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农业科技发展支撑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4-04-10 13:51张玉梅薛瑞楠闫金曼
天津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天津市技术推广

张玉梅,薛瑞楠,闫金曼

1.天津农学院 天津 300392;2.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天津 300011;3.天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 天津 300072

0 引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十三五”期间,天津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1],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发展效果显著。天津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十四五”末,天津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72%[2]。为实现此目标,需坚持科技赋能,大力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本文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及面临的困难角度出发,通过调研,归纳提炼出了制约天津市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瓶颈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1 天津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农业新品种竞争优势持续增强。天津市大力开展农作物优势种业攻关,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黄瓜、粳稻、花椰菜、青麻叶大白菜等种业在全国的竞争优势持续增强。“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育或引进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新品种420 个,研发新技术247 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小站稻育种历史悠久,稻米清香可口、回味甘醇;“津粳优系列杂交粳稻”被称为“吨粮稻”。黄瓜品种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推广面积占全国密刺型品种面积的70%以上[3]。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完善。在农作物制种领域,拥有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依托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蔬菜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食品安全领域,依托天津科技大学,建设省部共建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农产品保鲜领域,拥有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瑞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兽用药物方面具备领先优势。另外,天津市拥有市级重点实验室10 个、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3 个[4],天津市兽药技术创新中心和天津市肉羊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于2020、2021 年相继批复建设。

农业创新载体建设逐渐成熟。津南、滨海新区、宝坻3 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了国家认定,市级农业科技园区覆盖率达到90%。围绕水稻、生猪、奶牛等主导产业,培育宁河、宝坻、滨海新区3 个现代农业产业园。蓟州区出头岭镇、西青区辛口镇、北辰区双街镇、津南区小站镇、武清区梅厂镇相继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宝坻区和西青区着力发展宝坻黄板泥鳅、西青沙窝萝卜特色农产品,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都市型奶业产业集群和都市型生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认定农作物种子(苗)生产基地24 个、畜禽水产良种繁育基地50 个,有效提升了我市农业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 天津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状况调研

本研究面向100 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调研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2 份,70.97%的经营主体年产值在100 万以上,问卷具有一定代表性。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技术创新需求意愿强烈,且主要集中在对作物新品种的需求上。调研对象中,非常需要与需要科技创新的经营者占比分别为54.84%和40.32%。种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这一理念深得认可,74.19%的受访者对新品种有强烈需求,农业政策及市场销售信息的需求分别排在第2、3 位,这也体现了生产经营者以盈利为目标导向的需求。

在农业技术推广的需求端,农业经营主体更倾向于现场获得信息而非线上咨询。调研对象中,70.97%的受访者表示通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培训获得相关农业生产技术与信息;77.42%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愿意选取农业科技人员现场指导,认为其最可靠;仅3.23%的人选择农业科技人员的云答疑。多数生产经营主体不认可网络答疑,侧面反映出相关线上平台面临着挑战,需进一步完善,以提高认可度。

经营主体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强烈。在受访的62 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有半数认为制约本单位发展的首要因素是人才,且半数受访者表示科技人员占比在20%以下,还有部分企业聘请兼职科技人员。

资金的缺乏限制企业产品研发投入。农业企业生产和研发需要资金支撑,但利润率偏低,20%的受访者认为生产和科研资金不足是制约本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生产和研发资金不足,加之运营成本不断提高加重了企业负担。

3 天津市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瓶颈问题

3.1 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制约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消费者对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促使技术创新人才重要性上升。二是农产品加工行业利润率偏低,劳动力进入该行业意愿不强。2021 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1.6%[5],由17 家上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2021 年统计数据估算得出行业毛利率约为10.3%。三是技术人员流动性较高,46.67%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表示科技人才匮乏,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在企业中成长起来的人才易流失,企业面临重复培训的成本问题。

3.2 资金、技术、风险等因素制约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一是资金缺乏制约企业采用新技术。应用农业新技术往往需付出一定成本,调查结果显示,59.68%的农业经营主体由于缺少资金不愿意采用农业新技术。二是技术复杂、掌握难度大,不易推广。40.32%的农业经营主体表示,由于技术复杂、掌握难度大而不愿意采用新技术,48.39%的受访者认为“农业新技术应容易被农民掌握”。三是生产经营者的风险偏好及生产经营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新技术的采用。29.03%的受访者担心新技术有使用风险而不采用,25.81%认为使用新技术对自身经营状况影响不大而不采用。

