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派出所:伏羲故里“枫警蓝”

2024-04-10 04:55吴国栋谢红艳
派出所工作 2024年3期
关键词:辖区派出所排查

吴国栋 谢红艳

派出所名称:甘肃省静宁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

建所时间:1949年11月,前身为东关派出所。

辖区概况:辖城关镇、城川镇、司桥乡及城市社区管委会“两镇一乡一管委会”、13个社区26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7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1015人、流动暂住人口65936人,总人口为156951人。

警力配备:现有民警34人、辅警21人、文职13人。

荣誉:2023年12月,被命名为第三批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先后被授予“全省优秀公安派出所”“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省级青年文明号”“成纪先锋奖”“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三等功8次,获评“先进基层党组织”5次。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古称“成纪”,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是古丝绸之路东段中线上的重镇,素有“陇口要冲”之称,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也是闻名全国的“中国苹果之乡”。

近年来,静宁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以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坚持“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的工作理念,创新“四突出、四提升”工作举措,探索构建农村矛盾纠纷调处“一二三四”工作法,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乡镇”,辖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突出隐患排查,提升风险发现能力

为切实提高社区民警与辖区群众“双向”熟悉率,更好地掌握社情民意、摸排风险隐患,为民排忧解难,城关派出所重点围绕情报预警、排查掌握提升发现能力。一是加强信息预警。积极组织治安户长,对辖区单位、场所和村社开展全方位排查工作,落实常态性滚动排查,广泛收集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各类信息,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二是拓宽排查深度。以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为契机,组织民警“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开展排查活动,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杜绝迟报、漏报、瞒报现象,实现了“小事快报、大事急报”。三是强化沟通协调。组织辖区企业单位、个体商户、社区群防群治力量建立了微信群,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沟通联系,全面收集社会不稳定动态,确保各类矛盾纠纷第一时间掌握、及时妥善处置。

突出因情施策,提升矛盾化解能力

聚焦“三不目标”,坚持“三多变三少”的理念,化解各种矛盾和社会风险。针对农村地区常见的村民因责任田的田界、宅基地的墙界、田地浇水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口舌之争引发的矛盾纠纷,以“枫桥经验”为引领,探索构建农村矛盾纠纷调处“一二三四”工作法,全面化解农村地区小矛盾、小纠纷,取得了明显成效。

搭建“一个平台”。 建立“村民说事”工作机构,将辖区行政村划分为13个警务区,将“社区民警+驻村辅警+村社干部+村民代表”组成“村民说事”服务队,主动上门化解矛盾24件,解决群众关心问题16件。依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民情会客厅”,将每月5日、15日、25日定为“村民说事日”,会同乡镇综治部门及时召集法律顾问、法官、司法调解员、“四会”成员、村社干部和群众一起参与“说事”。同时,以行政村为单位,依托“一村一辅警” 建设,组织驻村辅警建圈入群,搭建“村民说事”社区警务工作微平台,开通“有话你来说、有事我来办”线上“说事”渠道,方便群众网上直言“说事”、反映问题,真正实现各类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说事”制度建立以来,线上线下共开展“村民说事”24次,集中化解涉及静庄高速、西滨河路、农副产品产业园项目征地拆迁矛盾纠纷34件。

找准“两个节点”。一是找准矛盾的焦点。工作中,城关派出所对发生的矛盾纠纷,在全面调查了解事件经过的基础上,从中发现主要矛盾点,通过说服教育,引导当事人多从自身查原因,使矛盾双方认识到个人存在的问题,从而相互谅解,达成调解协议。二是找准法与情的结合点。充分发挥法律与道德规范的双重作用,如婚姻家庭类纠纷,在法治教育的同时,重点进行家庭道德教育;对债权债务类纠纷,着重进行公平公正教育和法律义务教育。

把握“三个环节”。一是把握调解工作的规范环节。在调解工作中,民警辅警始终保持中立态度,依法公正地做工作,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同时语言文明、举止得体。对涉及实物纠纷的,在口头调解达成协议之后,协调村委会或司法部门尽快提供书面意见书。二是把握调解工作的细小环节。往往细小的举动能反映出双方真实的态度和意愿。在调解工作中,始终注意细小的举动,做到留心观察,不放过任何一次调解的机会。三是把握调解工作的回访环节。一方面,了解矛盾是否真正化解、双方协议是否落实,有效防止矛盾反弹激化;另一方面,征集群众对民警执法执勤、矛盾纠纷调解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民警严格规范执法,完善调解机制流程,推动矛盾纠纷化解水平逐步迈上新台阶。

