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困境、有效路径: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

2024-04-10 13:43韦惠文张慢
广西教育·A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有效路径困境青少年

韦惠文 张慢

摘 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团结统一。然而,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面临家庭教育不够全面、学校教育方式较为单一、社会宣传氛围不够有效的现实困境。因此,要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创新学校教育形式、开展社会宣传活动,为各民族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稳固基础。

关键词: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困境;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4-0004-04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学界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依据民族学、历史学、心理学以及人类学的原理和理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基础教育阶段的相关研究不多。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1]。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主要群体,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团结统一的关键步骤,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如何发挥家校社三者最大的育人合力,帮助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功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国家认同是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基石。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团结统一。

(一)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未完全成型。青少年个性化明显、思维活跃,对许多事物都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这个鱼龙混杂的信息化社会,青少年很容易因为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而误入歧途。为此,要深入发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培育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有力的支撑。加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使之积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让青少年得到思想上的浸润,增强对信息的筛选、判断能力,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加大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少年的内心深处、融入青少年的血脉,有助于青少年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青少年社会生活阅历浅,容易偏激叛逆、感情用事,对多元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鉴别力和判断力。我国现处于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有害的网络信息,可能会使青少年做出一些危害社会和谐稳定的错误行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培育青少年浓厚的爱国情怀,增强青少年对于“五个认同”的理解,可以帮助青少年巩固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形成浓厚的家国情怀。青少年加深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奋斗的历史,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有利于其自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促进国家的团结统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每一个青少年应有的责任。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青少年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可以引导青少年自觉以民族大义为重,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以党史为载体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族青少年认识到我国各民族都是平等的,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不能做出任何損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中华民族是一体的,各民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国家的统一需要以民族团结为积淀,加深各族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了解,有利于青少年主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自觉抵制西方国家分裂中国的企图。

二、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现实困境

当前,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境。家庭教育不够全面、学校教育方式较为单一、社会宣传氛围不够有效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阻碍着推动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和成效。

(一)家庭教育不够全面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塑造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家庭在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中会遇到一些问题。首先,家长对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片面化。家长往往会以孩子的学业成绩为主要观察点,对于孩子的一些民族思想问题往往以只言片语来解释,因自身在这方面的意识不强,无法正确引导孩子,也没有做到言传身教,很容易造成孩子对一些不了解的民族问题产生思想上的偏差。其次,家长对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方法单一化。一些家长采取口头教育为主,形式不够新颖,孩子抵触心理较强,学习效率不高。最后,家长的文化水平不同程度上会影响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些家长言传身教失范,一些伤害民族团结的粗俗言行有可能被孩子效仿。

(二)学校教育方式较为单一

学校教育是影响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现阶段,学校在推进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学校的教育模式不够新颖。部分学校因缺乏完备的教育教学设施,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教师大多采用说教式的演讲形式教育学生,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其次,学校教育内容不够严谨。一些学校对于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缺乏逻辑严谨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料以思政教材为主,缺少课程与实践的有效衔接。最后,学校师资队伍不足。多数学校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多以思政教师为主,没有一支专业的高质量教师团队,教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素养参差不齐,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都有待提高。

(三)社会宣传氛围不够有效

社会在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在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和宣传效果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社会宣传内容不够全面。社会宣传内容与实际生活不贴切、不亲民,青少年参与程度不高。其次,社会宣传形式不够多样化。目前,社会宣传载体大多以板报、LED屏为主,传播率不高,音像宣传、实物宣传、网络平台、集体活动等宣传形式都稍有欠缺。最后,社会宣传覆盖面不够广。大城市的宣传力度远高于小城镇、乡村地区,乡村地区没有采用由点到面的网格传播模式,偏远地区青少年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不充足。

三、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实现青少年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形成教育合力,不断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提高青少年爱党、爱国的浓厚情感。

(一)完善家庭教育,加强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针对性

“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上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2]家庭教育是实现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因此,要完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强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针对性。

一是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为孩子树立学习榜样。家长不仅要承担抚养孩子的义务,还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家长可以通过积极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讲座等活动,实时了解国家发布的各种民族政策,主动学习和了解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知识,将学习到的知识传授给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家长也可以带领孩子参加爱国主义集体活动,如组织开展一场红色文化旅游,通过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历史纪念馆、革命基地等红色文化景点,使孩子能够更好地铭记国家发展的历史,厚植家国情怀。