3.3 农业技术供需脱节问题及配套技术咨询服务有待解决和改进

一是农业技术推广、供需对接仍有改进空间,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应用者,农业技术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对实际生产环节了解不足,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环节、科研人员研究与农民实地生产存在部分脱节现象,易发生新技术无法满足生产需求或经济成本限制等问题,造成供需脱节[6]。调查发现,66.13%的受访者表示“农业新技术要适用于生产实践”。二是推广的新技术能否具备配套的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是影响技术被采用程度的主要方面,50%的受访者认为“采用新技术后,技术咨询服务要跟上”,45.16%的受访者认为“技术指导、培训要配套”。三是稳定有效的农业新技术是决定推广效果的重要因素,40.32%的受访者认为“农业新技术要稳定、有效”。

3.4 农业科技创新多元化主体支持模式尚未形成

一是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仍然是农业技术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64.52%的受访者通过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获取农业技术,而农业科研院所与高校为第二供给者,占样本总数的45.16%。当前农资经销商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虽然做了一定工作,但其推广行为多具营利倾向,可信度大打折扣。二是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政府农业管理部门及农业科研院所仍是农业经营主体寻求技术帮扶的主渠道,他们较少直接向农业科技特派员或行业协会寻求帮助。40.32%的被访者选择去农业管理部门寻求技术帮助,30.65%选择向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咨询,16.13%选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可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或公共管理部门在农户认知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科研院所是科技成果的研发者和传播者,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众多农户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帮助。考虑到农业科技特派员多针对重点项目帮扶的原因,仅有4.83%的受访者选择向农业科技特派员寻求帮助。

4 天津市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供需对接,推进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促进产学研结合。二是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推广“科技小院”等培养模式,派驻研究生深入农村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服务工作[7],引导科研院所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三是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和优势,优化科技特派员队伍,持续推广认定农业科技特派员;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8],在按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选派的基础上,拓宽科技特派员专业领域,扩大科技特派员的服务广度与力度;多方面宣传推广服务成效,提高科技特派员知名度。四是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组织体系,围绕本地优势领域产业或产品,推动相关服务主体成立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促进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等的共享。五是推动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能级提升,持续推动现有的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提升能级,完善现有服务平台[9]。

4.2 加强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提高农业科技人员收入,激活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二是对农业科技创新重大科技成果和青年拔尖人才进行奖励,鼓励单位根据科技人员的实际贡献进行奖励分配[10],激发科技人员的持续创新力。三是摸索改革农业科技人员的职称评聘制度,建立分类考核机制,处理好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软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推广间的关系,构建全面、客观、系统的综合评定体系[11],调动创新积极性。四是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后备人才培养,鼓励支持科研人员承担农业相关领域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项目、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五是提升农村基层人才科学和文化素养,培养高素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4.3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4.3.1 深化农业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改革

一是深化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探索完善且符合实际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合理分配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二是鼓励通过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开展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三是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投入机制,探索建立“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12]。四是建立商业化育种成果奖励机制,探索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设计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奖励体系[13]。五是加大科研成果权益分配的激励力度,提升成果完成人和转化完成人等相关人员获得转化收益的比例。

4.3.2 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一是整合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等掌握的农业科技成果、科研创新团队、资金和金融服务等资源,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二是依托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汇聚农业技术、企业、人才等供需信息,建立农业科技信息交流平台;三是联通各产业园区、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园区,以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或大数据平台为依托,实现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助力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4.3.3 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

一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一主多元”建设,探索农、科、教协同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有效路径。二是以解决产业瓶颈为核心,聚焦主推技术,加强绿色增产、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等领域重大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14]。三是完善技术供给体系和配套措施,推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保障必需的试验示范条件和技术服务设备、设施。四是定期开展农户交流,以农业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户为依托,加强农业新技术培训,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提高技术采用率。五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技能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六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责任制度,完善推广考核和激励标准,细化考核内容和方式,落实待遇优惠政策等。

5 结 语

天津市农业科技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了整体跃升,拥有多方面优势,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发挥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作用,提升天津农业科技水平,加强供需对接,推进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从人员待遇、职称评聘、奖励分配、考核机制等角度出发,激活农业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围绕科技成果处置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长效投入机制建立、技术推广激励政策深化等,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天津市技术推广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有趣的云
如果画笔会说话?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对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思考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的几个认识误区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