巧用“四个办法”。主要包括:一是隔离法。在调解过程中,把双方暂时隔离,避免受到来自对方的直接刺激。让当事人先冷静下来,然后对双方进行相关法律、道德教育,继而使双方当事人能够理智地分析和面对眼前的问题。同时,通过逐个劝说的方法,使双方逐步缩小意见差距,在双方意见接近时,再提出调解方案,促成调解成功。二是感化法。民警輔警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当事人施加积极的心理影响,或是引导当事人之间情感的相互沟通,从而使矛盾、纠纷得到化解。三是震慑法。通过现实案例讲解或有关法律使用解说,使当事人认识到,如果不接受调解民警的劝告,一意孤行,将导致“苦海无边”;而如果接受劝告,则“回头是岸”。通过震慑,达到使当事人听从调解人员的劝告,避免震慑后果发生的目的。四是会诊法。对复杂矛盾纠纷,积极推进多元调处,邀请乡镇负责人、村干部和德高望重的长者参加调解工作,利用这些“权威人士”的影响力,对当事人进行疏导规劝和批评教育,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接处警民警调解和处理后还不托底的矛盾纠纷,实现“矛盾纠纷三推送机制”,向综治中心、村社组织、行业主管部门推送,发挥各单位职能优势开展源头化解工作,形成纠纷化解闭环机制。

突出工作创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打造品牌、创新格局,开创了平安建设新业绩。坚持“以党建助推队建、以党风引领警风”,创新推出以支部党建为引领,整合社会综治力量,创无字社区、平安社区,建设社区服务品牌、平安“岗哨”和安全“防火墙”的“一领、二创、三建”社区工作模式,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逐步形成。近年来,城关派出所辖区刑事、治安警情呈逐年下降态势,2018年以来,共发生刑事警情491起、治安警情3773起。其中,2022年刑事警情86起,治安警情839起,同比分别下降13.1%和22.3%,社会治安秩序持續好转。

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取得了社会治理新成效。结合接处警、社区警务和执法办案等日常工作,全面深入排查矛盾纠纷,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健全完善了梯次出警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机制,由值班民警受理化解、警务室认领、电话回访、移送乡镇综治中心,联合司法、综治共同化解,做到了惩处与教育相结合、专防与群防相结合。

群防群治、共建共治,打造了专群结合新模式。针对辖区面积大、管辖人口多、治安形势复杂的实际和警辅力量不足的现状,吸收各行业治安积极分子成立保安员义警队、楼管员义警队、出租车和公交公司义警队、“快递哥”义警队和“外卖小哥”义警队,充分发挥各义警队接触群众面广、量大、情况熟的优势,开展法治宣传、巡逻防控等活动,参与社会面巡逻防控6300余人次、发现报告治安隐患80余处,排查调处矛盾纠纷23起,救助服务群众20人。

顺应民意、问需于民,提升了服务群众新效能。坚持民意导向,积极推行从“小案件”办起、从“小纠纷”调起、从“小困难”帮起、从“小事情”做起、从“小隐患”改起的“五小警务”模式,开展救助服务150余起,其中帮助群众找回遗失物20余起,找回走失儿童30余人,救助酒醉者40余人,送证上门10次。

突出宣传教育,提升纠纷预防能力

活用线下宣传。在农贸市场、广场、街道等人员密集场所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法律知识海报、发放宣传单,向辖区群众广泛宣传法律法规,教育群众遵纪守法,遇有矛盾纠纷自觉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避免矛盾激化,防止引发群体性事件。

强化入户宣传。组织社区民警深入居民家中进行宣传,如遇有矛盾纠纷类警情,民警化身现场调解员,第一时间启动调解程序,对没有造成人员受伤和财产损失、案情简单、群众要求调解的矛盾纠纷和治安纠纷,采取综合协调、法律引路、情理疏导等多种调解方法,使小矛盾、小纠纷在现场得到妥善解决。

推动线上宣传。借助媒介平台,如“静宁公安”公众号、微信群等新媒体宣传平台,围绕重点隐患,进一步强化正面宣传,积极引导群众依法解决矛盾纠纷,下大力气培育群众法律意识,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全方位精准实施。

猜你喜欢
辖区派出所排查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排查情况及处理对策
发挥司法行政职能 构建平安和谐辖区
配网二次回路故障的排查分析
给家中来个危险排查吧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如何排查并改错
当好辖区老年人的健康管家
逃不掉的