二是家长要树立良好家风,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良好的家风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以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之一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那炜筠家庭为例。那炜筠的父亲是蒙古族、蒙汉双语教育工作者,母亲是支边的回族教师。受父母的影响,善学上进的那炜筠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那炜筠的丈夫是汉族,大家在生活中和睦相处、彼此尊重,相互包容蒙古族、回族、汉族三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不发表任何有损民族团结的言论,组成了一个和谐融洽、遵纪守法、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那炜筠的女儿深受良好家风熏陶,成长为一名崇尚学习、追求进步的时代好青年。

三是丰富家庭教育形式,为青少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丰富、新颖的教育形式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提高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家长可以通过带领孩子参观烈士纪念碑、观看爱国题材电影、观看党史纪录片,让孩子加强对國家历史的学习,了解国家发展的不易。家长可以在家庭举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家庭全体成员参加,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要点为主要内容,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采用有奖问答的形式,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新学校教育形式,提高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积极性

学校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肩负着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的历史重任。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学校教育的使命。

一是学校改革教学内容。对于青少年民族观、国家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学习内容,不同种类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导编著相应的校本教材,加强教材与青少年学习各个阶段的适配度。民族学校可以突出相应的民族特色,开设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文化和民族服饰等相关的选修课[3]。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该校为学生开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等课程,课程学习为刚入学的各族青少年打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学校的思政课教学,应建立与社会实际相符合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社会中的重要民族政策,加深青少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同时,教师要加强多个学科之间的沟通交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之中。例如,学科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昭君出塞”“锡伯族万里戍边”“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彝海结盟”等民族团结千古佳话融入课堂教学中,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引起青少年的共鸣。

二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将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转化为文化实践活动,可以强化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学校应顺应时代发展,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守正创新,开展相应的教育游戏、研学活动、经典诵读、民族艺术展演、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等活动,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的动力。例如,南宁市青秀区各学校开展了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其中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开展“诵读千古美文,传承中华文明”主题活动,南宁市玉兰路小学举行“激扬青春梦,奋进新征程”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教育引领广大少年儿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争做新时代好队员。学校通过文化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在青少年的心中。

三是培养师资力量。教师是培养青少年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体,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教学的水平。首先,学校应有针对性地支持和引导教师在职进修与培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养,建立和完善教师评教及教学质量跟踪体系,使教师熟练掌握思政专业的授课技能。其次,多所学校之间可以联合举办学科教师之间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座谈会,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心得,相互取长补短,以此更好地发挥好各学科渗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辅助作用。

(三)丰富社会宣传,提升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的有效性

社会教育具有主体多元、对象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在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厚植家国情怀、传播正能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要营造社会的整体文化氛围,加强社会各类机构的宣传功能。

一是宣传形式多样化。首先,社会相关部门应深入乡村、城镇,通过拉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咨询讲解等形式,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全方面普及教育;还可以开展以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知识讲座,组织有奖竞答等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参与度。其次,在城市人口流动量大的地方,建立大型LED显示屏,播放包含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字内容、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宣传视频、具有典型性的民族节日活动等,提高青少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关注度。

二是宣传内容全覆盖。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4]。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宣传内容上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宣扬社会主义发展史、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等方面的内容,加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例如,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青少年对民族团结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五个维护核心要点的理解,可以提高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

三是宣传载体全链条。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可以通过电视节目、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首先,利用多方位的新媒体平台形成一整条宣傳链,为青少年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文化氛围。例如,利用抖音、微博、B站、小红书等媒体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事件,以融入渗透的形式帮助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青少年存有疑惑的社会性事件,应及时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解惑释疑,提升青少年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度。其次,要创新话语体系,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例如,各个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定期发送“学党史、明方向、践行动、促团结”主题教育学习活动,用青少年愿意听、听得懂,便于参与、乐于传递的方式,引导青少年认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引导各族青少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树立凝聚正能量的风向标。

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支柱,也是实现国家繁荣的主力军。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承担民族复兴的大任,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在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努力,以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青少年的心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人民日报,2021-03-06(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6.

[3]韦惠文.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径选择: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J].社会科学家,2021(11):135-139.

[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形势下加强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路径研究”(2019ZJY156)和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2020年开放性课题“新形势下加强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路径研究”(2020GXMGY0220)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韦榕峰)

猜你喜欢
有效路径困境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研究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