六经辨证,表即体表,反应在体表的阳证为表阳证(太阳病),阴证为表阴证(少阴病);里即是消化道,在消化道的阳证为里阳证(阳明病),在消化道的阴证为里阴证(太阴病);不在体表且不在消化道者为半表半里(胸、腹、腔间),属阳的为少阳病,属阴的为厥阴病[25]。八纲辨证体系中阴阳为之总纲,寒、虚为阴,热、实为阳,故一切疾病病性非阴即阳,故其使用范围不限于外感疾病,更可治疗内外妇儿科杂病[26]。

经方治疗疾病,求得方证相应是治愈疾病的前提,辨证论治一直是中医治病的核心,从仲景六经辨证角度而言,苓桂术甘汤合小陷胸汤可以治疗太阴阳明合病,临床上只要六经辨证为太阴阳明合病,便有机会用此方,但太阴阳明合病方证不限于苓桂术甘汤合小陷胸汤,如三仁汤、温胆汤、酸枣仁汤、麦门冬汤、胶艾汤、瓜蒌薤白半夏汤、芍药甘草汤等均可以治疗太阴阳明合病[27-29],临床遣方用药需严格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有是证,用是方,如胡希恕老先生所言,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30]。

猜你喜欢
小陷桂术甘汤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three decoctions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o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related tolllike receptors-mediated inflammations
加味麻杏石甘汤联合信必可都保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包热证)的疗效研究
小陷胸汤加味与三联疗法联合在脾胃湿热证Hp相关性胃病中的应用
桂苓味甘汤及加减方证条文辨析
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联合倍他司汀片治疗痰饮型眩晕的临床观察
苓桂术甘汤研究进展*
苓桂术甘汤联合美托洛尔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小陷胸汤合四逆散治疗肝胃郁热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小陷胸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47例
小陷胸汤对鼠镇静安神作用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